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要: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作為20世紀最具世界性影響的俄羅斯詩人之一,其詩歌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本文從曼德爾施塔姆的詩歌創作理念入手,粗淺的分析詩人在詩歌中的創新觀點,把握其對“詩是歷史的翻新、時間的穿越,詩是詞語的自覺、語意的破碎”的獨到見解。希望能對理解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作有所益處。
關鍵詞:曼德爾施塔姆;詩歌創作理念
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是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一位重要的詩人,同時也是“阿克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歌凝聚了詩人深刻的思考,無論是詩詞的語言格律、內容寓意,還是詩詞的目的、本質,都承載著詩人對世界文化深沉的眷戀之情,每一首詩中都有一份沉甸甸的真摯感情。作為“阿克梅派”的一份子,曼德爾施塔姆對詩歌的創新,一方面是對象征主義詩歌走向神秘和虛無的出走;另一方面也是對未來主義過度依戀形式、否認傳統文化的離棄。他追求的是嚴格的韻律、凝重的詞句、客觀的意象、形象上的建筑感、有文化歷史感的詩意。本文將從曼德爾施塔姆的人生簡介、他對創作詩歌內容上的認識以及他對詩歌語言本質的理解三個方面切入,淺略的分析一下曼德爾施塔姆的詩歌創作觀點,希望對讀者進一步品讀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作及對“阿克梅派”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有所幫助。
一、曼德爾施塔姆的沉浮人生
曼德爾施塔姆的一生可謂是一波三折,有學者用“時代的棄兒、歷史的驕子”來概括他的一生,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1891年1月2日,奧西普·艾米列耶維奇·曼德爾施塔姆出生于波蘭華沙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商人,母親是音樂教師,這種家庭的組合讓曼德爾施塔姆從小便具備了理性的務實與感性的韻律兩種認識。后來全家遷到彼得堡定居,在捷尼什夫中學求學期間受到校長弗·吉皮烏斯的影響開始詩歌的學習與創作。至此,曼德爾施塔姆便走上了詩人的路途,一步步走進了維雅·伊萬諾夫家的“星期三沙龍”,走進了“詩人車間”成為“阿克梅派”的一員,他的作品開始在《阿波羅》、《北方》等期刊發表,后于1915年出版了著名的《石頭》集。一顆流浪的心指引著曼德爾施塔姆在各地輾轉。直到1920年,曼德爾施塔姆被白軍當作布爾什維克間諜抓來起來,自此之后,這位不諳世事的天才詩人便走了坎坷的人生之路,多次的牢獄之災、生活的顛沛流離,是艱難與困苦陪伴他走向了人世盡頭,他的悲慘際遇給他的詩歌中也帶去了很多凄苦的意味,出版的詩作有《哀歌》(1922年)、《第二本書》(1923年)、《詩選》(1928年)還有后期斷斷續續完成的《沃羅涅日詩抄》。詩人的作品是閃著光的黃金,而他的人生卻像是一抔黃土,散落在塵埃里,是歷史無盡的悲傷還是悲哀如今都無需贅述,這位被時代拋棄的驕子依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曼德爾施塔姆一生的價值可能無法用時間或是地位來衡量,他的詩歌所展現的藝術空間早已不僅是時代的烙印,更是詩歌生命的不斷的延續。就連諾貝爾獎得主布羅茨基也說:“曼德爾施塔姆是一個為了文明和屬于文明的詩人,他的生和他的死一樣都是文明的結果,至于他所做的一切,將如俄羅斯語言一樣長久的存在?!笨v然時代的喧囂讓這位“詩人中的詩人”悲鳴地墜落,但他所帶來的光芒仍是照亮俄羅斯詩歌史的一顆不滅之星,它詩歌中對古典文化的深情回望,對現實與傳統的創新融合,對詩歌語言本質的獨特理解都可對后世的研究者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詩是歷史的翻新、時間的穿越
“用文化歷史時期的思維方式來觀照事物,通過歷史文化的參照與結合,對當今的現實及其未來進行思考,并將他人的藝術世界融入自我?!甭聽柺┧烦蔀榱恕鞍⒖嗣放伞毙鹿诺渲髁x的代表。在這里,“新”所包含的內容自然不是要把現實帶回到古希臘古羅馬,而是要把歷史的泥土翻新,讓歷史這位巨人從遠處走來,走入現實,再讓現實成為一種存在,讓所有的存在都蘊涵著古典的傳統文化意味,最終實現一種共識性的統一。詩歌便是這樣一種觀念的承載者。也正是曼德爾施塔姆的這種觀點才讓“阿克梅派”的意義真正得以實現,讓阿克梅主義在象征主義和未來主義的夾縫中可以求得生存。
