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宏生,徐書婕
紀錄中國風格多樣化打造品牌提升傳播力
——2016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
歐陽宏生,徐書婕
2016年紀錄片市場在保持增速的同時,整體質量也有大幅度提高。2016年,“中國夢”主流意識形態作品表現突出,居于這一主題,創作者采用更為敏銳的視角關注個體的精神表達和呈現,從而使其產生了強有力的傳播效果。而隨著互聯網建設的進一步推進,紀錄片也開始完成其極為重要的審美轉型,不斷探索表現層次更為豐富的敘事策略。新型技術的運用為紀錄片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傳播搭建了平臺,VR技術為紀錄片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轉向。
2016年中國紀錄片;“中國夢”主題;故事化敘事;融媒體
2016年紀錄片市場總量穩定上漲,相對2015年同期增幅約為15.1%。在保持增速的同時,紀錄片整體質量也有大幅度提高。在創作形態和創作意識上,“中國夢”題材紀錄片仍舊占據主流地位;在創作與傳播上,紀錄片在各大城市的排播中穩固在黃金時段,收視率穩步提高,逐漸穩追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紀錄片的電影市場表現突出,娛樂化紀實類影片減少,精品化、高質量的紀實性紀錄片逐漸成為主流。隨著近年來“紀錄片+互聯網”模式建構的推進,融媒體的傳播成為紀錄片未來發展的重要渠道和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多次深情縱談中國夢及其相關問題,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夢,引起了國內外的特別關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迄今為止,“中國夢”內涵和外延并沒有確切的定義,筆者認為,對于“中國夢”概念的理解應該是多維度的,“中國夢”不僅關注中國的歷史更迭和當代發展,更關注每個個體的生存狀態和精神夢想。“中國夢”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的。2016年在以“中國夢”為題材的不同紀錄片作品類型中,政論片、革命歷史題材片有突出的表現,其他非宏大敘事角度的題材也從不同角度折射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延續和傳承。紀錄片作為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傳播“中國夢”的精髓和要旨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中國夢”作為特殊題材的出現,也為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導、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攝制,作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特別制作的大型紀錄片《長征》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該片采取國際化視角、數據量化解讀等手法展現長征。除此之外,該片最大的特色是采用群體口述歷史的方式,通過對40多位革命老前輩的訪談,呈現最真實的歷史細節,提升紀錄片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完成了最為精準的“長征表達”。此片以紅軍長征行進路線為主要線索展開故事,分為8集,全景式地展現了長征的歷程。每一集既是獨立的個體,又因時間或者事件的邏輯關系相互關聯,保持結構和敘事上的統一性。此片對歷史事實的擷取十分精準,思想和情感表達相得益彰,對當下現實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顯現出極高的藝術水準和巨大的影響力。由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重點立項的紀錄片《一帶一路·連接歷史的輝煌》拍攝足跡跨越亞、非、歐、美四大洲,對“一帶一路”沿線30多個國家和國內新疆、福建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建設工作進行深度記錄,從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展現“一帶一路”建設方略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力。全片共分為6集,分別為《共同命運》《互通之路》《光明紐帶》《財富通途》《金融互聯》《筑夢絲路》。該片以更為寬廣的視野印證了“一帶一路”政策實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被翻譯成十幾種外語進行境外傳播,并贏得海外權威媒體和新媒體的強烈反響,累計收視人群超過5億人次,是2016年以國家力量進行國家戰略傳播的代表之作。