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徐健
鄉村小學特色化發展的三條路徑
周徐健
江蘇省宜興市新建小學,聚焦特色資源,傳承名家技藝,弘揚傳統文化,以二胡特色為學校文化建設主線。在物形建設上,匠心打造學校一園一館一廊,“師竹園”“風之館”“和樂廊”。在課程建設上,制訂二胡課程標準,編寫了《樂在二胡》《情系二胡》等校本教材,并通過建立二胡演奏社團、戲曲表演社團、二胡文學社團等,真正讓一所鄉村小學走出了特色辦學之路。
鄉村小學;二胡文化;特色辦學
特色可以興校,特色可以立校,特色建設是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谝粋€鄉村,或有名山名水、名人名家,或有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鄉村所在的學校,完全可以依托地域文化,探索其獨特的育人元素,不斷進行再現與整合,找到自身特色化發展的路徑。江蘇省宜興市新建小學就有自己的獨特路徑。
1.立足資源,明確定位,尋找與“名”的無縫對接。
新建鎮是宜興最西北的一個鄉鎮,“江南絲竹”作為吳文化的一個獨特符號在這個小鎮一脈相承,聲名遠播。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近代二胡發展史上,新建鎮就出了兩位名家,實屬罕見。儲師竹,新建鎮莊林村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是民族音樂大師劉天華的首傳弟子。蔣風之,新建鎮留住村人,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劉天華的弟子,“蔣氏二胡”的創立者。
新建鎮民間二胡活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唱戲配樂或者自娛自樂,以老年人為主。二是培養兒童特長,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為主。2012年,《二胡故鄉有傳人》一文,在《宜興日報》《江南晚報》,無錫新傳媒網、人民網上展示學校小二胡手的風采。2013年,《發揮本地名人資源優勢,二胡傳統文化重放光彩》一文,在《宜興日報》上介紹音樂教師和民間藝人向學生傳授二胡技能的做法。同年3月,學校首屆二胡特色班開班。鑒于以上基礎,2014年,學校確立了二胡特色建設思路。
2.秉承傳統,聚焦文化,尋找與“名”的有機融合。
在校訓提煉上統整特色文化。學校在秉承“心手相諧”文化(以“和諧”為主旨,以“心”與“手”為實施途徑)的基礎上,提出了校訓“和樂”。我們將“和樂”解讀為:一是和諧而快樂。這里的“和樂”,指向的是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快樂籃球。二是和諧的音樂。這里的“和樂”,指的是學校藝術特色教育——怡情二胡。三是和而不同、敬業樂群,學校營造一種師生友好競爭、錯位發展、互促共贏的生長環境。
在辦學理念上體現特色文化。學校的辦學理念是讓校園成為和諧生長的樂園。“和諧”是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教育的“和諧”其本質是以人為本,關注師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個性、創新能力的人。學校正是基于這一宗旨,努力建設二胡特色文化,從而形成這樣一種教育生態:一種師與生和睦生長的氛圍,一種教與學和融共進的交往,一種人與人和諧發展的景象……
所謂物型載體,通常指校園里主題鮮明的場館、匠心獨運的景點等。為此,學校著力打造一園一館一廊,以形成二胡文化的生態環境,讓每個景點能“說話”,每株草木會含情,每時每刻都育人。
1.園,取名“師竹園”。
源自儲師竹先生,更與江南絲竹中的“絲竹”諧音?!爸瘛?,“四君子”之一,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更有“心即是竹”之說。園內,小橋、流水、假山、亭臺、幽徑、樹木,錯落有致,交相輝映。園門,取名“雅樂門”。以紀念儲師竹先生對古代雅樂的繼承,也表明新建鎮的地域特征——儒雅,更反映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和樂。小橋取名“弓橋”,流水取名“泛月”,源自二胡名曲《弓橋泛月》。“弓”“泛”,也使人想到二胡演奏手法的連弓、泛音。假山,取名“巴山”。寓意抗戰之際,儲師竹到重慶多個中高等學校任教,一方面推動了二胡的普及,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行動抗日。亭臺,練琴佳處。取名“和暢亭”,寓意不言而喻。幽徑,取名 “光明行”,源自劉天華的二胡名曲 《光明行》。
2.館,取名“風之館”。
以紀念蔣風之先生?!帮L之館”里分四個區域呈現著別樣的景致,首先是“胡”。主要展示了不同的二胡實物,簡介二胡的分布、“蔣派二胡”發展史。其次是“人”。陳列著蔣風之先生的照片、生平事跡、主要作品,以及他父母與子女的簡介。第三是“賞”。內容是欣賞二胡名曲、學校師生的演出節目、外出尋訪等視頻資料。最后是“作”。介紹二胡制作、二胡模型及飾品制作、二胡文學創作。
3.廊,取名“和樂廊”。
立體呈現了學校的發展動態和鄉村的風土人情,由校史篇、理念篇、特色篇、活動篇、榮譽篇、家鄉篇六個篇章組成。師生徜徉在這樣的走廊,耳濡目染,知曉歷史,心系學校,眷戀家鄉。
好的課程要有更多的選擇性、更高的適切性、更強的發展性。個性化的校本課程建設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特色的要義所在。通常情況下,鄉村小學地理位置雖然比較偏僻,但鄉土教育資源卻十分豐富,學校著力建構適合不同學生多元發展的二胡特色課程,為學生搭建學習與交流、展示與成長的平臺。
1.制訂二胡課程標準及實施方案。
二胡課程標準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表述基本理念與設計思路。第二部分課程目標,分總體目標與分段目標。第三部分課程內容,分低、中、高年級三段確定。低年級重點是認識二胡構造,欣賞二胡名曲,講述名人故事;中年級重點是演奏技能訓練、制作二胡手工、撰寫民樂作文;高年級重點是演奏二胡樂曲、二胡文化研究及民俗風情調查。第四部分實施建議,分低、中、高年級分別提出教學建議與評價建議,教師遵循實施方案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落實到日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
2.校本教材開發與素質拓展活動并行。
以技藝與文化雙向開發,普及與提高雙線培養為目標,從傳承二胡技藝到培育二胡文化,再到弘揚和樂精神,發現學生不同潛質,發展學生優勢潛能,探索學生成長規律。學校梳理二胡演奏、樂曲欣賞、手工制作、胡人胡事、文化研究等課程內容,針對學生不同年齡和生活經驗,編寫校本教材《樂在二胡》《情系二胡》《二胡學與練》,做到圖文并茂、梯度設計、生動呈現。每天中午集體欣賞二胡名曲,每周1節音樂課進行二胡技能教學,每2周1節綜合課執教二胡模型制作,每3周1節思想品德課講述二胡文化故事,每月舉行一次二胡及民俗文化研究活動。
3.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為此,學校提出人人都是課程的研發者,開發與創生自己的課程。立足課題,探究突破課程學習的學科化制約,實現課程大融合、跨學科大整合。開展二胡文化在各學科的滲透研究,開展二胡演奏與經典誦讀、戲曲、說唱、繪畫、舞蹈、書法等課程的整合研究。教研組以專題研究為重點,以理論學習為突破口,兩周舉行一次活動,每學期教科室組織兩次課題研究集中展示。
4.社團活動讓學生精彩綻放。
社團是學生素質拓展的舞臺,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學校按“志趣相同、自發參與、教師引導”為原則成立二胡演奏社團、樂曲欣賞社團、戲曲表演社團、二胡文學社團、手工制作社團、演講與口才社團、文化研究社團、民俗調查社團。
G627
B
1005-6009(2017)82-0052-02
周徐健,江蘇省宜興市新建小學(江蘇宜興,214200)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