

摘 要:20世紀的紡織業是近代青島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并一度形成了中國近代紡織所謂“上青天”的歷史格局。青島發達的紡織業為其帶來了大量的紡織工人,而紡織女工作為一種重要的群體則為近代青島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對近代青島紡織女工大批出現的原因、來源、工作生活狀況及社會地位等方面的考察,也能窺探青島及近代城市發展與女性生存狀態及社會地位的變化情況。
關鍵字:青島;近代:紡織業;女工
紡織業是近代青島工業中最為重要的產業之一,甚至有人說“百年前是紡織業將青島帶進了近代社會。”紡織業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迅速發展也使得青島產業工人的規模不斷壯大,其中紡織女工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群體為青島近代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山東省勞動局的一份資料顯示,1934年青島全市的產業工人中有女工7270人,占全產業工人的30%,其中又以紡織女工數量最巨。青島的紡織女工和青島的近代社會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她們的生活狀況也是近代青島社會發展變遷的縮影。
1 青島紡織女工大量出現的原因
近代青島的紡織女工大量出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及社會原因。山東地區的紡織業在歷史上就曾十分燦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齊紈魯縞”的美譽,后世的青州地區也曾是紡織重鎮。放眼全國很多近代紡織工業基地,曾經就是紡織手工業的集中地區。如上海的松江、天津附近的高陽,而青島地區的棘洪灘也曾是紡織手工業的集中地區,首先從歷史上看這里具有深厚的紡織手工業的基礎,相應的紡織技術也得以傳承發展;其次地理上的優越條件也是青島紡織業的迅速發展的原因,青島地處北緯35°35,氣候溫和冬暖夏涼濕度大約為65.5﹪—77﹪之間。非常適合對濕度要求嚴格的紡織工業。加之地處山東產棉區,以及近代政府對棉業的大力支持,紡織業在青島迅速崛起也就不足為奇了。第三,中國近代社會的工業化進程是由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而引發的。而青島作為較早開埠的地區,先后為德國和日本所占,外國資本的大量涌入也使得這里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量物美價廉的外國產品源源不斷的輸入,擠占了傳統手工業產品市場。近代史料曾記載了青島與濰縣紡織之間的關系:“一面廉價傾銷稀紗,促成濰縣織區民國21年至23年的迅速的進展;一面又將濰產各種布匹的樣子,運去青島,用機器仿制,運來濰縣,廉價出售……青島日本紗廠這種傾銷棉紗,使濰布去壓迫內地手織業,開辟新市場;仿制濰布,暗地里把濰布所開辟的市場據為己有的政策,對于濰縣紡織業前途,乃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盵1]為了生存大量的農業人口走向城市,成為近代最早的產業工人。第四,傳統思想觀念的轉變。在中國古代,手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婦女在操持家務的同時,還要從事繁重的生產。直到近代,傳統的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列強的沖擊下解體,也促使貧困之家的女子走上了外出做工的道路。“人們的社會觀念來源于現實生活的需要,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決定人們觀念的基本元素?!盵2]近代城市崛起后,特別是中國的近代工業興起之后,人們發現進廠做工比死守手工勞動獲得的收入更為可觀,工廠做工幾乎成了她們趨之若鶩的職業?!白詼瞎S勃興,入廠工作所得較豐,故婦女輩均樂就焉?!盵3]上海寶山縣彭浦里,“自租界北辟,男以胃販營生而奢華漸啟,女以紗絲工作而禮教鮮存,”[4]164由此可見,許多婦女受外界的影響,有改變傳統生產方式的意愿,這為農村婦女進城做工提供了主觀上的可能性。
2 青島紡織女工的生活狀況
大量的農村婦女和城市貧窮人家的婦女走進工廠,使下層社會的女性又多了一條正當的謀生道路,但是,選擇這條道路卻讓女工的生活中充滿著痛苦和艱辛,她們的生活雖然發生了改變,卻要面臨新的壓迫。
紡織業的巨額利潤吸引了外國資本的大量注入,1918-1923年間日本先后在青島創辦了內外棉、大康、隆興、公大、富士、寶來等六家日資紗廠,此后日資紗廠不斷擴張,1935年—1936年又在青島設立了上海、豐田、同興三大紗廠加上華新紗廠等民族資本紗廠,青島的紡織業規模非常可觀,從業工人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各紡織廠皆在千人以上。1936年在日紗廠就業的2萬名工人中女工就有8000余人。青島中外紗廠的工人大多數來自青島周邊的膠州、高密、即墨、平度等縣。根據青島檔案館藏的一份大康紗廠戶籍簿統計也有少部分工人來自更遠的地方。為了用工方便和榨取更多剩余價值,紗廠常常選擇更為廉價的女工。
大康紗廠戶籍統計
在工作環境上,女工的工作場所一年四季窗戶緊閉,不安置通風設備,也沒有安全保障措施,室內常年都被熱氣籠罩著,致使冬天水蒸氣彌漫不散,女工們的臉熏的發白,夏天則悶熱難熬,在被喻為“三高”的織布車間里,高溫、高濕、高噪音令新招來的年輕紡織女工無法承受,據一份1972年的報紙所載舊社會紡織女工馬玉美的回憶:(馬玉美的老家位于膠縣,不到十五歲就進了公大紡織廠)“那時的紡織廠被稱為人間地獄,女工被稱為花毛蟲子,兩頭頂著星星走經常一干就是十二小時吃飯不關車只好一邊跑著接頭,一邊咬著沾棉滿花毛的野菜團子…”[6]不僅如此在場內的日常生活上女工也備受折磨。