大型文獻紀錄片《筑夢路上》以“講故事”“析事理”的敘事手法,深入工廠、碼頭、農村、林區、高原等地攫取素材,對許多重要的革命歷史遺跡和美麗中國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人物進行了大規模的立體拍攝。另外,此片還依托珍貴的文獻資料、革命后代、專家學者采訪,以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為線索脈絡,讓觀眾重溫了近百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光輝歷史,展現了黨領導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尋夢、追夢、筑夢、圓夢”的奮斗歷程。2016年的紀錄片市場以“中國夢”為主題的紀錄片多采用意象和現實糅合的方式,突破傳統主旋律的思維定式和表現手法,敘事視點以小見大,顯現出對當下國家政策和現實生活的關照和追問。
2016年,“中國夢”主流意識形態作品表現突出,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除此之外,創作者們還采用更為敏銳的視角,呈現個體在“中國夢”背景下的故事和榮光,細致闡釋個體夢想、家庭夢想、國家夢想三者的關系。而個體化的表達也使中國故事極具張力,并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2016年,《中國夢365個故事》又推出了12個新故事。以《搬廠記》《遷校記》《尋找愛》《有我在》《密農人》《新主糧》等小板塊小故事的形式描繪了各行各業堅守在自己崗位并辛勤勞動著的世態群像,很多職業看似光鮮,但其背后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中國夢365個故事》以真實事件和小人物的真實生活為素材,展示了當下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和時代品質,自2014年推出以來,打動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了不起的匠人》將鏡頭對準亞洲20位極具匠心的手藝人的生活,通過對這些手藝人精湛技藝和精神追求的刻畫,展現了這些人類文明的豐碩成果和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堅守。與其表現主題類似的紀錄片《手藝》,熱度不減。在今年播出的《手藝(第五季)》中,仍然緊扣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手工藝者對于傳統技藝的執著和熱愛的這一主題,打動了無數觀眾。《聆聽中國》則從“聲音”這一角度出發,別具匠心。其通過收集整理,選取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觀眾“聆聽”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建設者(第三季)》則將鏡頭聚焦在國內重大工程項目以及參與的一線員工身上,挖掘他們自身吃苦耐勞、不斷創新的感人故事和精神力量,向觀眾重塑國企的新形象,從而產生直指人心的新能量。
2016年的“中國夢”題材紀錄片更加注重多元表達。為了更好地走進大眾市場,根據互聯網時代的用戶特征,“中國夢”題材紀錄片在敘事手法上采用夢想敘事,關注普通人的普通夢想,其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們身邊的人,是夢想賦予了平凡人不平凡的力量,擁有強大的行動力和意志力。這些紀錄片以普通人的故事拉近了其與受眾的距離,從而使觀眾移情,產生強有力的傳播效果。2016年央視網紀實頻道特別策劃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專題活動,以“長征的歷程”“長征秘聞”“永遠的紅軍”三大板塊,回顧長征歷程,回顧那艱苦卓絕的時光。其中,《長征諜報戰》《永遠的長征》《震撼世界的長征》《隱秘征程》《為了勝利的彼岸》《苦難輝煌》《延安延安》等優秀紀錄片為此次活動的重點展播作品。中國紀錄片網則開展了首屆“發現美麗中國”微紀錄作品及其提案征集的展播活動。由“最美故事”“最美人物”“最美城鎮”版塊共同構成“發現美麗中國”系列活動的內容。其中,“最美故事”單元由《奇妙愛之家》《將軍夫人的日記》《詩意中國》《即將消失的牧羊人》等紀錄片構成,“最美人物”單元由《逝》《尋囊夢》《大山里的追夢人》《胡阿婆的演唱會》等組成,“最美城鎮”單元由《丹頂鶴之鄉》《美麗桃花江》《下一個成都》《麗江的第二張面孔》等紀錄片構成。三個板塊交相輝映,從不同側面展現了當下美麗中國的圖景和人文風貌。
優秀的“中國夢”題材的作品包含著深層的價值寓意。首先,其傳遞的個人夢、家庭夢、中國夢是統一的,三者的關系是相互包容、互不矛盾、密不可分的。個體夢想是國家夢想的縮影和折射物,個體通過不斷努力所實現的自己的夢想、自我價值也是國家對其的要求與期望。再次,中國夢的最終價值導向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建設一個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國家。因此,這一題材的紀錄片必將會占據主導地位,成為引導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力量。
