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洪
【專家點評】
促進學生物理學習的幾點認識
陶 洪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反思當下物理教學現狀,中學生的物理學習內容應以知識和關鍵能力為重點,在物理情境和物理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物理,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學習路徑”進行教學(路徑)設計。
物理學習;物理素質;問題解決;學習路徑;教學設計
在本期專題中,張飛等4位江蘇省特級教師基于自己教學教研的經驗,從課程建設、教學路徑、教師發展三個視角,對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物理學科課程改革與建設、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課程落實的途徑與方法進行了立論和分析。我覺得這個專題很接“地氣”,在當下的基礎教育教研的情境中,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領價值。
我認為,就學科而言,物理課程改革最基本的出發點,應該是要促進學生的物理學習。下面就圍繞這個話題,結合這組文章,談談我的思考。
物理學習應該學什么?這本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現在常常不能簡單地回答。在此,我們一起重溫一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公開出版的一份研究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這份報告的“導言”中對“知識”“學習”和“教育”進行了新的界定。
“可以將知識廣泛地理解為通過學習獲得的信息、認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知識本身與創造及復制知識的文化、社會、環境和體制背景密不可分。”
“學習可以理解為獲得這種知識的過程。”
“學習既是過程,也是這個過程的結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個人行為,也是集體努力。學習是由環境決定的多方面的現實存在。”
“獲取何種知識以及為什么,在何時、何地、如何使用這些知識,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
“教育可以理解為是有計劃、有意識、有目的和有組織的學習。”
“教師現在應成為向導,引導學習者(從幼兒時期開始,貫穿整個學習軌跡)通過不斷擴大知識庫來實現發展和進步。”
此外,2017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 《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指出:“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并將“關鍵能力”細分為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中學物理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強化關鍵能力的培養。
我覺得,一個物理素養高的人至少會有兩項表現:一是善于學習物理知識;二是善于進行物理問題的研究,解決物理問題。我以為影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因素主要有五個方面:知識、技能,思想、方法,情境、條件,經歷、經驗,足夠的時間。這里,知識技能是第一位的。但是,就問題解決而言,“解題”并不是記住一些物理知識就行了。要嫻熟地運用知識,更重要的是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及解決具體問題(類型)的技能技巧(經驗),進行“物理思維”。
30多年來,中學物理教育界一直強調要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物理學思想方法教育。物理學的思想方法,只有在物理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在物理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在物理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領悟,在物理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和熟練掌握。空談思想方法的教育、不結合具體的物理問題去教、去學、去用,只能是一句空話。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是如此,物理學科能力的培養、物理素養的提升也是如此。
怎樣讓中學生學物理,這主要決定于教師的教學設計。從教學法的層面來看,中學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已經比較清晰。我覺得,教學設計在操作層面上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對學生“學習路徑”的分析與設計。
所謂“學習路徑”,就是學生在某學段對某個主題概念(內容)學習時,其學習的起點(基礎)、載體、氛圍、過程、方法等,主要是從學生的角度來審視學生的學習經歷(過程),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路徑”的分析,可以從“學習路徑”的基本要素分析著手。例如:學習的起點(基礎),包括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前概念(觀念);學習的條件(包括載體、裝備等)與氛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包括學生的學法、教師的教法,對于學生而言的重點、難點之所在;等等。在這些要素中,除起點(基礎)之外,其他的要素,教師都可施加影響,使得學生的“學習路徑”朝著有利于高效學習的方向前行。
基于學生“學習路徑”的教學設計,一般有兩條途徑:一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路徑”設計相應的教學路徑;二是設計一定的教學路徑,來引導學生的“學習路徑”。這兩種設計,本質上都是對學生學習路徑的優化(改造、修整)和引導。
不分析學生的“學習路徑”,僅從教師的角度設計教學路徑,在當前的物理教學中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物理學的“知識重演”和“歷史重演”,如果教師設計的“歷史”的探究過程如同“演義”,讓“古人”為“現代人”、為教材編者、為教師“背書”,把歷史當作“橡皮泥”,就不合適了。這絕不是“科學精神”。
最后,我想對我們的物理同行們說,我們要讓我們的學生真真正正地學好物理、增強能力、提高物理素質、提升核心素養,為我們國家科技人才的培養盡一份力。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為人為師的底線。
G633.7
A
1005-6009(2017)83-0021-02
陶洪,蘇州大學(江蘇蘇州,215000)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