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中學 王紅梅
妙用互聯網思維,讓科技創新語文課堂
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中學 王紅梅
互聯網教學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其在語文教學領域凸顯出巨大優勢。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妙用互聯網思維,利用科技創新語文課堂,從硬件、思維與行動三方面營造豐富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創設虛擬課堂,拓展教學空間;推進個性教學,鍛造綜合能力;打破教材束縛,多元教輔學習。
互聯網 科技創新 初中語文教學
語文作為一門漢語言學科,綜合性較強,在要求學生利用語文學習提升表達能力時僅靠傳統教學方法遠遠不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現代網絡技術,妙用互聯網思維,化抽象為具體,為學生學習創設情境,利用文字、音頻、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讓初中語文學習變得生動起來。
初中語文教學的信息化首要條件就是硬件設備的現代化。提供優質的教學設備,完善硬件設施是實施互聯網教學的重要基石。學校應該在支持教師創新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升級信息教學設備。利用信息化設備做物質保障,教師教學才會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
在教授“長征組歌”單元時,對《七律·長征》《長征組歌兩首——四渡赤水出奇兵、過雪山草地》等篇目的講解時,教師僅僅依靠課堂上口頭教學很難達到滿意效果。若是教師借助網絡收集關于長征的相關內容,并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將收集到的長征紀錄片放映,讓學生親眼看到長征的艱辛,遠比從單薄的文字中得來的深刻。此外,教師可以在教室播放長征組歌曲目,組織學生進行合唱,在合唱過程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來自長征的滿腔熱血。教師還可向學生布置超文本作業,比如制作主題視頻、收集主題文稿等方式,讓學生在圖、文、聲并茂的環境中自己動手學習知識。
教師的背景資料收集、課堂課件制作、課堂內容展示以及課后作業布置都離不開網絡與計算機的支持,學生的課前知識預習、網絡課堂互動、課后任務完成都與現代信息化技術息息相關。在現代化設施的基礎上實現語文教學的創新化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轉變固化的教育思維,妙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是實現教師教學轉型與學生學習蛻變的根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打破“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收”的落后教學思想,利用互聯網技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授魯迅的《雪》時,單單依靠口頭講述,學生是無法體味到魯迅筆下的雪究竟是怎樣的,其寫作意圖是什么。見過江南的雪的學生不一定領略過朔方的雪,目睹過朔方的雪卻不一定有幸能見識江南的雪。教師在講述時應該轉變觀念,圍繞學生展開課堂內容,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借助互聯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所學知識。講授之前可先讓見過雪景的學生自己描繪雪的畫面以及看雪的感受,然后再借助多媒體設備放映江南與朔方的雪景,學生在親眼看到之后,交流感受。此外,教師也要將魯迅先生生平以及創作背景利用微課的形式做出展示,讓學生結合不同的雪景對比作者不同時期的境遇來學習,感受作者創作遠非寫景重在寫情的真實意圖。
在信息化發展迅猛的今天,更新互聯網思想、借助互聯網手段提升教學效果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初中語文教師要面向學生轉變教育思維,發展現代化教育,創新教育手段,利用多種媒介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學習,同時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支撐下,整合互聯網技術,升級教學結構,優化語文課程是每一個初中語文教師關注的熱點。教師應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進行課程整合,利用科技創新語文課堂,實現對學生的互動化教學,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
在講述《再別康橋》詩歌時,由于學生與詩人生活年代不同,故很難真正理解詩歌中的用詞用語。為了讓學生能感悟到徐志摩創作《再別康橋》時對往昔的無限眷戀與對母校的惜別情深,教師在課前可布置預習任務,利用網絡收集康橋風景圖、詩人生平介紹、中外離別詩等。教師可在課堂上設計如下教學流程:首先,播放歡快旋律,營造鑒賞氛圍。師生可配樂朗誦,臨境感悟,對詩歌臨別灑脫的感情基調有基礎把握。其次,展示康橋風貌,激發學生思維。教師可借助課件展示劍橋風光、借助視頻介紹詩人境遇,讓學生不僅從感官上感知詩歌情境,更從內心與詩人產生共鳴。然后,對比其他詩歌,感悟本詩用意。收集有關離別的其他詩歌,讓學生進行鑒賞分析,體會徐志摩在創作這首離別詩篇時對離愁別緒表達的不同之處。最后,在背景知識的充實下,引導學生對詩歌做出鑒賞,并背誦詩歌。相信在讀懂讀透詩歌的基礎上,學生的掌握程度是非常樂觀的。課后,學生可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制作成多種形式提交給教師,教師對其作出在線指導測評等。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與網絡資源,借助互聯網的思維實現教學的互動化,在長期的探索中形成“課前——課中——課后”信息一體化教學模式,并不斷完善與升級。
妙用互聯網思維,讓科技創新中學語文課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無數的初中語文教師共同努力、銳意變革、不斷進步,同時也需要每一個學生積極響應、熱情配合。信息化語文教學改革之路依舊任重道遠,但其前景卻是無限光明!
【1】馮妮妮.“互聯網+”視域下的高職語文教學思考【J】.明日風尚,2017(12)
【2】宋云慧.“互聯網+”視域下小學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7(02)
【3】任路路.“互聯網+”環境下語文教學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