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磨礪·啟心智
——淺談“中小學書法教育與學生文化啟蒙”
李文靈
2013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在基本書寫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就學生的文化啟蒙教育提出了書法教學應有的目標與要求。中小學書法教學應將書寫訓練與文化啟蒙教育有機融合,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敬畏之心;磨礪學生持之以恒、細致入微的優秀品質;助益學生開啟心智。
文化;敬畏;磨礪;啟心智
2013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書法教育總體目標與內容”部分提出了三條:“1.學習和掌握硬筆、毛筆書寫漢字的基本技法,提高書寫能力,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2.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3.激發熱愛漢字、學習書法的熱情,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钡?、3條都關乎學生的文化啟蒙教育。2016年11月14日,首屆江蘇省中小學書法教育論壇在泰州舉行,會上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湛發言時指出:“書法教育要不忘課程設置的初心,堅持立德樹人。中國書法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它既是書寫工具,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凝聚著中華優秀文化的精華,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的文化價值、人文特征愈來愈突顯,愈來愈受到重視。中小學書法教育要突出書寫能力、審美情趣、文化自信、愛國情懷這些書法課程核心素養的培養,避免單純重視技法訓練的傳統教育模式。”充分強調了對學生的文化啟蒙是設置書法課程之初心的重要內容。筆者結合自幼學習書法及從事書法教學工作的體會,來談一談對中小學書法教育價值和功能的認識。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根植于中華優秀文化土壤之中,我們談論書法欣賞和書寫訓練,都必須與文化相伴,方可循其門道,漸入佳境。換言之,我們也可通過書法教學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書寫訓練著眼于書寫能力的培養,然必須以理解技法的審美原則為基礎,方可融會貫通。“技進乎道”是書法祈尚的境界,有關技法之精神、文化歸依的論述在古代書論中比比皆是。唐太宗《指意》說:“虞安吉云:‘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邪?’縱放類本,體樣奪真,可圖其字形,未可稱解筆意,此乃類乎效顰未入西施之室也?!笨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述學》說:“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苯杂小凹俟P轉心”“探彼意向,入此規?!敝?;書法欣賞,更應循知人論世與感受、體悟相結合之路徑,力求與古人印合,方可意與古會……
《綱要》在“教學用書編寫建議”部分提出“適當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的內容”的指導性意見,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書寫訓練、書法賞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促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存敬畏,激發其學習熱情,進而“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這是《綱要》規定的中小學書法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就文化啟蒙教育而言,教材編寫大致應包括:基于書家、經典作品的書法史基礎知識;書法審美基本原則及其與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關系;基本的技法理論等內容。難點有二:其一,如何基于學生不同年齡段心智發展特點,循序漸進選擇適合的內容和視角引導學生理解書法審美、感受書法文化;其二,如何針對學生接受能力,轉述古人論書之微言大義而不失其要旨,需要我們細加思量和大力投入。
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博部門的資源,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美術館,讓他們親身感受經典;要充分利用圖像、視頻資料,讓學生拓寬視野,感受書法相關的知識、文化;要充分利用地方書協等書法組織的資源,讓學生與專家互動,如此等等,對學生多角度感受書法文化,養心中之敬畏,均有潤物無聲之功。
書法學習需要有吃苦耐勞、持之以恒的精神。書法史中相關的典故膾炙人口,蘇東坡《題二王書》說“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形象地道出了書法學習需要刻苦與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則難見其成。學習書法還需要虛和的心境和細致入微的體察,方可勤修漸臻妙境。孫過庭《書譜》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蘇東坡說“始知真放本精微”,都本于中國書畫“內秀”的特點,書法學習過程中堅持“神采之至,幾于玄微,則宕逸無方”的追求,久之必養成體察入微的心性和能力。
學習書法的過程,也是對學生心性和意志品質磨礪的過程,由此養成的習慣、能力、內化于心的意志品質,是學生寶貴的財富,教師要大力投入教研,研究如何將階段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體系清晰、循序漸進、要求明確的訓練單元,使學生進行訓練時明晰每一個練習的目的、目標、重點和難點,知其所以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邁出每一步,進而積跬步以至千里,使學生能夠通過努力達成每一個漸進的具體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當感受到滴水穿石之功的不易和努力后的獲得感,品質的磨礪便落實在具體的訓練環節之中。再者,我們還要關注利用書法史中相關的典故,營造校園、教室環境,熏陶、激勵學生見賢思齊。
唐太宗評論王羲之書法時說“觀其點曳之功,裁成之妙”,為我們提示了運筆和組織關系兩條理解書法藝術的主線。其關捩在“點曳”言動作,而非靜態之點畫形狀,著眼于運筆動作的掌控;“裁成”言關系之相生相發,而非刻意擺布,著眼于動態生成之“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芍^解人之言。由此,我們在中小學書法教學中,應遵循書法藝術的特點和學習規律,圍繞提升學生觀察、分析、體驗以及對運筆動作的掌控能力之主旨展開課堂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由形及理,明理而自運,突破教學中時常見到的“描摹畫形”現象而導致臨摹練習與日常書寫脫節的瓶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要養成基于審美的觀察習慣;掌握“目無全字”的觀察方法;協同“當于目而有據”理性觀察分析與“得于心而難名”感性體悟的思維方式;提升“與風水相搏”般的把控運筆的能力。在此過程中,老師要想方設法將經典作品內含的微妙揭示給學生看,引導學生體悟書法難名之處而會之于心,學生則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能夠感知筆畫的起伏而隨之律動,猶如姜夔所言“如見揮運之時”而心手相師。這對啟迪學生心智有極大的助益,其意義或超出書寫能力的提升。錢學森關于藝術教育的質問,于此亦可窺一斑。
林散之有論書詩:“以字為字本書奴,脫去町畦可論書。流水落花風送雨,天機透出即功夫?!逼湟庠谡f只知提筆寫字者難窺書法真諦,《綱要》也明示推進中小學書法教學之初心是要技法與文化并重,這給從事此項教學工作的老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如何通過培訓提升現有師資綜合文化素養和書法專業水平以及由此上溯追問高師人才培養在此環節如何作為,都是新時期書法教育給我們提出的重要課題,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協同推進,需要老師們的智慧和奉獻。
J292.1
B
1005-6009(2017)85-0009-02
李文靈,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江蘇淮安,223001)美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篆刻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教育書法協會常務理事,南京印社社員,淮安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