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遠征?婁馨
摘要:隨著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疆的維吾爾族文學也逐漸受到內地學者的關注,維吾爾族女性文學也開始受到關注和研究,維吾爾族女性文學體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異域風情。筆者梳理了有關新疆維吾爾族女作家哈麗黛和古麗巴哈爾的研究成果的綜述,發現研究的空白和對當代中國文學和維吾爾族文學的文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女性文學;民族性;女性意識
一、新疆維吾爾族文學的特點
新疆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域具有獨特的民俗與地域性,文學作品有著眾多的民族特點,少數民族女作家的文學作品中滲透著濃郁的宗教特點以及民族氣息,在欣賞新疆少數民族女作家的作品時,深深為她們作品中的獨特的女性氣質而打動。但是新疆處于中國的西北邊疆,新疆文學處于文學的邊緣,新疆女性文學更處于女性文學中的邊緣,隨著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學界對少數民族文學開始有興趣進行關注和研究。
哈麗黛·伊斯拉依勒是新疆20世紀80年代新疆女性文學的開拓者和佼佼者,從80年代中期在文壇上嶄露頭角,至現在先后發表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短篇小說,如《啊,生活》、《根》、《最美的記憶》等;發表了充滿神話色彩和異域情感的小說《彩色旋風》、《軌道》等;出版了中篇小說集《沙漠之夢》等等。她以維吾爾族女性深邃的眼光細致地觀察了少數民族各個階層和不同性格的女性,創作上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魅力,在維吾爾族女性文學上爭得了一席之位。古麗巴哈爾·納斯爾自1997年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夢》正式步入文壇,先后發表了中短篇小說集《沒有被愛過的黑眼睛》《仁慈的母親》,她書寫的是有關婚戀題材的小說等,繼承和拓展了維吾爾族女性文學。雖然這兩位作家在新疆比較有名,但是許多學者并不了解她們,所以對她們的作品進行研究的并不多。更不用說用性別研究和女性主義的角度進行研究了。
二、哈麗黛和古麗巴哈爾的國內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性別真正成為了文學研究的新視角。從性別視角研究的新疆文學研究,主要焦點在女性中心批評,即“關注的是女性作家的文學,它涉及女性文學的歷史、主題、創作方法,探討女性創造的心理驅力、女性寫作的框架結構,以及女性文學傳統的嬗變。”讀者多采用“婦女一體”的閱讀立場。但是對新疆女作家特別是少數民族女作家的創作研究,也還比較薄弱。通過對全文數據庫的檢索,新時期年來,各種學術期刊有關新疆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研究論文僅數十余篇,還沒有專門研究新疆女性文學的專著問世。在國內,知網可以查詢到的論文中,直接對新疆維吾爾族兩位女性作家女性意識研究的論文沒有,有關哈麗黛和古麗巴哈爾小說和的文學批評為數不多,涉及到兩位作家的論文有20篇左右。而且對她們進行專門研究的只有兩三篇,大部分只是在分析新疆整體文學創作時,談到新疆整個少數民族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識,而且只是涉及她們的部分小說;國外研究目前還沒有涉及到。
以下是筆者對現在能夠體現兩位作家從各個角度進行研究的文獻研究現狀進行的梳理。
第一,從傳統文化對少數民族女性的性格的形成方面進行研究 ,如新疆昌吉學院王志萍的《伊斯蘭宗教情懷與新疆少數民族女作家創作》從宗教的角度分析維吾爾族女作家哈麗黛的《軌道》《沙漠之夢》、《心中的故事》和古麗巴哈爾的《石城女人》維吾爾族女性的忍耐和寬容和對過失的懺悔與自贖的心理以及對作家創作過程的影響。
第二,從女性主義的角度進行研究的
(一)從女性意識的視角介入,新疆大學博士研究生晁正蓉的《對維吾爾女性命運的深刻關注與透視---評維吾爾當代女作家哈麗黛·伊斯拉依爾的創作》為了分析小說中維吾爾族知識女性阿斯婭的女性現代意識,文章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運用對比的方法對文本進行解讀,認為她及她的創作在性別意識和言說方式上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女性文學存在著差距。
(二)從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分析,如暨南大學姚新勇教授的《多樣的女性話語——轉型期少數族文學寫作中的女性話語》從女性話語權的突破方面研究指出哈麗黛的《軌跡》和《鴻雁湖》等她率先對維吾爾族傳統婚姻道德觀提出了大膽的質疑。
(三)從女性形象的方面進行研究,如喀什大學李曉丹在《哈麗黛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中梳理了哈麗黛所有小說的女性形象并進行分類并進行簡單的作家女性意識的分析。還有昌吉學院張華發表的《維吾爾族女作家筆下瘋女人形象的女性書寫》梳理了新疆女性文學中的瘋女人形象,分析其原因和她們在男權社會中喪失的女性權利和話語。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晁正蓉發表的《維吾爾族女性走向何方——當代維吾爾文情愛小說中女性形象探析》對新疆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的分類梳理后,來探討維吾爾族女性在如何獲得女性獨立和權利的路程還非常漫長。還有從社會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思想意識提高、女性意識的變化的角度梳理女性形象的變遷的。再如新疆石河子大學楊華發表的《新時期維吾爾文學婚戀敘事中女性形象的變遷——以小說為中心》,從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梳理新時期新疆維吾爾族女性作家中女性形象的變遷。