而工資水平上,1919年,青島紡織女工日工資0.15元,1月以30天計為4.5元,為16類職業中最低。電氣工最高,月工資24元,機械工、成衣工居次,月工資21元,一般工人8.1元。1924年紡織女工月入6元,電氣、建筑和石匠同居第1位,為25.5元,成衣工22.5元,居第2位童工3元。[7]4941928年,紡織女工升至7. 8元,木工、石工25.5元,居第一位,油漆、鞋工24元,居第2位,童工仍3元。是年,青島選棉工日工資0.7元,排字工0.65元,紡績工(提供宿舍)0.35元,繅絲工0.3—0.5元,雜役苦工0.35元。在31種職業工種中,選棉工月資水平居第11位,月薪21元;紡織女工26位,月薪7. 8元;紡績工22位,月薪10. 5元,與苦工雜役相當。[7]495
1925年,日本外務省社會局吉坂俊滿在一篇報告中詳細分析了日本國內紗廠與在華紗廠的工資價格、生活水準和勞動條件等方面的差別。[7]498
日本國內紗廠和在華紗廠勞動比較[7]178-180
以上根據大正三年下半年紡織聯合會的調查。
日本國內紡織工人,幾乎全部被收容寄宿
宿舍中,每日自付膳費 0.15‐0.18 日元。倘所供膳食的實際價值為 0.28 日元,則應將廠方貼補的差額 0.10‐0.13 日元當作工人的工資計算。 平均0.40‐0.50銀元按照日元10元兌銀元 7.50 元的兌換率,則其平均工資相當于國內工資的41.6‐52﹪.中國工人有宿舍,但膳食完全自理。僅青島紡織工廠由廠方以實物供應午餐;對夜間工作者付膳費 0.04 元,或供給食物;且對每月工作滿十五日者,可供應面粉一袋,其價較市價低 0.40 元,一袋為限。
在生活質量上青島的紡織女工的生活也十分的清貧。1930年,國民政府工商部統計,青島女工15元,上海12.50元。工作時間青島12小時,上海11小時。當時,上海絕大多數工人月收入在8—25元間,50%以上不足15元。兩者相比在青島日資紗廠職工與上海工人的收入水平相差不大。5而且從史料上看,青島近代的工資和物價水平并不比上海低,就全國范圍看,青島的生活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據資料記載:“鍋餅是(青島)下苦力人中最普遍的食品,他們每人每日至少要吃三斤,而每斤要賣十八個銅子,三斤就合一吊一百文,再吃點菜,每天非一吊三百文不夠。但他們每天至多不過賺三毛五分錢,僅僅夠吃,……中國婦女因縫足的原故身體異常軟弱,六個小時的工作他們已經不能勝任了。何況十二個小時工作以外還繼續添作夜工?!@樣的女工大半是紗廠和絲廠居多。[7]36
3 女工的地位變化
女工的生活雖然非艱苦卻因為工作而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在紡織產業中女工以廉價勞動力的身份確立了其在勞動力市場和社會中的位置。性別分工的改變使一些婦女成為家庭經濟的主要掙錢者,她們逐漸地看到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貢獻,也開始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從而影響了女工們傳統的家庭地位和近代社會地位發生改變。
中國傳統的“夫為妻綱”、“婦女從人者也”,都是說婦女為夫所養,婦女在家庭中是從屬地位,但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和西方思想的傳入,婦女或基于自覺、或基于生計,紛紛走出家門走入了工廠,女性走入職業領域。近代女工主要來源是生計無著的農村婦女和城市下層婦女,這些未婚的女青年、年輕的家庭主婦進入工廠后的最大變化,是變成了雇傭勞動者。她們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換取微薄的工資,成為真正具有獨立經濟收入的女性。有了獨立的經濟收入,女工們開始擺脫了依靠家庭中的男性群體生活的道路,并也由此獲得了家庭成員的尊重,家庭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除了家庭地位紡織女工的社會地位也在提高。傳統社會中,女性被限制在主內的家庭范圍內,難以踏出家門從事社會工作。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入工廠特別是紡織業這種需要大量女工的產業,女工的獨立性才越來越受到認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自1929年12月起相繼頒布多條法律對婦女職業權利予以確認,《工廠法》對女工工作規:男女作同等工作而其效力相同者應該同等之工資。30年代初期,南京國民政府還頒布了《中華民國民法》,正式承認了婦女從事社會職業和實業活動的權利,女工的職業地位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綜上所述,近代青島的紡織女工是近代青島產業女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青島的近代化密切相關,紡織女工的生活清貧,沒有勞動保障,且工時較長備受壓迫。但隨著自我認識的提高很多的女工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她們構成了近代青島城市中的早期職業女性群體,激勵著被壓迫的女性走出封閉、落后的地區。同時青島紡織女工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女性群體的縮影,她們思想觀念和社會地位的轉變也是推動中國近代社會變遷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M]第3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
[2]李長莉.以上海為例看晚清時期社會生活方式及觀念的變遷[J].史學月刊,2004(5).
[3]王德乾輯.穆儔標點.真如志[M]卷3工業.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4]戴鞍鋼.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系的歷史考察1843-1913.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5]青島檔案館存大康紗廠戶籍簿
[6]紡織女工話今夕新舊社會兩重天[N].青島日報.1972.
[7]山東省總工會運史研究室,青島市總工會運史辦公室編.青島慘案史料[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
張寧寧(1991-),女,漢族,黑龍江克山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