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芳
小學品德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課程,主要是要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的方式進行學習。但很多教師在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中,偏離了品德學科的本質,造成了課堂教學的低效化。在“以學為中心”的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評價三方面進行優化,要采取生活化、體驗化、激勵化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高效學習。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拉近學習距離
在小學品德課教學中,教學內容是學生進行品德學習的重要載體,但是,現在很多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往往是從教材上“照搬”,而教材上有的教學內容并不適合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品德學習,離學生的學習距離比較遠。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善于做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要聯系生活實際優化教學內容,從而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的品德學習更具積極性與主動性。
例如,筆者在給學生教學《媒體連著我和你》這一內容時,結合小學生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進行了調查,在通過調查掌握了學生的基本電視喜好后,再根據教材上的內容對其進行二次開發,在尊重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對教材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替換與增補。通過二次開發的學習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近,能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以一種積極的學習熱情投入其中。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結合生活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了二次開發,讓原本單一化的教材內容多元化、生動化,學習內容通過生活化的處理后,自然就迎合了學生的學習口味。因此,教師要善于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二次開發,從而讓教學內容更具親和力。
二、教學過程體驗化,提升學習效度
與其他學科不同,品德課具有很強的活動性。在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中,如果教師是以講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接受式的品德學習,那么,他們的學習體驗一定是貧乏的。因此,在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品德學科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采取體驗化的品德教學方式,有效地提升小學生品德學習的效度。
例如,筆者在給學生上《我是家中小成員》這一課程時,以“生活小能手”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引導學生開展了整理書包、擦課桌、掃地等體驗性活動,學生在活動中能夠對本課的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并且形成良好的認知和良好的行為。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因為這樣的學習形式具有活動性的特點,與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十分吻合,很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還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樣的學習經歷,對于促進小學生的品德內化是十分有好處的。
可見,在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的學習活動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使學生有效地把握學習目標,理解品德教育的內涵,從而讓課堂學習走向高效化。
三、教學評價激勵化,激發學習興趣
品德學科的教學評價是重要的環節,有效的評價能促進學生對品德行為的內化。在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取激勵化的評價方法,來激發學生品德學習積極性。
首先,要有全面性的評價目標。評價目標是進行有效評價的基礎,如果評價目標單一,那么激勵性評價就不可能落到實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確立全面性的評價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都享受到品德學習的成功與快樂。例如,在《遵守公共秩序》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從“上下有序”“進出有禮”“動靜適宜”“遵守秩序有智慧”這四方面進行評價目標的設置,這樣,通過全面性的評價目標,就能夠對學生的品德學習進行激勵性評價。
其次,要采取動態化的評價過程。如果品德學科的活動性教學采取靜態化的評價過程,學生是不能夠進行高效化的品德學習的。根據品德學科活動性的特點,教學評價的設計要體現動態性,要通過動態化的評價促進學生良好品德行為的形成,這樣,品德課堂教學才會更高效。
最后,要運用激勵性的評價結果。學生對評價結果是十分看重的,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激勵性的比賽結果等讓學生體驗到品德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情感的形成。
總之,小學品德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對于提升學生的品德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要善于根據品德課的課程特點及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效借助“三化”策略,引導學生進行高效學習,從而打造人文化、體驗化、高效化的品德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