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梅
建構學院制管理,助推高中課程協同創新
范永梅
以“科學、人文和藝術”三位一體的博雅教育理念,積極依托“五大學院”建構學校課程體系。從“大課程”理念出發,通過建設開放、創新、互動的“課程超市”,創設學院新型學習環境,優化學院制管理機制,破除高中學科課程壁壘,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增強社會責任,實現學科的綜合互通和學校的優質特色發展。
學院制;高中課程;協同創新
2013年建校之初,我校領導班子就擇高而立,提出“科學、人文和藝術”三位一體的博雅教育理念,積極依托“五大學院”建構學校課程體系,以此引領學生探究世界、參與社會、認識自我,幫助學生實現公民素養、學術素養和生命素養的同步提升。
我校將相關學科加以整合,同時對接南通大學相關學院,組建了五大學院。每個學院都建立了相關館室,整體建構學院課程體系。在五大學院課程體系基礎上再推進校級層面課程體系建設,注重學院內部和學院之間課程的融合創新。經過4年多的探索,目前我校已經開設100多門選修課,其中50多門成為學校精品課程,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提供了多樣化的平臺,也在學校課程協同創新開發方面積累了一定的可供借鑒的經驗。
1.專家引領,以學院制統整學科。學院制產生于中世紀,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大學是采用這一管理方式。但在國內高中,以學院制來管理課程的極為少見。我校作為本科院校南通大學的附屬中學,在建校之初就邀請了相關專家到校論證在高中階段實施“學院制”管理的可行性。與會專家幾乎一致認為:傳統的高中學科分類,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崇尚科學、學科偏細、過分追求理性是其主要特征。學院制條件下的課程開發將有利于學科整合,破除高中學科課程壁壘,適應社會對未來人才跨學科、跨文化綜合素養的需求,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發展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由此,從2013年起,學校逐步優化學院制管理,整合語文、外語、歷史、政治四科資源,組建“人文與社會學院”,依托學校圖書館進行場館設計;整合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五科資源,組建“數學與科學學院”,依托學校兩幢理化生實驗大樓進行場館設計;整合通用技術、信息技術資源,組建“工程與技術學院”,依托學校信息大樓進行場館設計;整合美術、音樂學科資源,組建“藝術與傳媒學院”,依托學校藝術大樓進行場館設計;整合體育、心理學科資源,組建“體育與健康學院”,依托學校體育館和學生成長指導中心進行場館設計。
2.機制創新,確保課程資源最大化。學校五大學院分別由一名校長負責推進建設,同時聘請知名大學教授兼任學院名譽院長,學院另設正副院長各1名,具體負責學院日常管理、人員考核培訓、課程開發等具體工作。同時學院內每個館室都落實到具體教師來負責日常維護和課程開發,相關學科教師進學院辦公,共同研發綜合性和跨學科學院課程。學校特設技術裝備處,服務于五大學院的硬件建設。以數學與科學學院為例,學院共建有28間特色場館,很多場館開設的課程都需要幾個學科教師一起參與指導。比如其中的“理科創新實驗室”,它在建設之初,就由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各指派一名骨干教師參與設計實施。這種學院制的管理機制,極大地推進了不同學科教師在課程研發方面的協同創新,最大化利用了學校的資源,也拓寬了學科邊界,更貼近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綜合性復雜問題,策應了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新要求。
1.博雅講壇,拓寬師生課程觀。五大學院大力推進與北京師范大學、南通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的聯系,啟動教師“博雅論壇”,加強教師課程領導力和開發力培訓,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開闊教師視野,逐步引領教師建立正確的課程觀和學生觀。比如,北京師范大學蔡永紅教授的報告 《中國學生核心素養與學生能力發展評價》,幫助教師認識未來學生能力培養和素養提升的新要求;南通大學孟獻華教授的指導性講座《面向整體的課程開發策略》,啟發教師協同創新;南通大學丁錦宏教授的報告 《培養核心素養與課程改革》,引領教師思考未來學院課程改革方向……針對高中學生成長需求,各學院同時啟動學生“博雅講壇”,邀請相關專家到校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不同興趣特長,引領學生理性選擇課程。僅以人文與社會學院為例,先后邀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周建江教授、南京師范大學袁啟榮教授、南通大學丁富生和成云雷教授、省級“非遺”南通燈謎傳承人秦向前等知名專家,開設“電子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宇宙的創生與歸宿”“論語與人生修養”“中華優秀傳統家風與修身立業”“文化趣談解燈謎”“南通地方史”等精彩課程。
2.社會參與,豐富學院課程體系。在對接高校的同時,五大學院主動引進社會資源豐富學院課程。從“博雅”校訓出發,學校努力打造博雅教育課程文化,注重學校教育科技、人文與藝術的動態平衡,使三者有機融合,漸趨統一,突出強調通過課程對受教者人格品質的滋養,從而培養出具有淵博學問、端正品行和高雅趣味的優秀人才。五大學院都從“大課程”理念出發,提供社會實踐探索型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我校五大學院中涌現出一批高質量課程:體育學院擊劍、網球、攀巖等;藝術學院沈繡、梅庵古琴、海安花鼓等;數理學院理化生大學先修課程,納米、數字顯微鏡,高低溫實驗等;工程學院創客、機器人、物聯網等。同時學校將社會相關特色場館、工廠作為學生課程實踐定點基地,讓學生在社會參與中培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勞動意識,同步提升解決問題、應用技術、同伴合作等能力。
2011年,江蘇省啟動了省級課程基地項目,旨在創設新型學習環境,改進課程內容實施方式,提升學生實踐認知和綜合素質。我校依托學院制推進課程建設的實踐與省級課程基地項目的建設要求可謂異曲同工。學校五大學院迅速以省級課程基地的建設理念重新審視學院課程,突出學生主體,整體構建學院課程體系,積極申報省級課程基地。2014年,數學與科學學院率先申請建立了 “江蘇省數學與科學課程基地”。2016年,工程與技術學院成功申報學校第二個省級課程基地“星火創客空間”。2017年,藝術與傳媒學院結合地方藝術特色和地方傳統文化,申報了學校第三個省級課程基地 “江海文化美育課程基地”。至此,通大附中成為南通市唯一一所同時擁有3個省級課程基地的學校。三個學院依托課程基地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建構學院課程體系的同時更加注重學院內部和五大學院之間課程的協同創新,開發了更多樣化更高層次可供學生選擇的跨界課程。下面是數學與科學學院依托“江蘇省數學與科學課程基地”建構的基地功能館室拓撲圖(圖1)和課程整體架構樹狀圖(圖2)。

圖1 課程基地功能館室拓撲圖

圖2 課程整體架構樹狀圖
學院是中心,基地是載體,課程是核心。依托學院建課程基地,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建設一個開放、創新、互動的“課程超市”:既有必修課程也有選修課程;既有基礎課程,又有拓展課程;既可服務于某一科的國家課程,也可服務于跨學科綜合性的地方和校本課程;既面向全體學生的成長需求,又關注個別學生特長和興趣;既實現學科的綜合互通,又實現學校的優質特色發展。
建校短短4年,依托學院制,通大附中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我們相信,五大學院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建成五個各具特色的省級課程基地,它們無疑會成為高中課程協同創新中心、師生個性化多樣化成長中心、高中特色化發展交流中心。
G633
A
1005-6009(2017)83-0070-02
范永梅,南通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通,226019)副校長,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