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要: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基礎英語》這門課的定位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運用能力。整合式學習理論為實現這一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整合式學習理論視閾中學習被定義為是認知與情感互動,同時受到社會技能發展制約的一種過程。所以,學習并不僅僅等于知識/技能的獲得,而應該換包括情感,認知能力的提升。而現有的課程教學模式顯然無法達到這一目標。因此,本文從英語專業學生基礎較差,交際能力薄弱的實際出發,從語法教學法,交際能力培養,思辨能力訓練,課堂內外資源的整合利用幾個方面開展項目實施,探索并建立具備我校特色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為國家及我省培養合格的英語專業人才進行教學改革探索。
關鍵詞:整合式學習理論;《基礎英語》;教學改革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交往的日益加深,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時代在變,社會對于英語人才的要求在變,英語學習者和教育者的學習和教學任務也要變。過去那種注重語言規則和語言知識積累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英語人才的要求。鑒于《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基礎英語》定位為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運用能力, 為學生學習高年級的專業課學習打好基礎。
一、基礎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翻譯教學法的局限
傳統的外語教學方式是翻譯法,這種方法強化了語法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存在重視書面、輕視口語的弊端,夸大了書面語言的學習即語言知識而忽視了語言的實際實用情況或者能力,使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容易使學習者喪失學習興頭。作為精讀課,尤其如此,老實講得越細致,學生就越懶得思考。學生最后只得到句型,詞匯,語法點的見解,遇到說和寫時依舊十分頭疼,寸步難行。教師要打破語法教學法的局限。教師必須采用啟發的手段操作,不求在有限的課時內給學生以最大的信息量而追求最大程度上使用各種教學方法例如闡釋,引用,類比,對照,討論,分析等手段由表及里,深入淺出地把教學計劃內應該講解的相關知識講解得清清楚楚。
(二)交際能力薄弱
傳統的翻譯法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使大多數學生精通語言知識,閱讀能力得到了強化,但語言交際能力達不到目標水平,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張不開口,成了所謂的“啞巴英語”。上課聽老師滿堂灌,別說有開口說話的機會,遇到問題也不會主動思考,很少有思維活躍的時候。大部分學生習慣了在手機上尋找答案,連最基本的詞匯題都懶得做,更不用講寫作和思考題。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這些問題,多設計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學校充分的思考并用目標語言表達思想。
(三)學生思維能力偏低
語言學習者由于受到所學內容性質的限制,在語言學習中往往強調模仿,記憶等低層次學習方法,非常關注細微的語言知識點而忽略整體思維能力。往往不能做到獨立思考和單獨解決問題。大部分語言學習者因此養長了思維的深度不夠,面積較窄的習慣。解決學生思維能力偏低的問題。要求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提高綜合素質,培養思維能力,使思想上、心理上更趨成熟。《基礎英語》教學應該避免讓學生按照學習語言的老路子:重復,模仿,再重復,再模仿,而應該為他們培養獨立和深度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習者用所學外語來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四)課時減少和學生對課程的投入不足
在資源的利用上,應采取老師引導和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教師把與課上內容相關但受時間限制無法在課上完成的知識,上傳到網上,安排學生課下自學。
(五)教師制作多課件費時多與學生接受效果差的問題
目前,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往往要投入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整個過程要耗費教師大量的課外時間。但在使用課件進行授課時,許多學生并不能如教師所期望地那樣認真投入、認真學習,面對這個教師投入與學生產出不成比例的問題,建議教師可以簡化PPT的制作,同時加大對學生的評估檢測。
二、教學改革方法、技術線路、實驗方案
整合式學習理論為實現這一教學改革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整合式學習理論視閾中學習被定義為是認知與情感互動,同時受到社會技能發展制約的一種過程。所以,學習并不僅僅等于知識/技能的獲得,而應該換包括情感,認知能力的提升。而現有的課程教學模式顯然無法達到這一目標。因此,本項目從我校英語專業學生入校時基礎差,交際能力弱的現實出發,從翻譯教學法,交際能力培養,思辨能力訓練,課堂內外資源的整合利用幾個方面開展項目實施,探索并建立具備我校特色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外語專業人才進行教學改革探索。
本項目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案
教案應當符合英語專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實踐性強,目的清晰,指導性強的規范性教案,以指導教師的授課活動;并且在授課之前,相應的教案應向學生公開,以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和學習準備活動。
(二)教材
吃透教材,拓展教材。
(三)教輔
目前市場上的各類教輔五花八門、魚目混雜,教師要謹慎選擇。
(四)課件
英語專業教材的配套課件比較少,在此過程中,以往的課件制作還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各種任務、活動和課外材料充斥課堂,喧賓奪主,沖淡了真正的教學目的。教師應該集體備課,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制作精品課件,以促進教師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多媒體教學應用日益廣泛的同時,傳統教學方式慢慢被忽略了,但事實上傳統教學有著自身的長處,我們應將兩種教學手段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例如,在內如引入環節中,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如PPT,發揮多媒體呈現生動的特點,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集中注意力。但在課文講授中,我們可以更多的采用傳統教學法。
(五)測試
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方面,除了專四專八考試以外,應當建立相應的定級測試和相應的題庫,加大對練習題,期中期末題庫等電子資源的開發,這將極大地促使學生能夠做到課前預習和和課后復習。
(六)補充材料
考慮到基礎英語的課時縮減等問題,應當加大對學生課后學習的監督和指導,本項目會在相關網站上增加盡可能多的補充材料,包括英美文化介紹、美文欣賞、名著導讀、歌曲賞析等各種學生可能感興趣的資源,以刺激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目前國內外就學習理論體系最為人熟知的無非兩種:皮亞杰學習理論和維果茨基的學習理論。他們屬于文化歷史學派,強調學習個體內部的心理過程和個體和外部社會文化交互的過程。兩個理論在外語教學體系中表現在:輸入假設和交際教學法。兩個學習理論的優點:強調認知能力在發展中進行,指出認知能力與社會文化互相聯系;缺點:強調內部智力系統的發展,忽視了社會功能,忽視了對能力的需要和理解。而現代社會對能力的理解分為:文憑;一般能力;合作能力;適應能力;社交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幾類。這些能力的獲得和這兩種學習理論的關系是:傳統理論未關注第二到第六條。鑒于《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基礎英語》課程的具體要求是:“基礎英語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本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語與書面表達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各種語言交際活動以獲得基本的交際技能,并達到新《大綱》所規定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要求。”新的學習理論如何解決現代社會的“能力觀”。答案是:整合式學習理論。包括:認知能力發展所需要的學習。情感發展所需要的學習。社會技能發展所需要的學習。所以,學習并不僅僅等于知識/技能的獲得,而應該換包括情感,認知能力的提升。而現有的課程教學模式顯然無法達到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何兆熊.綜合教程,學生用書,教師用書,1-4冊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2]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化——談《教學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
[3]李觀儀主編.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
[4]李良佑,張日升,劉犁.中國英語教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8.
[5]劉潤清.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6]劉潤清.關于英語教學大綱改革——從分離式教學大綱到統一課程標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