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耀
智慧教育如何避免“叫好不叫座”
李廣耀
智慧教育是當下教育改革的“熱詞”,雖然政策與觀念高度重視,但是基層學校茫然無頭緒,甚至啟而不動。要改變這種“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應從三個方面予以考量:讓理念先行,各實施要素將轉變觀念真正落到實處;建設智慧環境,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生根;推進智慧教學,讓生命成長更加精彩紛呈。
互聯網+;智慧校園;智慧教育
造成當下智慧教育“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中小學實踐層面看主要受制于以下這些方面:缺乏標準,教育信息化產業缺乏規范引領機制和統一有效的市場標準、測評標準和績效評估標準;政府部門、電信運營商、眾多廠家各行其是,不能整合成統一的力量;缺乏科學有效的路徑與實施方法的指導;學科教師日常工作量很大且技術能力嚴重不足,缺乏人才支持;缺乏系統、軟件與平臺的開發、集成,尤其是免費的或低成本的系統、軟件和平臺的支持;來自社會、家長的疑惑或阻力等。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1.政府的理念:更接地氣。
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為促進學習者的智慧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條件。政府及各級部門層面應克服以下發文件、運動式推進為特點的傾向,更加關注頂層制度設計以后的目標任務分解,更加關注如何有重點、有步驟、有分別的分步實施,更加關注跨行業、超越利益糾葛的協調和落實。以“三通兩平臺”為例,不僅加快硬件設施的建設,更要視不同類型學校的需要,會同第三方制定技術標準和公共服務標準,推進相關平臺建設、軟件開發和資源整合,避免學校重復投資的現象。
2.專家的理念:更重實踐。
在信息化浪潮推動下,大批專家做了大量的基礎理論研究,介紹了國內外成功的經驗,甚至直接參與到實踐中,樹立了一批“樣板”學校。但這些樣板學校如果以名校、優質學校為主,“樣板”便失去了典型性和示范性。專家們的研究偏重于理論和討論技術,對學校切實有效地推進“智慧教育”的方法、路徑涉及不夠,不利于專家研究成果的推廣。
3.學校的理念:主動推進。
學校要克服“等、靠、要”的傾向。其一,用好現有的設施設備,其實,一部手機就能制作微課,一個微信群就可以增加互動。硬件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其二,制定學校中短期發展規劃,疊加建設,逐步系統化。其三,以應用軟件的開發和平臺建設帶動教師們轉變觀念。使用辦公自動化系統,考試數據采集使用網上閱卷系統,校產管理使用資產管理系統,日常維修使用網上保修系統,家校聯系使用學校微信公眾號。讓教師們習慣通過網絡、移動終端處理日常事務,使“智能化”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學習與工作的常態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推進“智慧教育”。
4.教師的理念:勇于實踐。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是“土著居民”,教師是“移民”。當我們與學生處于不同的世界時,我們該用什么語言、什么方式和怎樣的文化與他們交流?互聯網思維是去中心化的,更強調平等對話和平等交流,強調共享和分享。教育面臨新的挑戰!教師們唯有改變心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主動探究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教學,才有新的出路。
“智慧教育”需要智慧的校園環境,這個環境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類型。顯性的環境是“智慧校園”,而隱性環境應該是基于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學校課程。
1.以智能化為核心建設“智慧校園”。
依據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黃榮懷等提出的“智慧學習環境”的概念,這是一幅有異于以往的全新的學校圖景。二維碼、視頻監控等環境感知技術有助于實現對校園各種物理設備的實時動態監控與控制。寬帶無線網絡使得高清晰度的網絡教學資源傳輸成為可能,也讓異地的視頻連接讓學習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基于社會性軟件的社會網絡技術有助于掌握師生在虛擬網絡中的活動狀況并實施必要的管理。學習分析技術可作為教師教學決策、優化教學的有效支持工具,也可為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危機預警和自我評估提供有效數據支持,還可為教育研究者的個性化學習設計和增進研究效益提供數據參考。
2.以核心素養為核心推動課程“融合”。
“互聯網+”的時代,重要的不是擁有互聯網技術,而是要擁有“互聯網思維”。這種思維品質是技術所不能代替的,也說明了“智慧教育”的本質是“人在技術之上”。正在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把核心素養的框架構建和學科素養的目標分解作為課程改革的抓手,也從另一個側面闡明了基于信息技術的跨學科課程融合是“智慧教育”的必然追求。
學校的核心價值在于“學生的發展”。課程是學校教育最為有效和直接的“工具”,課程品質決定學生發展的品質。在確保國家課程有效實施的基礎上,學校以校本課程體現獨特的教育價值追求和文化品位。美國把培養具有(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素養的人才作為全球競爭力的關鍵。芬蘭自2016年起學校按照主題展開混科教學。這一切都指向一個關鍵詞:核心素養。圍繞核心素養,打破學科邊界,加強學科融合,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時代的呼喚。
智慧教學一以貫之的東西是什么?是在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生存的本領、生活的智慧。
1.需要更智慧的教學方法。
當今的數字人類從一誕生就生活在數字世界之中,他們的思維方式、認知特點、行為模式和情感模式等與父輩相異。“數字土著者”習慣于快速地接受信息,喜歡多任務處理和隨機進入(如超文本),愛好即時反饋和強化,偏愛做中學而非聽中學,喜歡文本前呈現圖表而不是相反,對機械死板的講授缺少信心。當今的學生已經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我們設計的教學系統已經不再適合如今的教育對象,這需要教育者設法運用數字土著語去教“傳統”的和“未來”的內容。
2.要在內容上實現技術與學科的融合。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何克抗先生指出:“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作為認知過程主體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新型教與學方式,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由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我們要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知識結構出發,分析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清楚所學知識在生活中能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并能夠形成利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系,并同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信息化平臺和技術手段可以為內容整合、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有效檢測,避免教師在教學中平均使用力量,有更多的時間側重于學生的“疑難點”“增長點”和“突破點”。
3.需要學生智慧的、個性化的學習。
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是要讓學生們認為學習知識是有用的,發自內心愿意學習,能夠個性化地學習,盡可能以歸納方式學習,讓學生會思考、會創造、變聰明、有智慧。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把知識還原成生活實際問題或任務,僅靠黑板、粉筆是很困難的,因為每個學生、每個教師都是有差異的,這就需要借助現代化手段把問題呈現出來。正如同樣的80分,對不同的學生含義是不一樣的。借助信息化手段進行有效的、個性化測試,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甚至可以個性化訂制或推送專業。
G637
B
1005-6009(2017)82-0073-02
李廣耀,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江蘇太倉,215400)校長,高級教師,蘇州市名校長,蘇州市人民政府督學,蘇州市高中歷史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