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徐
化學教學的內在追求與外顯特征
——以“性質活潑的氧氣”教學為例
繆 徐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其內在追求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學生的三重表征思維?;趯W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外顯特征是“瘦、皺、漏、透”。只有注意到了“內外兼修”,化學課堂才能做到“神形兼備”,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才會落地生根。
初中化學;教學范例;核心素養;瘦皺漏透
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薄耙罁W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完善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教學有關標準?!薄案骷壐黝悓W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保?]由此可見,提高初中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內在追求。
在分析初中化學教學的基本特點以及借鑒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初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基本要素:科學態度、探究能力、三重表征思維(宏觀—微觀—符號)。同時,也提出了“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外顯特征:瘦、皺、漏、透。這四字原本是宋代名賢米芾的相石法,有歷史淵源,有地域文化。如今筆者賦予了它們新的含義:瘦,意在簡約(設計精巧、思路精妙、板書精美);皺,意在生動(語言生動、有效互動、思維靈動);漏,意在留白(疏密相間、動靜相宜、補白相機);透,意在深刻(教材析透、教師講透、學生悟透)。
筆者以為,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主要著眼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為主旨的初中化學課堂,應該是內在追求和外顯特征彼此打通、相互對接、相互映照的課堂。現以“性質活潑的氧氣”為例,對此加以闡述。
“性質活潑的氧氣”是上教版初中化學第2章第1節的教學內容,涉及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以及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等若干知識點。鑒于初三化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初三學生又剛剛接觸化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實驗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切不可罔顧學情、隨意拔高教學要求。
1.通過閱讀教材、聯系實際,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2.借助三個性質實驗,描述相關的實驗現象,認識氧氣的主要化學性質。
3.在歸納文字反應式某些特點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概念。
4.通過細節問題分析,讓學生意識到規范實驗操作的重要性。
1.新課導入。
空氣中含量較多的兩種氣體是什么?對氮氣的性質,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氧氣的性質。
2.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1)閱讀教材,勾畫出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
(2)質疑:氧氣變成液態氧是什么變化?由此,你聯想到了什么問題?
3.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
(1)演示木炭、硫黃、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三個實驗,指導學生描述、記錄實驗現象、分析變化實質、書寫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2)圈點教材上“探究活動”中的操作要點,和學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教材上做適當的標記。
(3)組織討論:上述變化有哪些共同特征?
為了讓學生的思維指向明確,從三個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從反應物的角度看,從反應條件的角度看,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數看。
(4)建立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初步概念。
4.理解氧氣的檢驗方法。
(1)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性質較為活潑,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燒。(氧氣濃度越大,對可燃物燃燒的支持力度也越大)
(2)氧氣的檢驗: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氣瓶內,若木條復燃,則說明瓶內盛有氧氣。
5.認識氧氣的用途。
(1)供給呼吸。 (2)支持燃燒。
1.關于四字特征的體現。
(1)體現出了“瘦”中的“設計精巧”。在視頻、聲頻、白板、液晶投影、實物投影、導學案、學生分組實驗充斥于化學課堂的今天,“性質活潑的氧氣”這一課沒有運用過多的輔助手段和實驗活動,而是以簡練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了一條簡潔而又明晰的認知思路,令人耳目一新。
(2)體現出了“皺”中的“思維靈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筆者沒有書面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但評課教師都覺得整節課中學生都在較為愉悅的氛圍中動眼、動嘴、動腦、動筆。下課后,還有三名學生從回教室的途中折返過來問了一個問題,這是學生思維“余波未平”的顯現。由此可見,這節課學生的思維是靈動的。
(3)體現出了“透”中的“教材析透”??梢杂盟木湓拋砀爬ㄟ@節課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運用上的特色:調順序,把一個教學內容挪了一下順序;用課本,加強了學生和課本間的對話;挖細節,有序挖掘實驗細節中所包含的化學原理;明思路,演示實驗之后為學生指明認識問題的路線。其中,把“氧氣的檢驗”挪到“氧氣化學性質”總結后進行的教學舉措,一些教師覺得這種做法好,但又說不出好的理由。在評課交流的時候,筆者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沒有總結出氧氣的化學性質時就講氧氣的檢驗,顯得有些唐突。相反,在氧氣的化學性質(助燃性)得出之后,進一步啟發學生形成這樣的認識:氧氣有助燃性,氧氣的濃度越大,對燃燒的支持力度也就越大。這時再引出氧氣的檢驗,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一個教材處理的細節,體現出的是析透教材的功力。
(4)體現出了“漏”中的“疏密相間”。 這節課沒有像有些課那樣節奏過快,而是呈現出了一種“疏密相間”的從容感。就拿實驗探究環節來說,有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有學生描述、推理,有教材閱讀、問題討論,等等。教師顯現出了一種“指點江山”的從容,學生也不再有“密不透風”的壓抑,不再有被教師“拽著走”的無奈。
2.核心素養的提升。
(1)科學態度的滲透。科學態度的養成是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認識化學的學科價值和學科本質,揭示化學的人文內涵,喚醒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動機,理解化學、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養成求實、創新的學習品質。
本節課通過教師規范的操作演示,通過教材中若干實驗細節問題的分析、討論,讓剛學化學的初三學生意識到了“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長此以往,有助于他們養成嚴謹求實、遠離浮躁和粗糙的科學態度。
(2)探究能力的培養。因為學生剛開始學化學,所以這一節課不可能在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上有很大的作為,但教師應該為他們未來學科核心素養尤其是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礎。本節課借助探究氧氣性質的幾個實驗,達成了以下素養(能力)目標。
首先,幫助學生明確了實驗現象的觀察思路:反應物的色、態、味→反應過程中的現象(發光、放熱、變色、沉淀、氣泡)→生成物的色、態、味。
其次,教會了學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的方法。所謂“現象描述”,就是把實驗中感知到的內容如實地敘述出來。從提高教學效率的角度出發,課堂上不可能給學生很多的時間做筆記,因此,從一開始就教給了學生一種“壓縮”筆記的方法,即在描述實驗現象的基礎上,用少量的字將其記錄下來,日后描述時再進行“二次擴句”。如,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可記作:熱,白光,清變渾。擴成完整的語言:放出大量的熱,發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這種語言描述上的“能伸能縮”,何嘗不是一種重要能力和素養呢?
再次,幫助學生養成了由現象到結論的推理習慣。推理和解釋,是實驗探究的重要環節,借助實驗,讓學生明白,推理是架設在觀察現象和得出結論之間的一座橋梁。例如,上述實驗中“生成的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是現象,“該氣體是二氧化碳”則是由現象推出的結論。
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本節課尚未能夠體現,這一缺憾可以通過學生基礎實驗“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的完成來加以彌補。
(3)三重表征思維是融“宏觀—微觀—符號”為一體的思維,是化學學科獨有的思維方式。鑒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化學用語,沒有學習分子原子的知識,“三重表征思維”暫時還無法體現,但“符號”的雛形已經呈現出來:用文字表達式表示出了三個化學反應,并在物質名稱的下面標出了相應的化學式。這為未來“三重表征”思維的運用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及“四字特征”的體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避免任意拔高、一步到位的冒進,又要避免剛學化學、等等再說的滯后。從初三學生接觸化學伊始,化學課堂教學就要有“內外兼修”“內外對接”的意識和行動,只有這樣,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課改目標才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1]王寶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三大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17).
G633.8
A
1005-6009(2017)83-0026-03
繆徐,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江蘇蘇州,215011)學術委員會主任、教科室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化學學科專家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