(四)從女性意識的覺醒角度研究的。從維吾爾族女性民族性格中體現的女性的現代意識的角度進行分析,如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的晁正蓉和古麗鮮·拜斯爾的《現代文化引領下維吾爾族當代女性的現代意識——論維吾爾文長篇小說《我也有愛的權利》》從情節的構思,敘述方法的選擇,民族風格的表現方面分析女性小說。
(五)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新疆民族女性在思想的現代化和傳統性的融合和沖突中,如何審視現代性的角度進行研究。如新疆教育學院的古麗巴哈爾·買買賽地《論維吾爾女性文學中的現代女性》 對維吾爾族女性文學中女性人物的現代性的分析。其中涉及到新疆維吾爾族女作家哈麗黛的《沙漠之夢》《軌道》和古麗巴哈爾的《石城女人》。 北京工商大學馬曉玖發表的《民族性與現代性的碰撞與超越---以哈薩克女作家和維吾爾女作家作品為例》以兩個新疆不同少數民族作家為例,分析兩個民族對現代性的態度。
第三,從敘事學的角度和用敘述學的知識進行研究。昌吉學院張華發表的《新疆少數民族女作家敘事方式之探索》從敘事學的角度闡述了新疆少數民族女作家的敘事方式。她談到了哈麗黛的《軌道》的意識流敘述方式和《新疆少數民族女作家敘事策略之比較》---以哈麗黛《軌道》和哈依霞《魂在人間》為例也是從敘事學的角度,通過對敘事視角、敘事特征、民族敘事傳統的繼承與創新等方面比較這兩個文本的敘事策略。
第四,從維吾爾作家尤其是對民族文化中如何更加清楚的確認體現當代少數民族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的。比如南開大學王志萍的博士論文《當代新疆文學的性別書寫及其文化內涵》探究在民族文化傳統的隱形壁壘下現代少數民族知識女性的心靈掙扎,如哈麗黛的代表作《軌道》就塑造了在巨大精神痛苦中失卻記憶的女性知識分子阿斯婭的形象和古麗巴哈爾《石城女人》也披露了女性自我戰爭的精神痛苦和突圍及努力和在《他者之鏡與民族認同---簡析新疆少數民族女作家作品中的民族意識》研究了新疆女作家作品中在他者之境中凸顯民族意識和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關系。
以上這些研究雖然研究的角度多樣,但是大部分偶爾涉及到這兩個作家的幾篇小說,涉及哈麗黛的作品比較多,但是涉及古麗巴哈爾的作品少之又少,幾乎是空白,對她們兩人的作品在女性意識的嬗變梳理和對她們在變現女性意識方面創作手法、主題、體驗等的異同方面進行比較,及其對新疆當代少數民族女性作家的創作和少數民族女性文學的思想價值和啟示等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從宏觀和微觀上客觀地把握兩位女作家書寫新疆維吾爾族女女性在意識之間的繼承和發展及如何凸顯新疆民族女性意識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書寫角度等的變化,進步研究兩位女作家的文學書寫天地的拓展。為新疆維吾爾族女性文學研究填補空白。
三、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結合新疆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以及當代歷史進程,從性別書寫和女性主義的角度研究新疆少數民族女性文學,在文本與文化的互文性中,借由語言象征符號中性別的多元差異狀況,來彰顯造成這種差異的地域、民族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同時由新疆特殊的宗教氛圍和多元文化形成的男權秩序影射兩性多樣化的文化處境。新疆文學性別書寫的意義在于它呈現了多樣和多元的性別生態,少數民族作家對塑造了多民族、不同文化身份、各種性格特征的男性、女性形象,豐富了中國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但少數民族女作家書寫女性經驗和創作主體以自覺的性別意識寫作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對新疆文學的性別研究,有待于在更深層或在新的理論視域中向文本深處挖掘。對進一步完善新疆維吾爾族女性文學史,使中國現當代文學更加豐富;都是有一定的文學價和史學價值的。
在今天大力倡導發展新疆,在“一帶一路”政策和大力推進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今天,在新疆在面對來自國內國外的客人,不僅新疆的社會經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人文素養也要與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相匹配。哈麗黛和古麗巴哈爾作為維吾爾族女作家的開拓者和后繼者,對她們的作品進行分析研究是有必要和價值的,不僅對指導和提高女性的女性意識和社會地位,女性思想意識的獨立,處理兩性和諧問題等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價值的。
參考文獻:
[1]哈麗黛·伊斯拉依爾,等.蘇永成譯.新疆維吾爾文中篇小說選譯[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
[2]李鳳蘭.中國現代女性小說女性意識的發展[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2(16).
[3]王志萍.當代新疆文學的性別書寫及其文化內涵[D].天津:南開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