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軍 張新平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方法論*
陳學軍1張新平2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出自一種教育事業發展的價值關懷,即縮小教育差距,促進均衡發展,推動教育公平。這種價值關懷的充分實現,又要以科學合理的建設方法為基礎。結合調研了解的相關情況看,當前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需要明確并堅持這樣幾個方法論:一是堅持“實事求是”精神;二是明確“抓兩頭、帶中間”思路;三是牽住建設工作的“牛鼻子”;四是運用好工作中的“辯證法”。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方法論
近幾年,為促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中央及各地積極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不過,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化,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也遇到了一些挑戰與問題。這要求我們從方法論層面,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結合我們調研的情況,本文提出了當前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需要明確并堅持的方法論。
“實事求是”強調從實際出發,開展調查研究。它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倡導的工作方法論,也是層次最高的工作方法論。如果工作的各個方面都能力求實事求是,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避免或化解。在此,筆者主要從兩個具體的方面,凸顯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作進一步堅持實事求是方法論的重要性。
一方面是標準研制部門能否進一步堅持實事求是的問題。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研制是一項重要又極具難度的前提性工作。尺子不對,怎么量都是錯。近年來,我們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引導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辦學標準,但也有一些標準存在與辦學實際不符,稍顯主觀的情況。譬如,目前中小學專職衛生技術人員仍要求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的學生數600比1的標準配備。按此標準,農村小規模學校達不到配備的標準,大規模學校則要配備很多。其實,大規模學校基本都在城市,去醫院方便,農村小規模學校更需要配備專職醫務人員。同樣,城鎮中小學校服務半徑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生活與交通方式的改變以及以房入學政策的普遍實施等因素,使得1000米與500米服務半徑的落實變得非常困難。
另一方面是標準落實主體能否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問題。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落實的主要責任主體,是縣區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為使各地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作,一些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展了相關督促與驗收工作。出于各種考慮,個別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和相關學校會做數字文章,出現假報、瞞報的行為,而督導部門或組織也不可能對所有學校的所有事實、信息與數據進行查驗,結果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出現失真情況。
當前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之所以不能深入堅持實事求是方法論,有教育實踐本就復雜多樣的原因,有主管部門多少還倚重行政命令開展工作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怠政和學校敷衍的問題。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作是面向所有學校的,但每個地區、每所學校的基礎與條件不同,所以最初的建設工作總體上呈現出面向“中間”的特征,主要解決大多數學校的問題。在前期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大多數學校辦學條件改善的背景下,從進一步體現以標準化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的的角度看,當前工作的方法論應該從“重多數、看中間”轉為“抓兩頭、帶中間”。
一頭是農村學校、農民工子弟學校等薄弱學校的標準化建設。我們的調研發現,城鄉學校之間以及城市農民工子弟學校與其他學校之間的建設,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平衡現象。首先在基本辦學條件方面,農村學校、農民工子弟學校等薄弱學校的教學儀器設備、音體美器材等配備水平相對要低,音樂教室、美術教室、舞蹈教室等專用教室配備不足或水平較低。一些農村寄宿學校的宿舍、食堂、浴室、廁所等設施也存在配備不足的情況。其次在師資條件上,在學歷層次、隊伍結構、骨干教師比例等方面,農村學校、農民工子弟學校等薄弱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也普遍更低。農村學校教師隊伍老齡化問題突出,音體美教師與衛生保健教師配備不足也是普遍現象。再者在管理水平與學生素質發展方面,農村學校、農民工子弟學校管理的規范化與活力水平,以及學生活動開展情況與學生學業和綜合素質發展水平上,也與城區大多學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一頭是少數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超標、豪華建設的問題。近年來,中央和一些地方都明確禁止建設豪華學校。教育部2015年《進一步做好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有關工作的通知》強調,要積極統籌中央已經安排的義務教育校舍建設、設備購置相關項目和資金,避免重復交叉或支持缺位,不得將資金、資源向少數優質學校集中,打造“豪華校”“重點校”。
從絕對面看,加強農村學校、農民工子弟學校等薄弱學校的標準化建設是“托底”,使所有學校都達到基線;從相對面看,禁止豪華學校建設是“限頂”,是防止在新的層面拉大學校差距。只有夯實這兩項工作,才能切實實現以標準化建設促均衡發展的目的。
廣泛地看,義務教育學校發展的每一個方面,都與標準化建設工作相關,但實際工作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全面鋪開。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應當是一個過程,一方面需要有全局觀并落實基礎性標準,另一方面又要牽住“牛鼻子”,找到關鍵,抓住重點。就我們調研了解的情況來看,師資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牛鼻子”。