隨著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的興盛,社交網絡愈加呈現出解構性、多元性、碎片化和個性化的“后現代主義”特征。紀錄片也正在完成其極為重要的審美轉型。近年來紀錄片正逐漸擺脫傳統的宣教式拍攝手法,不斷探索表現層次更為豐富、更具思想性和觀賞性的敘事策略。
(一)平民化的視角,多元化的敘事
我國的多數影視文藝作品都存在政治宣傳色彩濃厚、表現內容“假、大、空”等問題,傳統敘事中,人文關懷的缺乏使得中國故事在海外市場的影響范圍十分受限。要把中國的紀錄片作品對外傳播好、闡述好、解讀好,任重而道遠。因此,拍攝出擁有更具人性化和真實性、被更多人所接受的中國故事紀錄片,成為我國樹立國家形象,有效對外傳播的重要手段。
2016年紀錄片作品以更為平民化的視角切入現實問題,顯現出對社會命題的深刻思考和現實關照。《生門》是一部記錄婦產科醫院高危產婦生產過程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由陳為軍執導。該片拍攝、記錄了80多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過程,從40個故事中選取4位產婦的故事,交叉剪輯,最終成片。該片講述了醫生李家福和幾位產婦的故事,通過展現幾組家庭不同的生育經歷,高度濃縮當下中國社會的現實境況。該片幾乎涵蓋了每一種可能的生育狀況,如保大人還是保小孩,要男孩還是要女孩……迎來生命的過程充滿欣喜和期盼,也有著忐忑、焦慮和不安。《生門》集結了生與死的掙扎、舍與得的糾結、老與少的代溝,將現有醫療制度的漏洞和人們面對人倫、道德與金錢的權衡與抉擇的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每位觀眾思考和凝視生命和欲望本身。三多堂憑借多年對影像鏡頭嫻熟的掌握和把控,將目光聚焦到民生養老問題上,拍攝的紀錄片《家有一老》在雞毛蒜皮、人情冷暖中凸顯射出更為豐富親和的生活氣質和更為鮮活可觸的社會文化肌理。《做種》講述了安徽深山里的鄉村生活故事,通過對平凡樸素生活場景的展現描繪,表達最為深刻的人間情感。該片導演善于抓住極其細微的生活細節,并在當今鄉村變遷的問題上注入更多的思考,在故事表達和現實問題的闡述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豐滿細致的樣本。《搖搖晃晃的人間》將鏡頭對準一位被媒體社會過度消費的腦癱女詩人。鏡頭之內主人公苦不堪言、充滿憤怒而又無力爆發,鏡頭之外則是一群有血有肉、充滿情感、平視對話的記錄人。大學生作品《活著》則以患者及家屬的平視視角,記錄了病房里難言的歡笑和痛苦的瞬間,顯現出青年群體敏銳的社會問題意識和對生命的深度思考。此外,《胖姐妹的拉丁夢》《一張全家福》《舒了的胡同人生》《返鄉》《山城里的“草根”橄欖球隊》等眾多人文社會題材紀錄片都是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托,切入普通百姓的尋常生活,顯現出人文社會題材紀錄片應有的深度和廣度的。
2016年人文社會題材紀錄片多維度深入挖掘人物的故事和情感,張弛有度,形成了故事性強、貼合大眾情感和心理的紀錄風格。這些紀錄片以豐富的人物素材、多元化的敘事模式觸發社會最敏感的現實命題,以真實的記錄和多角度的感人表達,引發受眾情感共鳴。這種富有情感的敘事,頗能觸動觀眾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二)紀實性的鏡頭運用,細節化的藝術捕捉
在全球化語境下,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打造一部優質的紀錄片,不僅能夠有效地進行對內傳播,對外也可以更好地塑造國家形象。還原真實作為紀錄片創作的首要原則和典型的創作特征為受眾走入影片內核提供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視覺平臺,而細節化的藝術捕捉能夠使作品更富感染力、說服力和影響力。
2016年1月7日上映的《舌尖上的新年》是繼《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后,由原班人馬打造的又一力作。導演陳磊將飲食習慣、區域特征、中華文化等元素作為紀錄片表現的主要內容,通過中國廣袤大地上奇絕的年貨食物串聯起一個個新年故事,表現重回過去、尋找年味的主題。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人們擁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為了喚起不同觀眾的兒時記憶,攝制組走遍祖國各地,盡量挖掘素材,為此,影片拍攝到上百種中國人的特色佳肴。該片取材表現的是尋常百姓家豐盛年貨制作傳承的情思的故事,時間緯度從除夕到元宵節,地域緯度上從呼倫貝爾草原到臺南,將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會出現的美食都呈現到觀眾面前。如魯中地區制作的糖球、廣西玉林的茶泡、內蒙古草原上的手抓羊肉,浙江沿海的魚羹、四川的臘肉等。為了迎接春節,每家每戶都開始早早地準備食物。為了能更好展現美食瞬時間的形態變化,攝制組更是采用了高速攝影和顯微鏡攝影,給觀眾帶來強烈的審美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在勾起觀眾無盡回憶的同時,也使各色吃貨在觀賞這些食物時獲得了滿足感。《舌尖上的新年》用鏡頭語言客觀地記錄了這些食物及其傳承的故事,把國人對生活的感悟和體會放到日常所依賴的食物上,讓觀眾細細品味美食所給予的喜悅和鄉愁。除夕對于每個中國家庭來講,意義非凡,有歡聚,有分享,也有責任和擔當。《舌尖上的新年》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這份厚重情感的抒發和表達。
