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華
教師管理應當關注“人本主義”訴求
胡宗華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教師在社會、學校范圍內承擔著較大的心理、生活壓力,這對于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以及教育目標的實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教師管理的人性化,需要從尊重教師的個人利益、民主權利和自我實現等方面入手。
教師管理;人性化;個人利益;民主權利
受儒家文化、傳統思維等影響,中國社會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有些特別。在生活上,教師被要求無欲無求;在學識上,教師被要求先知先覺;在品格上,教師被要求至圣至賢。因此,教師實際上承擔著遠超過其實際能力與報酬的義務,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生活壓力。在學校范圍內,教師在多數情況下被視作制度執行者、行為示范者、無私奉獻者,而在個人利益、民主權利、價值實現等方面則缺少應有的尊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制約著其事業的發展。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處于這種環境下的教師,更有可能將這種體驗轉施于學生,導致學生的成長環境惡化,影響其健康發展。可以說,只有在以人為本環境下工作的教師才可能產生更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才可能為學生創造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氛圍,也才有可能培育出更加人性化的受教育個體。因此,促進教師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的人性化,對于促進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管理中最常出現的現象是只關注教師對于法律道德的遵守,對于規章制度的執行,卻忽視了教師對切身利益的需求,如職稱晉升、薪酬增加、獎金獲得、榮譽爭取、職位提升等,甚至質疑教師對于這類利益追求的道德正當性。無疑,這不是立足于“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的。我們決不反對對教師進行無私奉獻的道德引領,也不否認在教師群體中確實存在一些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楷模典范,事實上,這是教育的理想和希望。但是,我們只能將這種理想狀態作為對于教師的一種道德期盼,而不能當作教育的現實基礎。對于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愿望來說,只寄望于對教師的制度要求和道德期盼,卻漠視教師對于其切身利益的合理尋求,這些要求和期盼必然會難以得到預期回應。換言之,任何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完全建立在要求教師無私奉獻、無條件犧牲的基礎上,因為要實現這種目標需要教師進行持續的艱苦探索、需要教師付出超常規的努力。
實事求是地承認教師作為“人”對于其切身利益的合理尋求無可非議,并不會阻礙教師對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既是教育的主體——教育者,又是教育的客體——受教育者。稱之為受教育者,是因為教師本身在學校這個場域中通過各種活動、人際交往也在不斷地更新自我。而教育作為人類自我構建及自我生存世界的雙重性活動,其本質就在于使人更有人性,在于對人性的尊重和豐富,在于推動生命的完美體驗。
對人的尊重,還體現在尊重其政治權利上,這是教師人性化管理的更高命題。民主,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從人的心理認可角度來看,學校某項改革或制度的推行,如果完全以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運作,必然會在教師心中留下陰影。即使這種改革或制度符合了教師的心理期望,一旦行政要求的特征過于濃重,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教師執行過程中的心態,他們會在其中失去主動性與創造性。無疑,采用民主方式來推進學校目標的實現,是應有的選擇。
首先是推動民主決策,即通過民主的方式優化學校決策的形成過程。對于學校領導層而言,即使已經對某決策做過充分論證,已經充分考慮過該決策的合法性和道德正當性,考慮過教師個人利益,還是有必要通過教師代表會等形式聽取廣大教師意見和建議。要把教師看作是目標實現的創造者、協商者、行動者,而不是純粹的服從者、操作者。
尊重教師的民主權利,讓每個教師感覺到自己在做自己,這是對于其作為“人”的基本權利的歸還,這對于培養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提高管理層凝聚力、促進學校健康發展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的存在和發展不僅有一個實然向度,還有一個應然向度。人不僅擁有一個現實的生活世界,還擁有一個可能的生活世界。尤其是對于相對來說有著更高和更主動價值追求的教師群體來說,他們不會滿足于實然狀態,而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反思、超越現有的生存狀態,不斷創造新的價值,努力達到理想中的應然狀態,這實質上是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心理基礎。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這屬于人的自我實現的范疇,這也是教師在學校范圍內現實的需求。“人”化的教師管理,需要為教師的自我實現作出努力。
首先,營造適合教師自我實現的環境。正確的價值引領、輿論導向,是教師自我實現的助力。作為學校管理層,要引導正確的榮辱觀:以積極向上為榮,以消極敷衍為恥;以價值實現為榮,以無所作為為恥。沒有這樣的價值觀基礎,教師在自我實現方面的努力,就會遭遇冷眼與孤立。比如,有開設公開課的機遇,讓教師自己報名時,許多教師就面臨兩難選擇。主觀上,教師希望通過這種活動鍛煉自己,提高影響;客觀上,擔心“出風頭”“自不量力”的指責。正確的價值取向,是一所學校文化內涵的有機組成,是學校發展的內在力量,也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核心因素。
其次,為教師的自我實現搭建平臺。在學校這一特定環境中,教師自我實現空間的大小,與學校非常規教學活動的頻率、范圍密切相關。組織更多的教學基本功競賽、課堂觀摩、教育科研等活動,甚至是其他非教育技能活動,為教師的價值實現提供舞臺,是必然的選擇。囿于對教學效益的短期追求,許多學校不愿意在這類的“無效”活動上投入,這無疑是短視的,是看不到教師自我實現對促進學校教育長期效益的一葉障目式的思維。一些學校有著更深層次的顧慮,擔心活動造就了人,人往高處走。這種思維,沒有基于將教師當作“人”來看,缺乏對于教師最基本的信任與選擇的尊重,也是學校管理者嚴重缺乏自信的表現。事實上,一所有著更多機會與競爭的充滿活力的學校,是最具吸引力的,而且有這樣的活力,就決不會因為幾個個體選擇離開而一蹶不振,相反,它會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競爭中來,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從而實現教師個人價值與學校發展的雙贏。
G635.1
A
1005-6009(2017)26-0065-02
胡宗華,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初級中學(江蘇如皋,226511)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