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德民,戈佩貞,吳在田
(1.武平縣農業局,福建 武平 364300; 2.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3. 福建省茶葉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3)
武平綠茶史考及優質成因探討
鐘德民1,戈佩貞2,吳在田3
(1.武平縣農業局,福建 武平 364300; 2.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3. 福建省茶葉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3)
武平綠茶是福建省的名優茶,其得天獨厚的生態地理環境、優質的茶樹品種及適宜的加工工藝等,形成了一系列色、香、味俱佳,品質特征獨特的名、特、優茶葉產品。本文簡單介紹了武平綠茶的歷史溯源、傳播與發展及品質特征與分類,探討了武平綠茶品質優異的成因,提出了進一步發展武平綠茶的措施及建議。
武平綠茶;茶史;品質特征;優質成因;發展
綠茶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茶類,在我國乃至世界消費量大,保健及藥用功能卓著。福建為我國綠茶主產省份之一,其中寧德等地的天山綠茶是烘青,南安石亭綠、龍巖斜背茶、武平綠茶等則屬于炒青,武平綠茶因近年來進行技術革新而成為名優品牌綠茶。自1983~2015年,武平綠茶連年榮獲國家和省級名茶評比獎項;2016年第八屆“中綠杯”中國名優綠茶評比,武平綠茶奪冠8金、13銀;在2016年海峽兩岸茶博會茶王賽評比中,武平綠茶又獲得4個獎項,因此被推薦為《中國十大綠茶公共品牌》之一,是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馳名商標品牌。
據《武平縣志》記載:“武平茶產制始于東漢末年(約公元200年)。”古代人采集野生茶芽葉曬干可認為是白茶加工工藝(萎凋、干燥)出現的萌芽期,同樣可以看做是綠茶加工工藝(攤青、蒸青、炒干或烘干)的雛形階段。直至唐宋年代,武平已飲茶成風,由早期蒸青茶餅改為炒青綠茶,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西山芷若試茶歌》中言道“斯須炒成滿室香”可為佐證。到12世紀的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龍團興散茶”,至此武平炒青技術已較為成熟,始被納為貢品,到清代提升為特貢,此時武平茶也迅速向周圍地帶傳播,并在潮州、贛州、梅州等地相繼出現了許多歷史名茶,如“禾平茶”“高埔茶”“蕉礤茶”“出米巖茶”等。如上所述,武平茶至今約有1800多年的歷史。
盡管歷史久遠,因地處偏僻山區,長期以來也只作為自用或貢品,未能達到商品化。到民國時期戰事頻繁,茶山荒蕪失管,產業一度陷于困境。直至新中國誕生才開始恢復生產,但仍停留在移栽野生茶樹,或采集茶籽直播繁殖,純手工制茶階段。直至改革開放,武平茶才走向市場化、規模化,步入科技興茶之路。
目前,武平茶種植面積約3666.7 hm2,據2016年統計年產干茶4032 t,產值超過2.5億元。主產武平綠茶,主銷港、澳、閩、粵、浙及國內各大城市如京、津、滬、濟南等地,少量轉銷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外市場。
武平綠茶是我省炒青綠茶的代表,也被譽為福建茶之精品,其主要的品質特征:外形緊結勻整、色澤銀灰潤綠;內質香高持久、耐沖泡,具有板栗香、豆香或花香;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其成品茶主要有四大類別:即條形的梁野炒綠、珠形的梁野翠珠、扁形的梁野翠芽和螺形的梁野雪螺。上述各類別因制作工藝、鮮葉原料、茶樹品種等不同而各具品質特色。
3.1 源于茶樹品種
當代農業科學在探討生物體內的潛力時,認為品種對生物體品質影響最為深刻穩定,是其他任何因素不可取代,武平綠茶優質首先也是來自于品種。武平目前所主栽的茶樹品種均屬于國家級良種和省級良種,主要為特早芽種福云6號、烏牛早,早芽種福鼎大毫、福安大白、福云7號、金觀音、龍井43,中芽種梅占和鄂茶1號等。以特早芽和早芽種為主,適當搭配中芽種。可見,優良的茶樹品種和合理的搭配栽培,為武平綠茶優質奠定了物質基礎。
3.2 源于生態環境
福建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15°51''~120°43''、北緯23°33''~28°19''之間,較接近于我國茶樹原產地中心的云貴高原。省內有武夷山脈、戴云山脈縱貫全省。武平地處武夷山脈的最南端,位于閩、粵、贛三省交界(東經115°51''~116°23'',北緯24°48''~25°30''之間),境內分布大量野生變異性茶樹群落,根據茶葉專家莊晚芳教授的《茶樹原產于我國何處》,認為茶樹起源有連續分布與隔離分布之說。鑒于福建省境內野生變異性茶樹之多,這些地區可列為我國茶樹原產地中心連續分布的演化區域。
武平地處我國茶樹原產地中心的演化區域,具有十分宜茶的生態環境。境內河谷盆地與山地丘陵相互交錯,海拔高度自150~1538 m;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大小河流呈放射狀流向長江、珠江、贛江三大水系;水資源豐富、林木茂密、水熱資源豐富。年活動積溫4500℃~4948.5℃,年均氣溫17℃~19.6℃,年降雨1500~1900 mm,年相對濕度80%~90%;植被繁茂,多常綠闊葉林木,森林覆蓋率達79.7%,群峰迭翠,古樹參天,遮光蔽日,云霧繚繞,多漫射光;土壤為礫巖、頁巖、紅砂巖等母質分化的紅壤、黃壤或棕壤等質地的砂質壤土,有機質含量4.6%以上,PH值4.5~6.5,適合種茶和優質品質的形成。