由中美聯合拍攝,SMG尚世影業、迪士尼影業、北京環球藝動影業聯合出品,導演陸川執導的自然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于2016年8月12日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大熊貓、金絲猴、雪豹3個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家庭的溫暖、幼獸的成長和生命輪回的故事。該片向全球觀眾在時空流轉中描摹出中國層次豐富的自然地貌和獨具特色的物種形態。無論是云海蒸騰、百花爭艷、千樹踴躍、即雪即晴的大場景,還是蝴蝶拍動翅膀、白雪飄落竹葉的小細節,每幀畫面都美得攝人心魄,給觀眾帶來極致的視聽享受。該片還在增加思想內涵和彰顯人文情懷上費盡心思。該片以家庭為單位,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呈現動物的親情故事。創作者賦予每一個出場動物鮮明的個性,借此表現人類的情感,讓觀者看到自己和家人的影子,獲得情感共鳴和心靈觸動。《我們誕生在中國》在拍攝過程中沒有對任何野生動物進行人為干擾,還原了中國的珍稀物種最為真實的生活習性和面臨的困境,同時制片團隊以對細節的捕捉,有效克服了紀錄片敘事平鋪直敘、缺乏張力的難題,這也是影片在上映7天票房就突破2700萬、以全球化眼光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案例。近年來,不乏像《我們誕生在中國》這樣優秀紀錄片的出現,通過表現中國的特殊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讓越來越多的海外觀眾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如:《敦煌畫派》從敦煌博大精深的美術遺存及其歷史傳承入手,甄選莫高窟橫跨10個朝代的經典壁畫和雕塑精品來呈現,高度提煉化地歸納、闡釋敦煌藝術精神;《本草中國》通過新的視角和方式傳播中醫藥文化,展現中醫藥的神秘有趣;《功夫少林》則從武術這一元素出發,展現中國武術的魅力;《中國文房四寶》則從歷史、情感、文化、現實四個維度展現文房四寶演進的歷史脈絡、蘊含的意味和傳承精神。
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和寬帶業務為紀錄片在新媒體環境中的發展提供了受眾基礎和潛在的收視需求。另外,國內主流媒體、一線門戶網站紛紛開辟紀錄片頻道,進入紀錄片的網絡市場,為紀錄片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傳播搭建了平臺。
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為新型視聽終端上各類業務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1]而在新媒體的持續沖擊下,受眾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內容接收形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受眾的內容接收習慣急劇地發生變化。當受眾習慣了撲面而來的碎片化、互動性、非線性等具有新特性的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后,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就表現出乏力的一面。目前國內網絡在線紀錄片頻道已達數十家,鳳凰網、優酷網、新浪、愛奇藝、百度、搜狐等知名網站都開設了紀錄片頻道。新媒體環境將紀錄片作為關注的新領域,為紀錄片提供了傳統媒體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的網絡生存空間。[2]
首先,紀錄片借勢新媒體宣傳力度加強,臺網聯動各級媒體發力。《人世間》是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和上海市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聯合策劃拍攝的10集新聞紀錄片。該片希望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反映社會變革期和諧醫患關系構建在艱難中的前行,通過換位思考和善意的表達,展現一種真實地面對醫患關系人們的態度。《人世間》是一個融媒體項目,大量在看看新聞APP和Knews24小時互聯網電視臺上傳播的新媒體產品。它通過社交媒體把內容碎片化后,主動分享出去,同時與醫院共同舉辦九場線下活動呼應線上紀錄片的播出,從而增強了作品的傳播效果。近年來,各視頻門戶網站也在積極參與制作、輸出優秀的紀錄片作品。鳳凰視頻出品的微紀錄片《甲乙丙丁》欄目開播三年以來,不斷獲得業內人士和觀眾的肯定,成為新媒體行業中短紀錄片商業化的成功典范。