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功偉
“物候童趣”特色文化與現代化管理之融合淺探
趙功偉
“物候童趣”是基于南京市紅山小學近20年來堅持生態育德,把校內外資源有機整合形成的學校特色文化。學校用特色文化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引領家校合作,共同培育“清新向上有靈氣”的紅山學子,促進家校和諧發展。學校從課程建設、活動建設、智慧校園建設等方面,不斷豐富“物候童趣”特色文化內涵,提高學校辦學品位。
“物候童趣”;特色文化;現代化管理;智慧兒童
“物候童趣”是2014年南京市紅山小學申報成功的江蘇省小學特色文化項目,它是指由兒童去觀測、探究、發現、描述紅山小學校園內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兒童是項目的主體,他們在不斷地觀測、實現、描述中得到收獲,熏陶生態情操,體驗成長的樂趣。在此過程中,學校依托現有的生態環境,為學生們提供專業的教師指導和現代化的觀測器械。在學生實踐過程中進行體驗,在充滿愉悅的體驗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校以獨特的發展眼光培養優質教師。特色文化的形成源于學校特色項目或活動的傳承與發展,是學校領導和教師一直堅守的有效做法。“物候童趣”基于學校近20年來堅持的生態育德,是校內外資源有機整合形成的學校特色文化。在特色文化建設過程中,教師以自身經歷形成價值取向,讓特色文化建設落根,使學校管理在特色文化引領下,變成教師的自覺行為,使學校的管理走進教師內心。
1.制度激勵教師。
學校以量化考核制度建設營造良好氛圍。制度猶如一個生態系統,它所規定的所有要求一旦全部落實,必能創設一個和諧氛圍,并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生態環境。當制度成為一種自覺遵守的行為,學校的發展便走向有序。
學校在特色文化建設中,形成并完善了《紅山小學“星級班級”評比方案》《職稱、小崗位晉升等量化標準》《中層考核制度》《各級先進評比標準》等規章制度,并以此來推動學校的發展。
2.團隊提升教師。
特色文化建設,需要團隊的力量,也只有在團隊建設中,才能讓教師個性得到綻放,群體得到發展。為此,學校成立了五大教師研究團隊:科學認讀研究團隊、數學創造性使用教材研究團隊、語文課內外結合研究團隊、英語兒歌研究團隊、體育民間活動研究團隊。各研究團隊抓住“物候童趣”中觀察和想象表達兩個點,在專家指導下,各學科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探索。比如數學組關于“觀察力”的研究,近2年中多次在區級以上進行匯報展示,有7篇研究論文正式發表。2年來,學校有4位教師獲玄武區優秀青年教師,有3位教師獲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
3.需求成就教師。
“物候童趣”的項目建設,同時也在拉動教師內心深層次的需求,教師們結合各班的情況,積極開發本班的特色內容。趙淑媛老師記下每次活動中學生成長的點滴,結集一本專刊作為一學期的總結會內容,當家長們打開《我的一(2)》學生成長記錄本,內心洋溢著對教師的尊重、做家長的自豪和看到自己孩子成長的幸福。曹雨老師把學生觀察與學生寫作有機結合,從一年級開始便圍繞“物候童趣”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并制作 《青檸小報》,兩年下來,已經出刊 40期,10余萬字,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觀察、閱讀、寫作、編排等綜合能力。在近兩年中,曹雨老師面向全區低中段語文教師開設專題匯報,有9篇論文正式發表,所帶班級獲區優秀班集體,本人獲區優秀青年教師稱號。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蘇暢老師圍繞項目列出書單,讓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每篇課文學結束后,她都在課文中精心選出5個詞語,要求學生發揮想象練寫文章,在訓練中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一個“塞”字寫出了冷于冰的坦誠;“偷視”和三個“只怕”將段誠獲銀子的驚喜、收銀子的不安、怕失去銀子的防備描寫得淋漓盡致。
以“物候童趣”特色文化建設推進家校合作,讓校園更具活力。學校發展離不開家長支持,家長的積極參與會給學校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開放的學校辦學正是“物候童趣”文化建設的體現,因此就有了家長進校園的特色做法:
1.參與學校管理。
童趣的校園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安全、生動活潑的場所。為達到家長和學校共同管理的合作共贏,學校成立家長義工團隊。每天上學、放學都有兩名家長義工在校門口協助學校保安管理,保證學校安全。同時我們發揮校務委員會成員在特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相關大事、決策聽取意見,形成共識,再由他們組織各班的家委會進行討論實施,讓家長有一種主人翁的責任感。從開學初的班級“物候童趣”黑板報的布置、學校及班級各項活動的組織實施、班級活動經費收繳與管理等,家長的自覺、自愿更讓學校呈現一種民主、祥和的氛圍。
2.走進家長課堂。
學校也是一個家校合作的場所,當家長意識到自己也是孩子老師的時候,會提供更多的資源為學生發展注入活力。結合“物候童趣”特色文化要求,學校安排每周三下午第二節課為低年段家長課堂。在課堂上,家長們各盡其才,各展其能:有的講解交通法規,增強學生安全意識;有的用實驗引領學生們看到神奇的世界;有的通過邊吃邊介紹的方式,讓學生們知道怎樣烹飪最有營養;有的通過翔實數據與身邊生活的對比,在學生心中激起思考;還有的用自己的表演講解,讓學生們懂得戲曲國粹……家長課堂講述著每周家長進課堂的鮮活故事。每一位參與者都在為講好自己的一課積極準備,經常看到一位家長在臺上上課,別的家長在臺下聽課學習。家長們通過自己來上課,體會到教師工作的辛苦,對教師更加理解尊重。