3.3 源于農藝技術
良種配良法。目前,武平茶葉產區配合春、夏、秋茶采摘,分別在春后、夏后、秋后各進行輕剪一次,以追肥和輕剪的措施促進次輪新梢萌發生育。當前武平茶葉采摘三季,其中春季自3月初至4月底,夏暑茶自5月中旬至7月下旬,秋茶自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春茶占全年產量的45%,夏暑茶和秋茶分別占25%和30%。武平綠茶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二、三葉和幼嫩對夾葉,其中梁野翠芽要求采摘單芽和少量一芽一、二葉。嫩采可提高水浸出物及其他內含成分含量,從而提升茶葉品質。
3.4 源于制茶工藝
武平綠茶制作在傳統炒青工藝基礎上有所改革創新。此外,當地鮮葉在殺青前均進行適當的攤放,水浸出物含量增加,氨基酸轉化成香氣物質,茶多酚含量適當減少,苦澀味降低等,有效促進了茶葉品質的提高。此外,武平綠茶經過制作工藝革新后,創制出了梁野炒綠、梁野翠芽、梁野雪螺和梁野翠珠,充分發揮出了武平綠茶的資源特色,體現出武平綠茶的品質特點。
4.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建議在目前實現機械化制茶基礎上,進一步應用“空調技術”模擬出制茶所需要的自然環境:即利用空調機、除濕機、通風換氣機等對制茶所要求的溫濕度及空氣質量取得控制權,并進一步利用現代化電子技術,實現自動化生產,進一步促進品質的優化。
4.2 重視品牌建設,進一步提高武平綠茶知名度
借鑒“招商引資”等模式加大武平綠茶的對外宣傳力度,對內實施扶持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培養實力雄厚的龍頭茶企,加強武平綠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馳名商標的許可使用及規范管理,多渠道提高武平綠茶的知名度,推進品牌建設。
4.3 進一步拓展武平綠茶的營銷市場
目前武平境內生產加工茶企40多家(其中有食品SC認證的12家),各取營銷線路。而開拓市場、擴大銷路是發展茶產業的第一要務,建議今后全縣茶葉企業抱團營銷、組團推介到國內乃至國外市場。
4.4 調整武平綠茶茶樹品種結構
為了發揮武平綠茶不同品種產品的不同品質風格,也為穩定增加優質綠茶春茶產量和適當調節制茶洪峰。建議將產區茶樹品種結構調整為特早芽種、早芽種、中芽種的種植面積比例為4∶3∶3或3∶4∶3,引進一些特早芽種如早春毫、早逢春、春波綠、霞浦元宵茶等與早芽種黃棪等,另繼續擴展現有主栽品種如特早芽種烏牛早、早芽種福鼎大毫、龍井43和中芽種梅占、鄂茶1號等品種的種植面積。配合品種結構調整,進行樹齡結構調整,對30年樹齡以上的福云6號、7號等,采取重修剪或重新定植新品種等措施,進一步優化提升。
4.5 改進目前武平綠茶的采摘制度
縱觀全國各地名優綠茶生產,如碧螺春、西湖龍井、六安瓜片、南京雨花茶等都是全年只采春茶。而武平綠茶每年春、夏、秋三季采摘,自3月上旬至10月中旬。為提升武平綠茶的整體品質,建議將目前的采摘制度改為多采春茶,不采或少采夏秋茶,充分保證春茶產量不低于全年產量的70%~80%。
The History and Formation of Quality of Wuping Green Tea
ZHONG De-min,GE Pei-zhen,WU Zai-tian
(1.Wuping Agricultural Bureau, Wupin 364300, China;2.Ningde Vocational School, Ningde 350003, China;3 Fujian Tea Company, Fuzhou 350003, China)
Wuping green tea is famous tea in Fujian Province, its unique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igh quality tea varieties, suitable processing technology, formed a series of color, fragrance, taste and tast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pecial, excellent Tea products. This paper brief y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ping green tea and its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excellent quality of Wuping green tea,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Wuping green tea.
Wuping Green Tea, Tea history, Quality features, Formation of quality, Development
S571.1
A
1009-525X(2017)02-58-60
2017-05-23
2017-05-27
鐘德民(1966-),男,福建武平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