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九勝 曹建軍 黃 麗/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農林局
按下產業轉型升級“快進鍵”打造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
鄧九勝 曹建軍 黃 麗/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農林局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享有“中國中華絨螯蟹之鄉” “中國名茶(綠茶)之鄉” “中國食用菌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全區農林系統堅持以穩定糧食生產為“壓艙石”,躋身“全國首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省級畝產噸糧縣”;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航燈”,榮膺“全省高效設施農業建設工作先進縣” “全省農產品出口十強縣”;堅持以綠色發展為“生命線”,晉級“全國生態農業示范區” “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堅持以六次產業融合發展為“助推器”,折桂“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使農業加快成為不僅讓“胃”舒服,更讓“心”和“肺”都舒服的產業。全區現代農業發展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有底氣加快轉型升級。
當歷史的時空坐標轉換至今時今日,從大環境來看,農業面臨資源和環境壓力、農業國際競爭壓力、農民增收壓力的“三壓”齊至,站在了一個換擋提速、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關鍵節點。從小氣候來看,全區現代農業發展仍然存在著規模化程度和標準化水平不高、產業化經營和品牌化營銷不強、優質產品供給和多元社會服務不足等諸多矛盾和困難。行者惟實,順勢而為。唯有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打破定式、創新模式,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才能按下產業轉型升級“快進鍵”,打造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突出的特點是增加綠色、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給,讓整個生產鏈條的參與者均衡、理性地從事農業生產經營?,F代農業轉型升級必須消除“換擋焦慮”,擺脫“速度情結”,樹牢“質量情懷”。
強化源頭管控,筑牢綠色發展“銅墻鐵壁”。2017年6月1日起,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全面實施,實行農藥生產、登記、經營、使用由農業部門全程化、一體化管理,做到農藥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借此東風,加快全區農資監管信息平臺建設,加速農資銷售由實名制試點到全面鋪開的進程,全面強化農業生產投入品源頭管控,用完善的長效管理機制書寫金壇農業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
對標推進創建,夯實品牌產品“第一車間”。對照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3大類10小類32項指標,主動擔當“不松手”、積極作為“不甩手”,真正建立“縱向分層監管到底、橫向分塊監管到邊、縱橫監管無縫對接”的立體型網格化監管機制,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和追溯機制,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加快提升全區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創新推廣路徑,聚合按標生產“核變動能”。今年,以優質糯稻產加銷為突破口,創新推廣“農業高等院校+基層農技推廣部門+龍頭企業(合作社)訂單生產+農資統一供應+種糧大戶”的稻麥產業“五位一體全產業鏈”生產模式。成效明顯:農民歡迎,畝均增效約200元,落實訂單生產面積2.3萬畝;企業歡迎,優質糧源有保障,還節省了運輸費用。這一模式,可“復制”到“特水”、茶葉、水芹等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生產上,推動本土農業龍頭企業緊密型帶動農民,有效擴大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
酒香也怕巷子深。從優質到優價,品牌是關鍵。品牌知曉度、接受度、偏好度直接影響著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吃貨食神”追求品質、享受品牌。但品牌建設卻是金壇現代農業發展最大“短板”,需知恥后勇、砥礪前行,快速拉長 “短腿”,刷新“城市名片”。
更張易弦,強筋健骨。全區擁有“金壇雀舌” “長蕩湖大閘蟹”等4個區域共用品牌,其權屬主體,無論是行業協會還是事業單位,品牌整合與提升“雷聲大雨點小” “小打小鬧”、步履蹣跚。區域共用品牌有著無可替代的區域整合力和區域聯動力兩種特質,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如有國控下屬農業公司統一運作,不僅能豐富公司職能,更可舉全區之力,驅動品牌建設駛入“快車道”。
需求為本,奇正營銷。充分利用東方鹽湖城、長蕩湖水街、沿江高速路兩側等優勢公共資源集中宣傳推介區域共用品牌,力博“眼球效應”,強化心理認知。策劃統一標識、包裝、海報等創意大賽,使品牌與消費者感性與理性需要同步調整,煥發品牌新的生命活力。對接常州大宣傳,登陸央視高端平臺,迅速擴大受眾面;農業節慶辦出規模、辦出特色,加快提升品牌影響力,吸引新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吸引四海賓朋來壇投資興業。
管用結合,效益倍乘。整合農林、市場監管等部門力量,強化抓手、各個擊破,加快規范共用品牌使用,讓品牌產品成為消費者“第一選擇”。以財政扶持政策為杠桿,用母子雙商標策略穩步推進品牌統一包裝和標識授權有償使用,加快實現由公益向盈利的過渡。嘗試品牌商標抵押融資、出資入股等多種方式實現品牌變現增值,放大農業信用貸款擔?;穑瑸槿珔^落實推進“兩個加快”提供資金支持。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不僅要推進一產內部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壓減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地板效應”。同時,也要發軔于新,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新業態積聚新動能帶來新發展。
突出主攻方向,推進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近年來,金壇在糧食生產領域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上成為全省示范、走在全國前列。在園藝生產領域有個案、有亮點,但普及程度不高。特別是小香蔥、紅香芋、時令蔬菜生產勞動強度大、單體規模小,收益徘徊不前。因此,將重點扶持規劃建設蔬菜基地的五個區域分別建設專業農機合作社,從種植機械化入手,試點“保姆式”田管服務,以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大幅提升人均種植收益。
對接區域“寡頭”,推進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當前,省農委正著手整合資源,打造“永不落幕”的農業資訊、農民培訓、金融保險、農業電商綜合服務平臺,搭建互聯網農業平臺區域“寡頭”。對應這一惠民舉措,金壇正加快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確保2018年底行政村全覆蓋;規劃建設農業電商產業園,打造農民創業“星天地” “夢工廠”,對接區域“寡頭”,打破信息“孤島”,跟上大數據時代步伐。
發展稅源經濟,推進旅游與農業深度融合。始終堅持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創新創造為徑,大力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經過三年努力,全區省4星級鄉村旅游示范點達10家以上,助推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牽手產業“大鱷”、業界精英,加快推進茶香小鎮、山茶嵐牧場、森農生態觀光等一批田園綜合體建設“旗艦”項目,拓寬源自一產稅源經濟,做靚“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金字招牌”。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金鑰匙”。目前,全區43個集體年經營性收入不足70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基本上都是純農業村,必須下大力氣挖掘一產增收潛能。黃金、下杖、唐王等地的農業產業脫貧模式可借鑒,更要創新升級。
敢于先行先試,豐富脫貧攻堅形式。引導農戶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統一整理后再發包給有經營能力農戶,村集體從土地整理增量中收益;引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村集體合作社,充分挖掘水稻田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潛力,大力開展稻田養蝦、養蟹、養鰍、養魚以及稻鴨共作等稻田綜合種養試驗示范,實現稻米品質提升和養殖增效,提高綜合效益。同時爭取項目扶持,享受普惠獎補和生態補償,為摘掉貧困村“窮帽子”奠定基礎。
發展一產物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扶持經濟薄弱村利用一般農用地,集聚財力建設高效設施規模種養示范基地(小區),發展農業經營物業,孵化農民創業熱潮。和龍頭企業、大型超市“攀親” “掛號”,組建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確保農民“種(養)得好、賣得出、效益高”,保證村集體每年都有穩定的租金收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