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曼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使用了社會治理的概念,旨在維護治安秩序,保障社會穩定。云南邊境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發展特點使社會治理工作面臨更大更多的難題。本文在云南邊境地區的發展特點和社會治理提出背景的基礎下,分析各學者對于社會治理的看法。
關鍵詞:云南邊境地區;社會治理;社會治理能力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國境線長406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緬段1997公里),占我國陸地國境線的五分之一,與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接壤,與泰國和柬埔寨通過瀾滄江、湄公河相連,并與印度、孟加拉等國家臨近。云南省有25個邊境縣,其中22個是民族自治縣或民族自治地方縣;16個少數民族跨境而居,8個邊境州,其中5個是民族自治州。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內矛盾也日益凸顯。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這也是黨成立以來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社會治理”的概念。在日后的生活中,社會治理在完善社會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社會治理能力發展的研究便成為學術界一直努力的方向。
1 云南邊境地區的發展特點
(一)經濟發展方面
云南邊境地區地處偏遠,其經濟發展程度不能與一線二線城市相比,國家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旨在促進邊境地區的繁榮穩定,但諸多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不盡人意。邊境地區地廣人稀,經濟總量低,難以形成像發達城市那樣的規模經濟效應,很多物品需要從外部運輸,缺少市場競爭性,導致物價偏高,加重邊境地區人民的生活負擔。
不同的邊境地其經濟發展方式各不相同,有些地區是以農業發展為主,有些則以旅游業為主,這些都給當地人民帶來了不同的收益。另一方面,采取一定的外援資助來發展當地經濟,比如,中心城市向邊疆地區進行財力人力和物力的引進,發達邊境縣向不發達邊境縣的信息技術和資源的幫助。
(二)宗教文化方面
邊境地區人口分布復雜,由于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動蕩,許多同一國家同一民族的百姓被分布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國土,邊境地區百姓常常可以和另一個國家的百姓遙遙相望。受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的影響,這些百姓必然會有著類似甚至相同的文化和價值觀,這些長期形成的文化和價值觀指引著他們的行為,使他們在共同約定的規則范圍內行動。此外,云南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占較大比重,宗教信仰多,宗教種類復雜,其中對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的人數較多。我國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在有些地區政府鼓勵并幫助宗教的發展。
(三)教育發展水平方面
經濟上欠發達,使邊境地區教育基礎設施跟不上發達城市的設施,由于地處偏遠,使很多稍有能力和學歷的教師很少會選擇在邊疆地區教書育人,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學生的學習水平必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云南邊境本身就是自然災害多發區,每當災害發生時,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長此以往,很難發揮青年一代對國家、社會的積極建設性作用。
(四)社會組織發展方面
邊境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社會組織難以與外界進行高效率的溝通,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和經驗方面,因此從外界進行必要的輸入顯的尤為重要。近年來,邊疆地區社會組織從外界引入人才,向發達地區引入資金和技術,這些對于邊境地區社會組織的發展都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2 云南邊境地區社會治理的提出背景
治理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的關于社會管理的一種理論,它的宗旨就是探討如何實現對社會公共事務更加有效的管理。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國內學術界也逐漸開展了治理理論的研究。從運行意義上講,“社會治理”實際是指“治理社會”。換言之,就是指特定的治理主體對于社會實施的管理。
社會治理理論是西方治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叭绻f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的改革家們倡導建立最大限度的中央控制和高效率的組織機構的話,那么21世紀的改革家們則將今天的創新視為是一個以公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的復興試驗過程?!痹谖覈?,社會治理是指在執政黨領導下,由政府組織主導,吸納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治理活動,是“以實現和維護群眾權利為核心,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針對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問題,完善社會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展的過程”。按照十八大報告,我國的社會治理是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總體格局下運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
云南邊境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宗教文化的多樣性及經濟發展水平的低下等特點,使社會治理工作面臨更多更復雜的難題。越南、老撾、緬甸三國與邊境地區的貿易往來不但增加了當地百姓的收入,同時使邊境的治理工作更加復雜,此外,邊境地區的繁榮與穩定關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局勢,因此,云南邊境地區的社會治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3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社會治理體制占有重要位置,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因此,對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研究,自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之后,國內學術界圍繞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產生了一系列的成果。
在周慶智看來,社會體制的創新既要完善體制內的社會組織建設,又要注重將體制外的社會組織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在法治約束和保障公民權利的基礎上建立公共權力與公民之間制度化、規范化與法治化的良性互動關系。姜曉萍認為,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應該從完善社會政策體系、構建公民權利保障體系、優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社會組織培育體系、建立社會行為規范體系、創新社區治理體系、鞏固公共安全體系、健全社會風險預警與應對機制八個方面展開。賈玉嬌認為,創新社會治理體系的核心議題,涉及頂層設計議題和落實機制議題兩個方面的內容,頂層設計議題在于明確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的總體思路,落實機制議題在于將頂層設計意圖所確定的結構性調整和體制變革思路具體化為各項制度和機制。在此意義上,她指出,應該加強社會共享機制、社會監督機制、社會參與機制、利益協調機制以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的多維完善。李立國認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需要從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激發社會活力;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解、權益保障機制等方面開展。
參考文獻
1.肖震宇.云南跨境民族地區防控人口非法流動的法律對策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2010(2):65-70.
2.理査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領21世紀的美國社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周慶智.社會治理體制創新與現代化建設[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4(4):148-156.
4.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中國行政管理2014年第1期第24頁.
5.賈玉嬌.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現代國家治理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4):99-107.
6.李立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J].求是, 2013(2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