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當今存在的一個社會現狀,有研究表明,這一現狀將在以后會變得更為嚴峻,因此養老問題將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矛盾!
關鍵詞:社會化養老;模式
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非常活躍,生產力流動性程度愈來愈高,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這種較高的流動性和充分的活躍性,有利地發揮了我國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強大作用,也正因如此,才有我國的GDP逐年保持著較高程度的增強,它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改革開放政策的更進一步深入。然而,“老有所養”又成了當今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建國以來,由于戰爭的結束,黨和國家對人民生活的關懷,人民得到了修養生息,人口呈快速增長,至七十年代,我國人口從四億多急增至七億多,二十年就快翻了一番,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不得不實行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它有效地控制了我國人口過快地增長,減輕了由于人口急增給社會帶來的各種壓力。但由于計劃生育,又造成了我國人口結構的不平衡,至今,我國人口在逐年向人口老齡化發展,這種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就給養老工作帶來一些困難,給已進入老年的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困繞。本文將作兩個方面的分析:
1 從社會生產力的活躍和生產力的較高流動性來看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充分活躍和生產力的較高流動,至使絕大多數子女都遠離父母而工作于外地(農村和一些經濟不發達的中小城市,基本上是老人守家,兒女都遠隔千山萬水外出打工),父母的衣、食、住、行沒辦法得到兒女們的無微照顧,父母若患有疾病,子女也難以顧得過來。如果父母患病,子女照顧三五天尚可,時間長了就難。用人單位也不可能長期養著一個孝子,人家要生產、要效益,否則就會虧損倒閉呀!我在單位退休辦公室已工作了十多年,深深體味到這種忠孝不可兩全的窘迫,那些子女在外地工作的,一旦老人生病,他們就犯難,不知所措,一籌莫展,如若老人得的是小病,住院十來天,可能還好說點,而那些得了重病甚至得了絕癥的,需長期治療的老人,其子女就不知該如何辦了,有的只好遞上一紙辭呈回家為老人盡孝,可盡孝之余也又憂慮:醫藥費用在一天天上竄,工作辭了又沒其他經濟來源,一家人的生活,子女上學等都成了頭痛之事,也有少數不孝子女就干脆不管,這可苦了老人,這些老人只好兩眼摸淚,忍受著病痛和孤獨,也有個別老人卻偷偷自殺。也有子女不在身邊且又失去老伴的老人,因突發病得不到及時搶救而故,去年我所在小區就有兩例是因突發病死在家中多日才被發現的,其中有一例是因腐爛發臭后才被鄰居發現,這是養兒不能防老之原因一;
2 七十年代末,我國城鎮居民實行了一胎制,獨生子女居多,而這一批人的養老任務將更重
一對獨生子女夫妻將要贍養四位老人甚至更多,這樣一來,就算常伴老人身邊也會難以盡孝。要是兩位或兩位以上的老人同時患病,就難以顧及,工作在外地的就更難。我就親眼見過幾家同時兩位老人患病住院需照顧的,結果是老人痊愈了,子女因為勞累過渡而住院了,這是養兒不能防老的原因二。
有人會這樣說,象以上情況,應該請人護理或交醫院特護。言之有理,可時下多數打工在外的,從經濟上來說,他們也只是維持家中正常開銷,撇開醫院特護不說(醫院特護價格是很高的,一般家庭是難以負擔),請人護理也不是很理想,請人護理要么是親戚朋友家中有閑暇的人或是外面的鐘點工,一般來說是實在沒辦法了才這樣做,因為這些人的照顧都難以達到病人的要求,若要達到那種親情的要求是必須經過一定的培訓才能做到。另外,請人護理給子女加重了經濟上的負擔,經濟收入高的尚可應對,收入低的就苦口難言了,可以說有的在外打工一天的收入還不一定付得起該付的護理費(護理費一般高于一般普工工價)。所以請人護理既達不到病人的護理要求,又給家庭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后面所說的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局限性。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奉行“老有所養”,所謂“父母在不遠游”,也就是提倡孝道,也就是說子女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侍奉其左右,可而今,社會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子女又怎么能因父母在而不遠游呢?就從我所在的小區來說,兒女常伴老人身邊的甚少,大都相隔幾百里甚至上千里,這些子女們最大的心愿是父母身體健康。愿望歸愿望,總會有事與愿違的事發生。面對這一社會現實中的矛盾,有什么辦法可以來解決呢?這需要我們日常從事這方工作的同志開動腦筋,想出更好更有效的對策,使老人過的開心,子女在外安心。我是一位從事退管工作的人員,經過這些年的反復探索,綜合比較目前各種養老方式,我覺得在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口結構現狀以至今后一段時期,實行社會化養老將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勢在必行的。
什么是社會化養老?簡而言之,社會化養老就是讓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社會化。
目前大體有三種養老模式,一種是家庭養老,這是最原始的一種模式,主要靠家人或親戚朋友照顧;第二種是機構養老,也就是我常說的去敬老院養老;第三種模式是居家養老。前兩種模式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種模式它的條件是子女或親戚朋友與老人住在一塊,生活在一起,工作在當地;第二種模式,它要求老人有一定經濟來源或子女經濟條件較好,所以說這兩種模式它只能適應于部分老人,而大多數老人用第三種模式養老,也就是居家養老模式,即社會化養老模式。
社會化養老模式就是把老人集中生活于社區,利用社會服務功能,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安享晚年。具體辦法是:社區成立一個有力的服務機構,專門負責管理老人的生、病、危。
生:是指生活上,對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區機構中成立專門的護理隊伍,工作人員象子女一樣負責老人的飲、食、起、居,作為這支隊伍的工作人員,首先要進行一定的服務培訓,他們要具備愛老、尊老的意識,要有一定的護理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服務素質和道德素質。
病:在社區設立社區醫院,方便老人就診,有了社區醫院,老人自身也就少擔憂自己得病后不能及時救治,病人的護理,就是前面“生”中所說的那種護理隊伍。
危:社區對上了年紀的老人要建立身體狀況檔案,了解各位老人的身體狀況,對于嚴重的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社區要設立專門的電話問候制度,時常打電話問候,尤其是高血壓、冠心病易發時間段,工作人員要多打電話詢問情況。另外,要求本單元老人之間串門問候,注意觀察,不要互不往來,也可以每單元安排一個身體健壯的老人負責觀察本單元的情況。同進還要請專家對老人進行自我急救教育,增強老人的自我急救意識和急救措施,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在孤寡老人和重病老人家中裝上監控器,以利及時發現病情,讓病人得到及時搶救。
社區還要做的工作就是助、教、樂。
助:就是老人之間互相幫忙。若本社區能充分調動老人們相互幫助的作風,無形中會大大減輕社區工作中的壓力。
教:就是社區可到外面請專家進行講座,教老人一些普通的醫學知識,教老人如何防病和自救,當自己或別人遇到危險情況知道如何處理,還要大力宣傳科學的生活習慣。
樂:在本社區經常開展適合于老人的文體活動,開設健身場所、門球場、棋牌室、集體舞場,同時還可以與外社區聯誼,豐富老人生活,活躍老人們的生活氣氛。
象這種社會化養老,既不會讓老人有離家的憂郁,又不會讓老人因子女不在身邊而得不到很好的照顧。把父母放在這樣的社區生活,子女在外是很放心的,子女閑暇之余抽空回來陪陪老人,平時經常電話問候,老人在這里生活也是有聲有色。在這樣的社區生活,老人會很開心,他們會感受到夕陽更紅!
作者簡介
彭航飛(1966-),男,湖南衡南,大專,政工師,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