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中 祁國斌
“智”造校本課程:讓核心素養生根生長
朱全中1祁國斌2
建設特色高中,須摒棄那種“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活動”簡單相加的拼盤式課程模式,對課程體系進行整體設計。南通大學附屬中學以學院制為突破口,以“促進學生科學、人文和藝術全面發展”先進理念為統領,尊重智慧和生命,開發便于跨界學習和主題學習的有“營養”的校本課程體系,在整合和重建中涵育學生核心素養,取得了協同創新的顯著實績。
學院制;校本課程;核心素養
南通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底蘊豐厚、朝氣勃發的學校。她的前身為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高中部;2013年7月,因布局調整異地新建而更名。建校4年來,我校賡續百年辦學的余緒,學習借鑒名校的辦學經驗,瞄準高水平特色高中目標,在課程改革與實踐方面,勇于創新,敢立潮頭,在特色高中建設尤其是校本課程協同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實績。
建校伊始,學校領導班子就面臨如何建設特色高中的重大任務。我們認為:學校擁有耀眼的現代化設施設備固然重要,但首要的是課程改革,尤其在當下課程改革向課程建設整體推進的背景下。“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學校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必須有自己的經過批準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根據學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師開發出來。”[1]學校作為傳播文明、創造文化的主體,應該也必須根據學校條件、辦學理念、發展愿景、學生實際,特別是學生的發展需求,由教師或師生一起開發有特色的課程,才能把握先機,占得發展制高點。為此,我們集思廣益,確立了“努力把學校建成南通一流的特色高中、對外展示的教育名片、省內教育改革的樣板”的辦學愿景。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學校文化進行了全方位構劃。全體師生經過反復斟酌、數次推敲,并多次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了全校上下認同的“日進日新,成人成己”的學校精神和“博雅、勇毅”的校訓,確立了培養學生努力實現“探究世界、認識自我,實現公民素養、學術素養和生命素養的全面提升”的育人目標,明確了“小班額、學院制”的辦學特色。我們將這些體現學校傳統和時代精神的文化元素合編成《學校文化綱要》。辦學理念的確立和學校文化的定向成為我們頂層設計校本課程體系的指針。
實踐使我們感到,作為一所新辦高中,必須摒棄那種“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活動”簡單相加的拼盤式課程。在課程頂層設計時,我們更多關注這四個方面:一是“智慧和生命”,即把遵循人的生命成長規律,滿足人的生命需要,提升人的智慧價值作為學校課程建設的基點;二是“學科與課程”,將學科課程中最有價值的資源和“營養”提取出來,提供給學生;三是“知識和能力”,21世紀課程的經典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力量”,知識只有內化為素養或智慧才最有力量,由此開發的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才有現實價值;四是“學習與發展”,如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和全面個性化地發展,是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落腳點。歸結起來,應試和分數不應是課程建設的初衷,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才是學校課程改革追求的終極目標。如何基于學校特色對課程進行創新設計是確保課程改革成功的重要環節。鑒于“促進學生科學、人文和藝術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我校課程頂層設計,一方面,堅持統整性原則,不只是對校本課程的特色化處理,而是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在內的學校全部課程的一體化設計;另一方面,基于我校辦學條件、生源特點和教師水平,以校本課程的多樣性、跨界性來滿足學生選擇性、自主性的學習需求;另外,借鑒學院制課程管理方式,以校本課程的協同創新推進更有實效的課程改革。
學院制發端于中世紀的英國,是大學以學院為管理中心、以學科群組合為依托,具有實體性、主體性、自主性的內部組織結構形式和管理方式。學院不僅僅是提供住宿的場所,更是一個為學生提供學習、運動、交際的活動中心。
借鑒這種管理模式,結合我國中學的實情,特別是我校“培養科學、人文、藝術全面發展人才”的前瞻定位,策應新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的趨勢,我校創造性地施行了學院制的管理模式改革,創設了“五大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數學與科學學院、工程與技術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各學院既是學科課程教學中心、選修課程研發中心和實驗裝備管理中心,又是學生創新實踐中心,四位一體,彰顯了以下特點。一是打破了學科界限。學院制整合了學科,淡化文理界限,對應高考新取向,適應了社會對未來人才跨學科、跨文化綜合素養的需求。如人文與社會學院,就兼及了語文、政治、歷史等學科;工程與技術學院就橫跨了物理、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二是便于課程資源的整合。