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省 周 晶 姚 鵬/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農業委員會
破解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之策
王振省 周 晶 姚 鵬/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農業委員會
《鹽城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條例》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為全省第一部關于秸稈綜合利用的地方性法規,體現了鹽城市委、市政府對鹽城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鹽城市也成為全省唯一連續兩年四個季度考核“零火點”的城市,基本形成了以還田肥料化利用為主,燃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工業原料化利用為輔的秸稈多元化利用格局。作為江蘇農業生產第一大市,鹽城市耕地面積約1250萬畝,年生產秸稈800萬噸左右,產出量之大,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秸稈禁燒力度,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
一是農戶認識有待提高。受傳統耕作方式影響,部分農戶采用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的主觀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擴散推動阻力較大。二是配套措施有待跟進。秸稈切碎后最好是犁耕還田,但由于地塊零碎,基本以旋耕還田為主,犁耕作業難以實施,形成表層草量大,壓實程度不夠,影響下茬出苗。三是利用途徑有待拓寬。秸稈除機械化還田外其他利用途徑較窄,工業原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能源化利用率占比較低。
只有將秸稈的經濟效用發揮好,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秸稈焚燒現象,才能從政府被動“禁燒”,變為農民主動“不燒”。為秸稈找出路,解決秸稈“用”的問題,要突出“五個重抓”。
一要重抓法規宣傳,造濃輿論氛圍?!尔}城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條例》規定了以機械化還田為主、其他方式為輔的利用形式,對露天焚燒秸稈和隨意棄置秸稈明令禁止,確立由環保部門會同農業、城管等部門實施監督管理,并明確了激勵措施。要把《條例》作為今后宣傳的重點之一,特別是要將其中的禁止事項和法律責任宣傳到位,教育引導廣大群眾不敢燒、不想燒、不愿燒。
二要重抓技術攻關,提高利用水平。積極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研究、探索和引進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模式,加強技術設備研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深挖秸稈資源潛力。根據秸稈資源分布和利用情況,積極招引秸稈綜合利用龍頭企業入駐,建設秸稈產業化集聚區,推進秸稈資源商業化、產業化、可持續發展。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利用秸稈和禽糞作為雙孢菇生產基質,工廠化生產蘑菇,每年六茬,畝產值達200萬元,年消化2萬噸秸稈,此外,生產完蘑菇的基質還可作有機肥還田種菜,可以值得借鑒。
三要重抓結構調整,減少秸稈產出。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按照“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思路,準確把握結構調整重點,科學選擇發展路徑,推進產業提檔升級。鼓勵農戶調換土地種植,增加中藥材、蔬菜、雜糧等經濟作物面積,引進優良品種及配套技術,加快發展高效設施、農牧循環種養等綠色農業生產方式,逐步調減營養和利用價值較低、秸稈產出相對較多的作物品種,從源頭上控制秸稈產出量,減輕秸稈禁燒壓力。
四要重抓基礎建設,健全收儲體系。針對秸稈季節性強、生產分散、易腐爛、收集和存儲成本大等問題,按照“鎮有收儲場、村有貯運站、組有存放點”的要求,著力解決“誰來收、誰來運、往哪堆”的問題。逐村、逐組、逐戶、逐田塊落實清運責任人,確保第一時間清運到位。通過市場收購、政府補貼等形式,調動農民經紀人、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開展秸稈收儲轉運業務,建立完善秸稈田間處理體系和存儲管理制度,逐步從農戶自收自用的分散收儲模式向集約化、市場化的秸稈收購機制轉變。
五要重抓還田質量,保護耕地地力。組織專業人員進村入戶,幫助農民做好機具調試,掌握操作要領,提高業務水平,保證不誤農時。圍繞還田規劃,落實匡口與農機手的對接,簽訂作業協議,明確耕作質量,確保還田效果。同時,將秸稈還田作為農民培訓的必修課,舉辦秸稈還田技術培訓班,通過機具演示和現場觀摩等形式提高農民群眾對秸稈還田的認識,示范帶動周邊村民實行保護性耕作技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