《甲乙丙丁》通過對11位各行各業代表性人物以及89位普通人的采訪,挖掘他們身上所蘊含的勇氣和能量,是國人傾力打造的一部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物影像紀錄片。該節目借助鳳凰新媒體的網絡資源和傳播平臺,結合微博、電視等媒體進行強有力的造勢宣傳,充分發揮鳳凰品牌效應。該節目從創作到播出的各個環節均從互聯網思維出發,實現了與互聯網的無縫對接。在創作上,《甲乙丙丁》更在注重受眾的參與性、互動性和現場感上下功夫。在前期選題策劃、后期播出、線上線下互動等方面都以用戶為中心,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展現社會的熱點。傳統媒體環境中“與眾隔絕”的創作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中發生了改變,在吸引受眾、宣傳影片的同時,媒體環境和受眾也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作品的創作,這在客觀上提升了紀錄片的傳播效應和社會影響力。[2]
其次,針對互聯網傳播的特點,吸引年輕受眾。新媒體環境傳播超越傳統媒體先天的物理局限,海量共享資源的存儲,交互性的實時傳播,無時間要求也沒有地域的限制,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界線模糊,每個個體既是受眾又是傳播者,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始終處于一個不斷傳播——發展——再傳播的循環過程中,這種循環過程往往會產生裂變式的聚合傳播效應。《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成為引爆點,專年觀眾以彈幕參與評論,網友通過彈幕第一時間分享觀影心得,提升了影片的影響力。此外,微博大號、微信公眾號等宣傳文章的自主轉發,也為影片造勢不少。其豆瓣評分達到9.4分,超過絕大多數電影、電視劇,網友的客觀評價,增加了人們對影片的信任倍數。歷史題材類紀錄片《重生》被上傳至以年輕人為主的彈幕網站后,單集播放量超過10萬次,評論和收藏量也都累計過萬。該片最大的亮點是采用情景再現的方式,提升該片的趣味性,緊緊抓住年輕受眾的眼球和注意力。《重生》中共有191場戲,涉及163個場景,其中90%采用實景重現。另外,《重生》在技術運用上采用跨國合作的模式,取長補短,提升了影片的質量,在海內外多平臺多語言播出,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
第三,“紀錄片+互聯網”模式成為公眾時代宣傳的重要手段。《羋月傳奇》是樂視網在《羋月傳》開播過半時上線的獨家紀錄片,記錄了電視劇《羋月傳》從籌備到開播不為人知的幕后花絮。作為電視劇的衍生節目之一,《羋月傳奇》一上線便獲得較高的關注度,播放量超過百萬。很少使用網絡觀看電視劇的電視用戶,為了了解《羋月傳》的臺前幕后信息,開始使用網絡終端觀看紀錄片《羋月傳奇》。因此,“紀錄片+互聯網”的宣傳策略為電視劇的播出和推廣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作為娛樂綜藝節目《中國新歌聲》幕后揭秘環節的紀錄片《真聲音》在過去幾季的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紀錄片《真聲音》的播出十分精準地把握住了觀眾對舞臺幕后故事的好奇和窺探心理,與此同時,觀眾在觀看節目過程中緊張壓抑的情緒也在紀錄片相對輕松的氛圍里得到釋放。通過線下用戶的交流反饋,“紀錄片+互聯網”也成為碎片化信息時代電視節目有效獲取信息、接納意見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最后,VR技術的發展為紀錄片的延伸和拓展帶來了新的生機。由財新媒體、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聯合國千年計劃辦公室共同出品的中國首部VR新聞紀錄片《山村里的幼兒園》,首次以虛擬現實的方式拍攝留守兒童、進城務工父母以及在農村工作的志愿者教師。這使得VR的影像傳達打破時空界限,以全新的媒介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該片根據VR技術浸入性、真實性等特點運用長鏡頭和固定鏡頭拍攝,以增強觀影體驗、強化感染力。無論在技術使用還是題材表達上都更具針對性、更具深度,是VR早期發展階段所做的一次有力嘗試。而近年,大量適合于紀錄片體裁的原生IP轉化成VR紀錄片,也成為未來紀錄片發展的新趨勢。
2016年,許多紀錄片在新媒體環境中逐漸發展起來,放大了紀錄片的社會效應和影響力,推動了一個又一個“新媒體傳播奇跡”的誕生。搜索引擎、微博、虛擬社區等新媒體形態的點對點、點對群的傳播方式在網絡環境中實現了急劇累積效應。個性化的紀錄片需求因網絡環境中的累積效應,從小眾崇拜到大眾欣賞,創造了傳統媒體環境中不可想象的傳播奇跡。例如,利用微博“140字簡介+圖片或鏈接”的方式,就可用最短篇幅和最快速度在網絡環境中完成一部紀錄片的評論、關注與分享。[3]新媒體環境中的紀錄片大眾化傳播,使得承載傳播國家觀念與民族文化的紀錄片越來越豐富多樣,逐漸融入大眾文化范疇,呈現大眾化趨勢。而“中國夢”題材紀錄片擔負著用影像制造國家民族認同、形成集體認知的重任。能夠不斷順應智能手機、小型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為代表的新型視聽終端發展趨勢,更加注重用戶的良好消費體驗,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不斷吸引和提高用戶的黏性,是2016年紀錄片較之往年的重要進步和成果。