從學校內部來說,學院制利于不同教師教學資源的融合、共生、分享;從學校外部而言,可以拓展教師視野,促進高中與高校或社區的無縫對接,例如,數學與科學學院與南通大學理學院合作開展的 “生活數學”課程開發,將數學知識與數學技能、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每個月由學生社團策劃一項以趣味數學、智慧數學為主要內容的社團活動,讓學生在體驗和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素養。三是協同開發多樣化的校本課程。學院制管理強化了課程開發的組織領導和機制支持,有利于激發教師作為開發主體的全局眼光、責任意識和協同創新能力。我校除完成規定的國家課程外,已開發近50種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創生出特色化校本課程。如“我讀論語”“指尖上的NAS”“英美文學欣賞”“典范英語”“拓展物理”等等。資源豐富,涉及面廣的校本課程,可以讓學生有充分的選擇空間,根據課程組合專屬課表,實行跨班級上課,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
1.建成適用于跨界學習的現代化設施。我們高起點、大投入,建成一大批功能特色場館,如體育與健康學院的壁球室、攀巖室、乒乓球室、劍道室、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等,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培風劇場、中西畫室、形體房和學生演播中心,數學與科學學院的數字地理教室、納米實驗室、物理及生化傳感器教室、數字顯微鏡室等大量功能教室,等等。各個數字功能室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主戰場,合作探索發現的根據地。
2.整合學科機能,開發跨界課程。工業化革命使學科之間壁壘森嚴,教材編寫各自為政,學科教學互不往來。其實學科之間“分工不分家”,比如,數學和語文、物理、生物、信息技術等都有內在的聯系。我們學生面對的是紛繁復雜的情境,未來要解決的是錯綜復雜的現實問題,“所以需要把學科打開,實施邊界穿越,因為所有的邊界都是歷史性的,所以就必須肯定‘越界’的合法性,各學科之間的邊界也是歷史的、階段性的,穿越學科邊界也是合法的,也是服務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養成。”[2]為此,我校結合校園生態環境建設陸續開發了“文學作品中的植物世界”“學校及周邊水環境研究”“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與保護”“南通博物館群研究”等跨界課程。以“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與保護”課程為例,這門課程中有藍印花布、沈繡和板鷂等傳統工藝,涉及歷史、化學、美術等多種學科,需要多學科協同完成。“南通博物館群研究”課程基于南通市得天獨厚的博物館優勢,涉及社會學、建筑學、歷史學、人文學等多學科,需要匯聚多學科教師、多種課程資源協作完成。這些基于地域文化的跨學科校本課程的開設,不僅開闊了學生視野,活化了知識,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對家鄉、對國家的愛戀情懷。
3.依托課程基地,開展主題式學習。顧名思義,課程基地的核心是課程。我省課程基地建設的目標指向與我校學院制不謀而合。我校以創建基地完善課程建設,以課程創新豐富學院制實踐,先后成功申報了數理課程基地、星火創客空間課程基地和“江海文化”美育課程基地。這三個課程基地分屬于相應的學院。各學院在實施國家課程的同時,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工程與技術學院先后開發 “Arduino創意機器人”“創客‘三模’制作”“星火映像”“創客木藝師”“互動媒體技術 (第二版)”“創客飛行師”“RoboRave實訓挑戰”“物聯網與大數據”等8門校本課程,同時組建了與創客課程基地相關聯的4個學生社團。數學與科學學院開發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指尖上的NAS”“數字化物理實驗”“化學趣味實驗與創新實驗探究”“生活中的納米材料”等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的開發兼顧了課程專家泰勒所強調的三個信息來源(社會、學生和學科),特別強調了“生活中心”的重建原則,涵育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了校長的課程領導力和教師的課程開發力,也實現了國家課程的校本化。
我校學院制場域下校本課程的協同創新,帶來了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累累碩果。2017年4月我校白晶晶同學在廣東東莞舉行的首屆“CM3國際青少年創客挑戰賽”上榮獲一等獎及工業設計獎;同年舉辦的第13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總決賽中,我校陳若昕同學斬獲高中組唯一一個特等獎;我校張元元同學奪得省首屆“菁菁杯”中小學生“國學達人”挑戰賽高中組一等獎。在“相約印象杭州,同唱中國夢”第八屆中國魅力校園合唱節活動中,作為中學組唯一代表江蘇參賽的我校“悅動之聲”合唱團榮獲中學組銀獎。這些成績無一不彰顯出我校在校本課程協同創新、特色高中建設方面邁出了堅實穩健的步伐。
G633
A
1005-6009(2017)83-0067-03
1.朱全中,南通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通,226019)校長、黨委書記,高級教師;2.祁國斌,南通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通,226019)教科處主任,高級教師。
*本組文章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普教重點自籌課題“基于學院制的校本課程協同創新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b/2016/02/37)的研究成果。
[1]懷海特.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2]程紅兵.圍繞核心素養,探索面向未來的課程結構變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