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香
守護傳統文化:語文教學的擔當
王月香
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提升素養
1.借助教材,以情境激發文化自信。
語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蘊藏著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歷史,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燦爛和美好。
在詩歌教學前,可以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利用電腦播放《唐之韻》《百家講壇》《蘇軾》《李白》等名家介紹的視頻,欣賞由唐詩或宋詞改編的歌曲,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剪梅》《明月幾時有》等,讓學生在視聽盛宴中感知詩人的生平、詩歌的魅力。在具體解析時,可以師生一起聆聽名家的朗誦錄音,再請班上朗誦水平高的學生帶頭朗讀,教師也適時示范,創設朗讀的氛圍。筆者還讓學生直接擔任“小老師”,學生自主備課,自己主動上臺講析。學生準備充分,講課時落落大方,解析內容不生搬硬套,把握意象,分析情感,學生在明確而優美的講解中欣賞體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營造氛圍,以環境促進文化積淀。
語文教材中雖然選取了部分經典作品,但限于篇幅,呈現的仍是“冰山一角”,不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精神需求,教師還需要營造氛圍,引領他們走向更廣闊的閱讀天地。
營造書香教室,打造書香課堂,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沉浸在濃濃的讀書氛圍中,學生自然就會變得有“文化”起來。為了營造書香教室,筆者為班級訂閱了大量的報紙雜志,如《語文報》《揚子晚報》《格言》等;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開設了圖書角,進行“圖書漂流”活動,兩周更換一次書籍;等等。為了打造書香課堂,筆者高一一開學,就開始注重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注重學生的閱讀積累:讓學生每天摘抄并識記兩個成語,通過積累成語,學生既可以了解某些詞的讀音、字形、意義,還能了解一些文學常識,知道一些文學典故;實施“四個一”計劃,即每周一首詩,每天練一張書法,每天讀一篇美文(摘抄筆記),每節課前做一次“佳作推介”。學生長期接觸,久而久之,眼界變得開闊,促進了文化積淀。
3.搭建平臺,以活動內化文化傳承。
耳濡目染,方能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妙;身臨其境,才能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要努力創設條件、搭建平臺,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讓傳統文化動起來、活起來,可以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持久,學習語文的興趣持久。
在校內教學活動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古典詩詞中發現詩和遠方,從文言典故中豐富學識,從名人軼事中感知人事,從歷史事件中明理增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如,學校的“讀書節”、詩歌朗誦會、古詩文競背、讀書心得交流、辯論會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通過展示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而內化為自己的素養和價值觀。
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一次與傳統文化接觸的良好時機。筆者利用學校組織的“家鄉采風”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歷史典故,通過自編家鄉小報、收集“荷花詩”、欣賞“湖鄉荷韻”等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發現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古典情懷,促進文化傳承。
G633.3
A
1005-6009(2017)83-0057-01
王月香,江蘇省金湖中學(江蘇金湖,211600)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