城區和鎮中心學校的大規模與大班額,是當前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之一。鎮中心學校的大規模與大班額,與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有關。城區的大規模、大班額學校,則與校際差距有很大關系,它們大多是熱點學校,優勢主要在師資隊伍上。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辦學條件差或資源利用率不高,是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中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它與大規模、大班額情況相反,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生源流失的影響。生源流失除了農村人口外出打工、城鎮化進程加快等因素外,與農村學校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不高不無關系。標準化建設工作必須面對教學質量問題,而教學質量的根本依靠在教師素質。其他諸如生均占地面積、生均圖書數量、教學設施設備等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弱項,不能說不重要,但目前來看不是最關鍵的。
師資配備上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薄弱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教師學科與年齡結構不合理、整體業務水平偏弱、工作熱情與發展動力不高、成長機遇與學習機會不多等。為此,各級政府采取了專項教師計劃、定向培養、教師流動、校際聯盟、縣管校用等政策措施。然而,就現實來看,這些政策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師資配備達標的問題,更不用說實現師資的整體均衡。這與城鄉社會的結構性差距所導致的教師生活與工作的城市化取向有關,但也與我們執行相關政策的決心與力度有關。有時我們因教師三番五次地鬧情緒,有礙學校的穩定和諧,而放棄某個教師流動方案;有時我們擔心更多地派出優質學校的教師,會影響該校的質量與聲譽,喪失本地區的教育招牌或優勢;有時我們又可能受人托請或為打造名校,將本就稀少的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的骨干教師,調到優質學校或城區學校等等。這造成師資標準化建設的很多工作都停留于形式與表面。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稍有不慎就容易走向一端而忽略另一端。為合理把握建設中的“度”,就要恰當堅持工作上的辯證法。具體來講,當前的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作需要辯證地看待與處理以下幾對關系:
一是“標準”與“建設”的統一。沒有科學合理的“標準”,怎么“建設”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沒有切實有效的“建設”,再好的“標準”也只能是一紙空文。“標準”本身有其一般性的要求,如標準的引領性、針對性、切實性、可行性、清晰性等。如果作為前提的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標準不能滿足這些標準,標準化建設工作的持續有效推進就很難。如前述,目前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本身也存在不盡科學合理的地方,需要加以完善。同時,在標準合理的情況下,建設層面又存在不扎實、不規范、不細致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工作的觀念、投入、方式和機制的轉變。只有“標準”與“建設”兩方面協同并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才可能不斷有效推進。
二是“配備”與“使用”的兼顧。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不只是資源配置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所配置資源要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我們的調研中,有受訪者提到,“學校信息化設施設備配置到位了,但缺乏管理這些設施設備的專業人才”,“設施設備只是一部分投入,軟件裝配、保養、更新還需要花費不小,乃至電費也是一種壓力,但這些卻不在標準化建設的范疇內”。也有受訪者提到,“一些學校的生均圖書量雖然達到了標準,但說實話,購買的是什么書,圖書的使用效率,這些都難以保證,很多時候就是數字和擺設。”還有受訪者指出,“一些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改善了,但生源流失后,卻出現資源浪費的現象。”這些都是“配用不合”的問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中,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要避免“重配輕用”的傾向,要傾聽學校聲音,學校也要承擔自身的責任,積極主動地籌劃與落實資源的有效使用。
三是“手段”與“目的”的一致。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目標雖是明確的,是為了促進學校的均衡發展。但在具體工作過程中,這一似乎不言自明的目標,也容易在各項工程與分化指標中被忽視。我們調研時,受訪者很少從均衡發展的角度,反映與討論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建設的相關情況。他們多是從自身工作或單個學校的角度,將標準化建設理解為上級要求完成的一項工程。一位受訪者說道:“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與教育質量不能說沒有關系,但不能完全匹配,總體上關系不大。”如果不能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明確作為手段的標準化建設的目的,其很容易會失去焦點與準心,這位受訪者的話可能成為更大范圍內的現實。
四是“分力”與“統籌”的協同。標準化建設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其主要責任在縣區政府,但也需要不同層級政府的協力共建。我們調研的兩個縣區,在投入和管理上采用縣鎮共管的體制,這帶來了雙重影響: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門可以調動更多資源,并以各鎮相互競爭的方式,快速地、高質量地推進標準化建設;另一方面,因為主要由鎮里負責投入,各鎮情況又有所區別,這就造成各地標準化建設的進度、質量不相一致的問題,與標準化建設本身所指向的均衡理念不合。省級層面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省級政府可以通過明確要求,加強驗收督導工作,推動各地積極投入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作,但縣區社會經濟情況不一,建設工作與效果便可能產生差距。我們認為,在縣區內部差異大的地區,縣區要加強統籌,在縣區之間差異大的省份,省級政府要加強統籌。
G40-032
B
1005-6009(2017)82-0007-03
1.陳學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管理與政策系(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學博士;2.張新平,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管理與政策系(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學博士。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學重點課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批準號:AHA16000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