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黎生
李因的牡丹人生
□ 孫黎生
明代深閨繪畫是我國古代女性繪畫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也涌現一大批才德兼備、藝手精絕的女性畫家。她們在書寫繪畫時,往往能傾注自己的感情,利用女性特有的情愫,創作出清新脫俗,秀雅清麗的作品,在我國書畫史上留下驚鴻一瞥。而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明末清初的李因。
李因(1611~1685年),字今生,號是菴、龕山逸史、海昌女史,錢塘(今杭州)人。工詩善畫,有詩集《竹笑軒吟草》、《續竹笑軒吟草》各一卷,收錄詩歌260多首,她在繪畫方面也有極高的成就。李因少時家境貧困,卻“生而韶秀”,嗜書愛畫,并得到父母的支持。雖生活艱難,缺紙少筆,但她經常在青苔之上或者用落下的柿樹葉寫字作畫。在這樣的艱難家庭環境里,李因通過刻苦學習,詩畫“便臻其妙,年及笄,已知名于時”。后因家貧而墮入風塵,成為江浙名妓。明末名妓嫁名士蔚為風潮,李因由于才華出眾,15歲時得到江南名士葛征奇的垂青。葛征奇,字無奇,號介龕。浙江海寧人,明末進士,官至光祿寺少卿。葛征奇擅長作詩,有《蕪園詩集》行世。葛征奇偶然得見李因的《早梅》詩,讀到其中一句“一枝留待晚春開”,心有所會,“遂異而納之”,聘她為側室,兩人都因彼此的才華而欣賞對方,伉儷情深,過著幸福的生活。至此以后,李因的詩畫藝術又達到一個新的藝術高峰,“當是時,虞山有柳如是,云間有王修微,皆以唱隨風雅聞于天下,是菴為之鼎足”,李因與當時的柳如是、王修微二才女子因才情風聞于時下,為人們所稱道。
李因工水墨畫,繪畫題材多以石榴、菊花、牡丹、繡球、荷花、梅花、山茶、海棠、芍藥、薔薇等花卉及蘆雁、燕子、翠鳥、麻雀等常見的禽類為主。她早期的畫作模仿宋代米氏父子,作品多以淡墨點染,師承了米氏父子“以煙云掩映樹石”的藝術風格,樸拙淡雅,蒼古靜謐,并不顯得有閨閣之氣。又師法畫家陳淳、葉大年,常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的靈感,所繪花鳥生動高淡,花姿的夭斜,鳥的飛躍,常于筆下闕然活現。對自己畫技甚為自負的丈夫葛征奇也對所愛贊賞不已,嘗言:“山水姬不如我,花鳥我不如姬。”李因對傳授自己畫技的先生也是懷有很強的感激之心。據說她曾用沉香刻陳淳之像,奉之號而拜之,以表達自己的崇尚之情。
清順治二年(1645年)葛征奇去世,李因年35歲,在此后的40年歲月中,李因以“未亡人”自稱。中晚年的李因生活“煢然一身,酸心折骨”,四壁蕭然,時不能舉火,靠紡織為生,兼以作畫自給。此時李因畫技更加高超,“求是菴之畫者愈眾,遂為海昌土宜饋遺中所不可缺之物”,甚至還出現了很多假借她名的贗品“而假其畫者,同邑遂有四十余人,是菴聞之,第此四十余人之高下不在高第者,毋使敗我門庭,其殘膏剩馥,尚能沾溉如此”。李因后期的畫作風格,同其生活處境一般,雖畫技更高一籌,但往往內含凄淡,而創作則更為瀟灑雋逸,徹底擺脫了早年刻意構圖的修飾和筆致纖弱的弊病,風貌大進,“蒼秀入格,點染生動,大幅益佳,此閨閣而得士氣者”,備受時人稱贊不已。

款識:辛卯秋日寫于竹笑軒 李因鈐印:白文印“是菴” 朱文印“李因之印”
這幅《牡丹圖》系清順治八年(1651年)的作品,李因時年41歲。傳統的牡丹畫作多是色彩艷麗,色澤明快,畫家們用筆極細,刻畫的牡丹極致逼真,意在凸顯牡丹的雍容華貴。而李因的這幅作品綾本,卻墨筆,一則符合李因喜在金箋、絹、綾上揮筆作畫的風格,二則和傳統的牡丹作品風格上卻大相徑庭。且看這牡丹作品,枝椏夭然錯落,沒有了天然牡丹枝蒂的生色,似乎是作者故意安排出的這種錯亂感。花葉淡墨皴染,細筆勾勒脈絡,雖不精細,但卻是信手拈來,隨便意象勾畫,看得出作者的信心和瀟灑的細筆運用。相比較花葉而言,牡丹花瓣用更為淺淡的墨色皴染,花瓣大小相間,筆點成蕊,生機盎然,筆法運用的酣暢淋漓,筆墨輕重、濃淡、干濕、疏密變化多樣,勾、染、皴、點,收放起至,自然而富有韻律感。李因筆下的牡丹,看不到雍容華貴、色彩艷麗,而是水墨牡丹。或有說這樣的牡丹脫離了真實的牡丹,毫無寫實,與實不符。但這就是中國的水墨牡丹,普通人看到是妖嬈多彩的牡丹花,而李因的妖嬈多彩卻如同其一生的際遇與才情一般,她才美而不外現,遭逢家國變故而在藝術追求上孜孜不已,這就是李因的牡丹和她獨有爛漫,無須凡夫色彩來渲染,她堅持的那種雍容華貴在其心中,如同這設墨牡丹,表面無色,卻開得繁盛無比,拋開富貴榮華,追求的是歷盡風霜、甘于平淡超俗的品格。猶如明代文學家、畫家李日華稱贊她的《牡丹圖》所言:“珠箔銀鉤獨坐春,拋將繡譜領花神,胭輕粉薄重重暈,恰似崔徽自寫真”,李因的牡丹意不在寫實寫真,而是“自寫真”,也就是寫的她自己,寫的是她中晚年的孤寂,寫的是她孤芳幽淡的胸懷。
(責任編輯:田紅玉)

李因 牡丹清順治八年(1651年)137.5×57.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