3.推進家長課程。
“物候童趣”中有一項研究內容是“二十四節氣課程”,這項課程的開設能讓家長和學生們一起感受傳統的節氣與生活的關系。都說高手在民間,學校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結合節氣組織各項活動:端午節,各班組織5~6名家長和學生們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立秋季節,各班家長和學生們一起制作水果拼盤,各具樣式的造型,讓學生們感受到大自然的果實在人工制作下的獨特風景;冬至到了,家長和學生們一起在各班包餃子、吃餃子,體會老南京的傳統習俗……學生們在體驗中,領會傳統文化深層含義的同時,也讓家校合作邁上新的臺階。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學校的特色活動如“接天蓮葉”般給學生以教育的時空,這種生態的育德,就是創造豐富的德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1.定期講述童趣故事。
學校是文化傳承乃至文化創新的第一場所。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更多的校園故事。校園中的故事人物應該是師生的榜樣,能對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校園文化以“兒童站在正中央”為兒童發展觀,講述紅小學子生動的故事,展示他(她)們的才藝和個性,讓紅小“小明星”更加“星光燦爛”。
學校中廳分為四個區域,分別以四個主題講述不同的學生故事。禮儀區的故事頌揚美德童年;閱讀區的故事滋養智慧童年;科技區的故事顯現創造童年;藝體區的故事塑造藝術童年。這些故事每兩個月進行一次更換,從而讓學生加深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從“八禮四儀”的榜樣中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讓具有紅山特質的學子故事激勵更多的學生前進。
2.課程散發童年味道。
只有特色文化下的校園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教師才可發力。校園應該是一個有趣的地方,它能讓學生們擁有童心與天性;校園也是一個課程資源豐富的地方,它能讓學生們有個性化學習的選擇。學校結合校園特色和資源,開設了學生體驗課程:參加“物候童趣種植園”活動,體驗勞動過程的快樂;制作二維碼資源庫,體驗觀察活動的情趣。這些課程的體驗,會帶給學生更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校園應該是一個大舞臺。學生們更喜歡室外的大舞臺,為此學校把舞臺搬到大自然中,每周五上午由一個班的學生進行半個小時的演出,學生們把平時參加“物候童趣”活動編成各種節目進行才藝展示,這個展示的舞臺培養了學生們更多的自信。
校園應該是一個師生追求文明的地方,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更懂得尊重。學校結合“物候童趣”特色文化項目開發系列呵護童趣的特色課程,讓學生享受童趣。一、二年級開設了動物課程;三、四年級開設了植物課程;五、六年級開設了生命課程。學校每兩周開設一次校本課程,讓師生們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向社會。
3.積極開展社團活動。
學校成立了校級社團和年級社團,這些社團給學生提供了發展、交流、學習的平臺,給“學生更多自由呼吸的空氣”。學校通過社團活動,培養“清新、向上、有靈氣”的紅山學子。結合“物候童趣”的項目要求,學校將社團與紅山小學特質學生培養融合,分為三類:智慧類社團在高年段體現為學科性學習,側重學生思維、表達的訓練;健康類社團側重體育技能技巧的訓練;陽光類社團側重于學生才藝的培養。社團活動要求學生人人參與,教師個個參加。校級社團活動為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做好準備,年級社團活動側重學生興趣培養。
4.實踐50件童年趣事。
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是童年生活的遺憾。為此,學校在“物候童趣”文化實踐中梳理出學生“親近自然”的50件童年趣事,分為體驗類、冒險類、發現類、勇敢類、玩耍類等,每類10件事,分3個層次進行評價,旨在讓學生更多地參與體驗與實踐,從而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
“物候童趣”已經成為學校特色建設的一張名片。2015年,它在江蘇省檢查與評估中獲優秀項目。2016年2月,在江蘇省教育廳視頻教育工作會議上,學校作為代表作了大會發言。同年4月,學校應邀參加在昆山舉辦的小學特色文化建設會議并作為代表在沙龍討論上發言。《金陵瞭望》《輔導員》《南京晨報》,江蘇電視臺、南京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從多個角度進行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在特色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將更加深入地推進現代化管理,調動教師和家長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G47
B
1005-6009(2017)82-0038-03
趙功偉,南京市紅山小學(南京,210028)校長,高級教師,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