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月
摘 要:有著幾千年華夏文明的中國又是一直將“養老”、“敬老”放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古就有尊老愛幼的道德傳統,并且早在先秦時期就將敬老的道德予以法律化,至今在我國現行的《婚姻家庭法》中仍然有對于老人贍養的相關法律規定,可是盡管如此現實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無人贍養的老人??梢娢覈鴮τ陴B老、敬老這一道德層面的問題僅僅是法律化,并未實現其預設的效果而最終實現“養老”“敬老”法律的道德化。
關鍵詞:養老;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
對老人關注度是彰顯一個社會是否具有“人情味”的重要因素。自計劃生育國策實施以來,人口基數銳減,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是愈演愈烈,尤其是近些年更甚。“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等各類名詞大量多次涌現,反映了我們社會對老人關注度的降低、子女對老人關心的缺失和不到位。
1 “敬老”道德法律化的歷史
對社會人口中年邁高齡者即老年群體的尊侍敬養,是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特色。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先秦時期,至遲在殷周之時就形成了敬老的社會道德風尚。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學派普遍重視敬老,如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笨鬃影选捌呓獭笨闯墒侵蚊裰?,而把“敬老”又排在“七教”之首。
漢代不但承繼了先秦時期的敬老傳統,而且有明顯的發展,其標志就是敬老道德的法律化?!熬蠢稀痹谙惹貢r期主要是極力倡導的道德原則,是一種教化行為和禮儀行為,還沒有具體律令化,最多是敬老道德法律化的雛形。如《管子》中記載齊桓公問政于管仲,管仲曰:“從今以往二年,適子不聞孝,不聞愛其弟,不聞敬老國良,三者無一焉,可誅也?!庇衷唬骸笆砍鋈霟o常,不敬老而營富,行此三者,有罪無赦?!逼渲?,前者是說在不孝、不弟、不敬老,即三大道德均喪失的情況下,可以實行誅罰;后者則是說有不敬老行為者,在犯其他罪行時不予寬赦。在這里,“不敬老”僅僅是作為施法判罰的參考因素,并非純粹針對不敬老行為而制定的具體的必依的律令條文。在漢代,敬老是通過具體的措施來實踐,特別是這些具體的措施又是通過制度和法令來強制實行的,故稱之為敬老道德的法律化。
古時的“敬老制”是被各朝的帝王都極其看重的,而且在社會制度的很多層面對其加以落實和保障的,不僅包括了對老年人經濟上的贍養和生活上的照顧,同時還包括了對老年人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優待與尊侍。如,“禮之尚右,非尚陰也,敬老陽而尊成功也”;“入其境,土地辟除,敬老尊賢,則有慶,益其地”。最為典型的漢代則是通過五個方面的內容顯示的,即三老制、王杖制、賜衣食制、免役制、寬刑制,而這些具體的制度都是通過律令的形式來強制實行的。
2 “養老”道德法律化的現狀
古時的愛老、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隨著我們社會的進步并沒有消失殆盡,而是繼承并得到了發展,當前我國關于老年人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就是最好的例證。
我國還根據本土需要制定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這是一部針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保護、保障制定的專門性法律。為了切實保障老年人權益不受侵犯,2013年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改時增加了新的規定:即除增設了老年監護制度外,新法在家庭贍養與扶養方面還作了較全面的增添:一是對家庭養老作了重新定位,將現行法“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為“老年人養老以居家為基礎”;二是進一步明確了贍養人對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給予醫療和照料的義務;三是針對現實中老年人住房等財產權益易受侵害以及老年再婚配偶法定繼承權難以保障等問題,進一步加強了對老年人財產權益的保護;四是充實了精神慰藉的規定,把“?;丶铱纯磳懭敕伞?,不??赐先藢龠`法;五是增加了有關組織應當對不履行義務的贍養人和扶養人予以督促的規定;六是原則規定了國家建立健全家庭養老支持政策。此外,還完善了贍養協議的相關規定,增加了禁止對老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等內容。同時,修改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確立了對常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外埠老年人實行同等優待的原則,倡導全社會優待老年人。修改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還首次增設宜居環境一章,重點規定了無障礙環境建設,無障礙是老年宜居環境的一個基本要求,這主要是考慮到殘疾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老年人,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所面臨的失能或者殘疾的風險會逐步提高所致。此外,修改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還對老年友好型城市以及老年宜居社區建設作了規定。
《民法通則》第104條第1款規定:“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和兒童受法律保護?!贝送?,我國的《婚姻家庭法》第2條第2款規定:“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全法權益。”第21條第1款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痹摋l第3款還規定:“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p>
以上的現行法是從國家、社會、家庭層面規定了我國對老人的關注,將贍養老人、尊敬老人這樣的優良傳統以法律形式加以明文規定,這樣就將“敬老”、“養老”道德予以法律化。
3 從“養老”道德法律化至“養老”法律道德化的可能性
前文的論述表明無論是歷史還是當下現實,“養老”道德法律化已基本實現并且長久存在,但是將“養老”法律予以道德化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論證。
首先,在國家法律制度層面,上到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下到部門法以及專門性的法律,都是明確地規定了贍養老人是一項基本的義務。家庭成員尤其是成年的子女更是不得虐待老人,社會層面為老人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對于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則是由國家出資委托福利機構來贍養老人。這些舉措是以立法的形式,實現“養老”道德的法律化,這可以視為實現“養老”法律道德化的前提。
其次,從社會層面而言,各階層對老人的關注度已經有所提高。例如,大量的新聞報道都呼吁社會和子女要關注父母、孝敬年邁的父母;大量關于“敬老”、“養老”的影視作品出現在熒屏之上,這些都是取材于現實的真實生活。此外,在農村也已經實行老年人養老保險制度。這為“養老”法律道德化提供了助力,因為人是感性動物而且是極易受到身邊的日常環境的影響與感化,而這些新聞報道、影視作品等為感性的人提供了“尊老”“敬老”“養老”的現實環境。
再次,從家庭構成來看,因為計劃生育的國策之實行,使得現在每個家庭的成員較少。根據現實生活調查發現,在父輩時代時的家庭子女數基本在五個左右,而現在的家庭子女數基本在兩個左右,這樣就使得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頻率增大,從而更有利于家庭成員感情的增進,這就為“養老”法律道德化提供了家庭基礎,這也是實現“養老”法律道德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最后,從每個個人而言,社會經濟發展、時代進步變遷,當下更為文明的我們,受到的教育也是更為文明先進,“烏鴉反哺”的淺顯道理我們每個人也是能夠理解并將其很好的實踐,這無疑是“養老”法律道德化的實現可能的關鍵因素和其內在動因。
4 結語
以上分析了影響“養老”法律道德化實現的因素,證明了“養老”法律道德化是具有實現的現實可能性的,并不是一紙空談。本文基于篇幅的限制以及個人能力的有限性,并沒有及如何調和以上各個影響因素,而實現“養老”法律道德化;也沒有談及采取何種方式以實現“養老”法律道德化。因為盡管是具有了可能性,但是也并不是必然能夠實現,此外,可能性的實現也是有著不同的途徑和方式。但是這種可能性一旦得以實現,就必須要盡快地加以固定化。但是具體應該如何固化,則需要在具體分析出實現的途徑和方式之后才能得出相應的固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