(責任編輯 彭慧媛)
參考文獻:
[1]方德運.視聽接收終端的融合發展以及對廣電的影響分析[J].現代傳播,2012,(10).
Fang Deyun,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udio and Video Receiving Terminal and Its Influence on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Modern Communication,No 10,2012.
[2]張成軍.新媒體環境下的紀錄片傳播[J].電視研究,2013,(9).
Zhang Chengjun,The Documentary Dissemi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TV Studies,No 9,2013.
[3]康思嘉.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紀錄片的傳播路徑[J].電影評介,2014,(19).
Kang Sijia,The Approach of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Documentary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Film Review,No 19,2014.
Diverse Styles of Recording China,M aking Brand and Promoting the Dissem ination:Research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in 2016
Ouyang Hongsheng,Xu Shujie
While the documentary market steadily developed in 2016,the overall quality of it was also advanced to a large extent.In 2016,the works themed on“China Dream”mainstream ideology was highlighted as the creators,by taking a keen perspective,paid attention to the spiritual expre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dividuals,which results in a potent dissemination.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Internet era,documentary is also experiencing a crucial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continuously exploring a narrative strategy which is rich in interpretation.The use of the latest technology established a platform in the newmedia context where the VR technolog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Chinese documentary in 2016,theme of“China Dream”,dramatized narrative,convergencemedia About the authors:Ouyang Hongsheng,Professor,PhD Supervisor and Dean of th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Dissemination of Sichuan University;Xu Shujie,PhD candidate of th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Dissemination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
J952
A
1003-840X(2017)03-0099-07
歐陽宏生,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徐書婕,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64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3.099
201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