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學
摘 要: 語文教學改革進行了多年,形成了許多高效的教學方法,這些新教學方法總的特點是什么呢?新教學方法較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重視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種妨礙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教學觀念,那種由教師單向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正在改變。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一、現階段語文教學方法
舊的語文教學講究五個步驟: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層次、主題思想、寫作特點。其實這五個步驟是教學內容,并不是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實際上被忽視了。不管面對什么課文,都是這五個步驟,結果就形成了一種死板僵硬的程式,在這種程式束縛下,舊的語文課基本上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用參考,學生抄黑板,師生都不思考問題,不鉆研課文。這樣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語文教學的路越走越窄,到了非進行改革不可的地步。
新教學觀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方法,也有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傳遞接受式、自學輔導式、探究式、概念獲得式等,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采用。這種課堂把語文教材看成是提高學生各種能力的例子,重過程、輕結論,不強調死記硬背。這種課堂大約有四個過程,那就是學生自讀,理解分析課文;學生討論,相互碰撞思維;教師精講,解答疑難問題;學生練習,提高語文能力。這種課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教練、導演。教師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當好教練,當好導演,不要總想代替運動員,代替演員,親自登臺表演。教師應當垂簾聽政,指點引導,講得適時,講得精要,講得得法,提高學生。
二、小學語文教學法分析
1.以“讀”為開端,分析全文。
通過默讀、朗讀,通過讀原文、讀注釋,讓學生分析課文。這種讀應該是認真的,有目標的,不同于一般的預習。教師要注意改變學生不主動,只想聽老師講解的依賴心理。假使學生不愛課文,不讀課文,自己不領悟課文,教師講得再好,也難以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有些學生將課文粗讀一兩遍,就以為自讀任務已經完成,其實是很不夠的,在學生基礎差,沒有養成自學習慣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自讀的目標要求。認字、記詞、掃除文字障礙,弄清文章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要這樣寫等問題都可以作為自讀目標。自讀目標要從課文的特點出發,不要總是一個老套子。自讀目標要從學生的語文水平出發,難易適中,不要貪多偏難,脫離學生實際。例如一些課文的多種表現方法、情景交融、人物形象、情節安排,等等,都可作為自讀目標。養成學生的自讀習慣是不容易的,教師要耐心引導,操之過急,搖擺不定,就很容易回到教師單方面灌輸的老路上。
2.學會相互交流討論,“議”懂全文。
“讀”是學生分析課文的過程,“議”則是將“讀”的結果,心得體會,互相交流討論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議”摸索規律,獲得真知。教師可幫助學生確定討論題,指明知識點,講解點與點的聯系。通過“議”,可提高學生復述、討論、演講、口頭報告,即席發言的能力。學生發言討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讓學生展開思維,暢所欲言,大膽表現自我,不要總是畫地為牢,引導學生就“標準答案”的范。哪怕答錯了,只要能自圓其說,確實是用心思考過了,也要給予肯定。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推理、概括、系統化,讓學生在思維的火花中碰撞,提高思維的敏捷性,拓展思維的領域,激發創造力。讓學生體驗到思維之后的成功,增強學習的樂趣。
3.獨立“練”習。
“讀”和“議”是理解和消化原文的過程,“練”則是“讀”和“議”的深化,也是應用所學知識的過程。一些教師重講輕練,覺得語文課不像數學課,用不著做那么多題,其實是不合適的。語文課本中的思考練習題一定要讓學生好好地完成。教師還應設計或搜集一些適合學生實際的能夠開發學生智力的習題,讓學生完成。作文是語文最重要的作業,要下工夫去作。教師要勤于寫作,才便于指導學生,說在點子上。
三、結語
語文課中強調學生主動地學習,許多環節都是學生的活動,這絕不意味著降低了對教師的要求。與此相反,教師更要獨立深鉆教材,吃透教材。有些教師圖省事,將“教學參考書”奉若神明,看成是省力省時的捷徑,那就必然誤了自己,也誤了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學生很難想到的問題,教師就應講解,進行生動活潑的、發人深省的講解。
語文教學是由課堂教學、作文、課外閱讀這三個部分組成的。教師要指導學生搞好課外閱讀。只要時間允許,學生就應當多讀書、多看報,在更大的課堂學好語文。
參考文獻:
[1]喬國玉.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0(03).
[2]周益.關于小學語文教學課外拓展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