以曼德爾施塔姆出版的第一部詩集《石頭》為例便可以尋找到依據。首先詩集的名字“石頭”便有了幾層含義:其一,石頭這種堅硬的事物代表著一種客觀的物質性存在,滿足詩人所追求的“愛事物的存在甚于愛事物本身”;其二,石頭自身的穩定性使得它具備了一定包容性,以其之眼便可將世間的萬物都涵納進來,從無到有,可尋找到無盡的意義;其三,從石頭更是代表了時間的意義、人的本質:一個事物它本身的意義已經退化,而它的存在意義卻空前增強,它的存在可以與世間一切相聯系,這其中沉淀了生命、沉淀了歷史,你看到的是石頭,也是文化。物質的意義和時間相結合,把生命和歷史的文化溫度展現在讀者面前。
再如其中一首《半側身子——哦,悲哀》中:半側身子——哦,悲哀!——/望一下冷漠的人群。/那條偽古典主義的披肩/從肩膀滑落,變成石頭。/不祥的噪音——苦澀的醉意——/鍛造著靈魂的核心:/——憤怒的費德拉——拉莎麗/曾經就這樣站立。這首詩批判了偽古典主義,它像是一條滑落的披肩,終究是要墜落的,最終變成了石頭,這石頭是什么呢?曼德爾施塔姆曾說:“阿克梅派崇敬地舉起丘特切夫那塊神秘的石頭,把它放在其建筑物的基座上。”可以大膽的理解,詩人此時也認為偽象征主義最終會轉化為一種建筑的基石,它會對抗虛無承擔負重,但這座建筑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拉莎麗,這位古典主義悲劇的主人公,她憤怒的站立是在對偽古典主義的抗爭。然而悲哀的事卻并不只這么一點點,半側身子的阿克梅主義,以這樣的姿態艱難的存在于象征主義與未來主義之間,看到的卻是不理解他們的冷漠的人群,所以作者才發出感嘆:半側身子——哦,悲哀!
石頭概念的運用是曼德爾施塔姆在詩歌創作中一大創新,在其中既包含了物質性又包含了時間和歷史文化的意義,歷史向現實走來,從存在中能感知古典的美,石頭這一意象集中體現詩人的“阿克梅派”思想。
在《阿克梅派之晨》中,詩人批判象征主義是糟糕的建筑師時說:“建造意味著征服空無,催眠空間。哥特式鐘樓塔的漂亮箭頭狂怒,因為它的功能就是刺透天空,譴責它的空無?!痹娙税选皶r間當作空間的第四維度”,在一個有建筑物存在的三維空間里,時間的穿越讓一切意義都具有了聯想的能力,古典文化的滲透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是具有創造性質的歷史范疇。于是一切存在又脫離了抽象,以一種客觀的物質呈現在讀者眼前,
如詩歌《海軍部》:空中的帆船和嬌氣的桅桿,/像馬車似的為彼得的后人服務,/他教導說:美——不是半神者的怪念,/而是普通的細木工貪婪的目測。/上帝友善地賦予我們四種元素,/但自由的人卻創造了第五種。/這艘被純潔地建造的方舟/難道不是否定了空間的優勢?/任性的水母憤怒的吸附著,/鐵錨在生銹,就像被扔棄的犁鏵;/鐐銬的三個維度就這樣被砸斷,/于是,全世界的海洋都敞開!這首詩中,作者肯定了人的價值,這位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有著驚人的創造力,他們是勞動者,他們是第五種元素的創造者,他們超越了上帝,開創了自己的世紀,他們打破了這方舟所限定的空間,在一個不受限制的、無邊界的狀態下實現著古與今的精神文化交流。鐐銬的三維空間被砸斷,空間和時間沖破束縛實現連接,在現象的空間延續系列中觀察現象,全世界便成為一個無阻礙的通道,人的價值被賦予崇高的意義,在一個人類活動的領域里,世界文化在這樣的溝通中達到永恒,人類歷史也因此而被銘記。正如詩人所說:“詩是掀翻時間的犁,時間的深層,黑色的土壤都被翻在表層之上……藝術中的革命不可避免地搖趨向于古典主義?!庇谑窃娋统蔀榱藲v史的翻新,時間的穿越,成為了曼德爾施塔姆筆下一句句深情的文化回望。
三、詩是詞語的自覺、語意的破碎
詞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征主義采用的是神秘的詞,未來主義采用的是形式的詞,而“阿克梅派”所看重的是“詞語的自覺意義——羅各斯”,這其中的意思是:一個詞往往只能表示事物的一般性質,而不能夠準確反映其獨特性,詞語的一切元素被吸入形式的概念之中,所以詩歌中的詞需要在一個共識的狀態中統一地考察一個事物內在因素的相互聯系,以完成一種現實與歷史的和諧,于是曼德爾施塔姆解釋到:“看到一位數學家似乎連想都不想就得出了某個十位數的平方,我們充滿了某種驚訝。但我們常常未能看到詩人將一個現象提升到它的十次冪,而一件藝術作品普通的外表時常欺騙我們錯過其中包容的極度濃縮的現實。在詩歌中這現實恰恰正是詞語?!痹~的局限性在于其本身的含義往往不能夠全面且客觀的表達一個事物,但一個客觀事物的內部卻是充滿了潛在的動感。所以詞語不一定與它之稱的事物等同,活的詞語就應該是“尋覓一個棲身之處那樣,隨意選擇這種或那種客觀意義、物質性、戀人的身體”。
