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
作為教研方式和作為教研對象的聽評課
黃 偉
聽評課作為最基本的教研方式,毋庸置疑,在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聽評課,如何聽,如何評,都影響著教研活動的成效。如何聽,如何評,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方法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它是由聽評課的性質決定。
聽評課;教研方式;教研對象
聽評課,是教學工作者對具體的課堂教學進行觀摩、研討的活動,是教師進行課堂研習和教學評價的重要方式,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它的核心議題包括三個方面:改善課堂教學、評價課堂教學、研究課堂教學。這三個方面貫穿著一條主線:基于課堂教學—為了課堂教學—回到課堂教學。通常我們習慣用“聽課”“評課”來代稱,或統稱“聽評課”。
事實上,對于課堂教學的理解并不限于“聽”,它還包括眼睛觀察、身心感知。為什么我們會把“聽”看得如此重要呢?這與我們的教學文化有關?!敖虒W文化”是個大概念。在這個大概念中,具體表現有二。第一,與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有關。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既如此,什么方式最好呢?口耳相傳。知識的獲得,最便捷的途徑是聽講、記誦。第二,與教學情境和教學條件有關。教學情境是一師對眾生,教學內容“教師心中有,學生心中無”,最經濟的辦法就是講解。在古代,傳播知識主要靠書本,甚至書本也稀有。這樣,教師的講解既代替了書本和資料,又決定了學生的閱讀與理解。這就形成了我們的教學文化,自然也就形成了觀課議課評課的“聽評”文化。我沒有對“聽評課”進行詞源追溯,但我估計,西方很少用“聽評課”概念,這背后的原因正是課堂教學文化的源流不同。與“聽評課”相近的概念還有“磨課”。所謂磨課,就是集體對某一節課或某一教學內容進行打磨,以達到更高的課堂教學水平。在現實情境中,我們看到,磨課幾乎把全部精力投注在如何讓教師“上”好這節課上,較少關注學生的學。試想一下,我們在磨課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研究有多少呢?從“聽”到“磨”,無不深刻地反映著我們的課堂文化:一是關注教學中的“傳授”,二是“課”的主體是教師。
無論如何,置身于這種傳統文化的背景之中,要繼承,更要超越。對此,我想以“作為教研方式的聽評課和作為研究對象的聽評課”為話題談談個人的觀察和思考。
聽評課,是最常見的教研方式之一,它對改善課堂教學、助推教師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我們以聽評者的身份進入課堂時,理應小心謹慎。當前聽評課教研應該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加強執教者和聽評者的對話。
應該說,我們的聽評課教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比如,上完課之后,評課之前,讓執教者先說課,說教學設計,說教學得失,這樣做無疑可以加深聽評者對本節課的印象,便于后面展開深度研討。但是,聽評課的過程,很少看到執教者與聽評者之間有深入細致的交流。聽評課這種教研方式的最大優勢就是“現場性”和“在場性”,執教者與聽評者雙方都在現場,可以說這是最好的一種行動研究。因此,展開對話,實現雙向理解、深度探查尤為重要。但目前的聽評課大多是聽評者單方面的贊賞、批評,很少對話甚至沒有對話。
2.直面真實的課堂。
我們的課堂多有不真實之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學習行為沒有真正發生;二是為了迎合某種新潮理念,教師在課堂上熱衷走秀,玩新花樣;三是課堂教學已是反復排練后的重演,是表演的課堂。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課堂。而這些課堂卻非常時髦,這在很大程度上緣自聽評課的誤導。聽評者進入課堂首先要面對真實的課堂,即摒棄主觀之見,看清課堂真正發生了什么;其次,要把課堂教學引導到常態的學習生活中來,杜絕虛假課堂。事實上,聽評課中對虛假課堂常常未能嚴正指明,甚或還有諂媚之聲,此種做法實是聽評課的失職。
3.關注教與學的連續體和契合度。
近年來,課堂教學觀念和實踐確有可喜的變化。例如,從“以教為中心”走向“以學為中心”“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等等。聽評課也在這一教學改革的潮流中轉變了關注點,逐漸關注到學生的“學”——盡管這種關注還是形式化的、觀念化的。但是,對課堂教學的理解不可偏執,教與學的關鍵問題不是哪個在先哪個在后,也不是“教為中心”還是“學為中心”,而是形成教與學的連續體,即要解決好如何從教到學——如何引起學、促進學、保障學、實現學,如何從學到教——如何鋪路搭橋、適當進入、自然跟進,以及如何實現從教到學或從學到教的有機循環。在這個過程中,二者契合度高、融洽度高的才是好的教學。因此,聽評課要超越靜態的、單一的觀察,要充分關注教與學之間的關聯。
聽評課是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即通過聽和評來研究課堂教學。不僅如此,還有另一種研究,即對聽評課本身的研究,也可稱為聽評課的“元研究”。這種元研究是把聽評課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現實意義、科學方法以及價值定位。對聽評課的元研究,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1.與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密切聯系。
聽評課的方式方法和價值取向要與課堂教學改革相聯系,因而,研究聽評課首先要研究聽評課與課堂教學改革的默契度。比如,當我們的課堂已經做到“學生本位”“學為中心”的時候,聽評課就應該聚焦于對學生學習狀態、學習活動、學習成效的關注。當課堂教學已經發生深刻轉變,而聽評課的研究還在陳舊的觀念和范式中演繹時,這樣的研究非但不能引導課堂教學,反而會成為“絆腳石”。在聽評課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那些權威狀的、行政化的、腐儒式的指手畫腳,這恰恰是聽評課的大忌。聽評課的研究要幫助并引導聽評者真正理解課堂、理解教學。
2.充分發揮中小學教育教學主體研究聽評課的優勢,建立良性的聽評者與教學者的互動關系。
中小學一線教師或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者來研究聽評課不僅最便利,而且還有其獨特優勢。這種優勢主要在于他們是“在場者”,而且他們與研究的對象是同伴。因為是“在場者”,他們對問題有情境化體驗,能進行現場還原,他們有感同身受的體驗感,因此,要發揮這一優勢,使聽評課研究回到“現場”,針對具體問題展開科學探討。說到底,學校一線教師和教學管理者研究聽評課應該是“行動研究”,這種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發展水平、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而且還能促進課堂教學管理的改善。
3.加強聽評課研究的科學性和專題性,提升聽評課的專業性和實效性。
長期以來,我們聽課評課感性多于理性。固然,聽評課不可能完全摒棄價值判斷和情感態度,但必須保證客觀的觀察與公正的評價。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聽評課才能確保聽評課研究的有效性,否則就會陷入泥潭。聽評課應以具體問題為先導,不要企圖去套一些理論,就某一個真實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并落實到實踐中,就已經善莫大焉。
G451
A
1005-6009(2017)38-0007-02
黃偉,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24)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