在《詞的本質》一文中曼德爾施塔姆寫到:“伯格森在考慮現象時,不是依據這些現象所遵循的時間連續規律的方式,而是依據它們的空間延伸。他僅僅對各種現象的內在聯系感興趣。他把這種聯系從時間中解放出來,然后獨立的考慮它。因此,相互聯系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就形成了一把扇,它的摺子可以在時間中打開。然而,這把扇也許同樣可以用一種對人類頭腦來說是可理解的方式合上?!边@一段暫且概括為曼德爾施塔姆的“扇子理論”,這一理論是建立了伯格森的哲學觀點上的,相對于進化論簡單且無止境無聯系的特點,追求內在聯系的扇子理論則更加強調時間鏈條上的空間延續,時間是可以折疊的摺子,詞語便是這把扇子的構成,詞語的能力是帶領詩歌沖破空間的局限,把時間的印記集中到一個扇子的,就如古米廖夫所言:“詞語就是上帝。/但我們把它的范圍限制在/這個世界的可憐疆域里,/于是像空巢里的死峰/死詞語也散發一股腐臭?!痹~語控制著詩歌的世界,在“阿克梅派”那里、在曼德爾施塔姆那里,詞語從一種意義的符號變為一種工具、一種掌握知識的手段,不再是一般的含義,它的意義超出了它本身,有了文化的內涵,詞義的改變也影響著讀者對詩歌的理解。
接下來曼德爾施塔姆便談論了詩人與讀者的距離關系,這里姑且狹義的稱為“距離理論”:“交流的興趣與我們對交談者對實際了解成反比,與我們欲引起他注意的愿望成正比。聲音效果沒有必要去關心,它會自動到來。更該關心的是距離。”距離效果的出現要求詞語語意的破碎、斷裂與疏離,造成詩人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具有某種不確定性,詩中邏輯的消失讓詩歌產生“陌生化”的效果,讓讀者與詩人在遠距離相遇,他們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古典主義的文化傳統中相遇,詩人與潛在的交談者達成里空前的默契。
中國著名詩人北島也曾解讀過曼德爾施塔姆的詩《無題》。詩中:沉重與輕柔,相像的姐妹;/蜜蜂與黃蜂吮吸沉重的玫瑰;/人死了,熱沙冷卻,昨天的/太陽被黑色擔架抬走?!绎嬛谒銣啙岬目諝狻?時間被犁過,玫瑰是泥土。緩緩的/漩渦中,沉重而輕柔的玫瑰;/玫瑰的重與輕編成雙重花環。詩中出現的“姐妹”、“蜜蜂與黃蜂”、“玫瑰”、“太陽”、“黑水”、“黑色擔架”等意象讓讀者不知所云,這些看似毫無關系的詞之間卻連接著一個沉重的主題,那便是戰爭所引發的生命的思考,本是親昵的姐妹、本是溫暖的陽光、本事嬌艷的玫瑰,這些美好事物的形象在戰爭中都一一被扭曲,一切都籠罩了層黑暗,生命的枯萎再也喚不醒任何的生機,這重與輕的花環是鮮血的代價,也是對生命的告別。
正如詩人所說:“與一個具體交談者的交往,會折斷詩的翅膀,使它喪失空氣和飛翔。詩的空氣就是意外。與熟悉的人交談時,我們只能說出熟悉的話。這,便是一條主宰的、不可動搖的心理法則。它對詩歌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蔽覀冊谠姼鑾淼拿篮靡馔庵惺斋@感受詩意的美,感受詩意之外的那一份深沉的文化根基。
曼德爾施塔姆的詩歌創作理論具有很強的哲學意味,其對詩歌詞語的創新理解為“阿克梅派”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創造了條件,本文對他創作理念的分析較為淺顯,希望能對理解曼德爾施塔姆的作品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周啟超.白銀時代俄羅斯文學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李輝凡.俄國“白銀時代”文學概觀[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張冰.白銀時代——俄國文學思潮與流派[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4]周來順.俄羅斯哲學研究叢書[M]. 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
[5][俄]弗·阿格諾索夫,石國雄.王加興譯.白銀時代俄國文學[M].譯林出版社,2001.
[6][俄]奧西普·曼杰什坦姆.汪劍釗譯. 曼杰什坦姆詩全集[M].東方出版社,2008.
[7][俄]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 黃燦然等譯.曼德爾施塔姆隨筆選[M].花城出版社, 2010.
[8]胡學星. 試論馬雅可夫斯基與曼德爾施塔姆的詩歌創新[J].中國俄語教學,2008.
[9]張婧.完美的理想載體———解讀曼德爾施塔姆早期詩歌的建筑主題[J].名作欣賞,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