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中速期,結構調整進入了陣痛期,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我國增長的重要力量,創新將成為我國促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引擎?!秶抑虚L期教育規劃綱要(2010-2020年)》安排的重大改革試點工作,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機關進行制度創新提出了要求。一些地方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制度創新實踐,對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促進教育科學發展、改善教育生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注。這些創新增強了一線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改革的信心,也讓人們認識到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的重要價值。
地方教育創新實踐
教育均衡是教育部門近年來重點解決的問題,城市地區在經歷了2012年前后的擇校熱治理、義務教育均衡驗收之后,基本實現了均衡,正邁入優質均衡發展階段。而農村地區,在撤點并校、城鎮化浪潮中,出現了縣城與鄉村教育資源的極度不均衡。因而,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改革重心自然地由城市轉到農村,農村教育改革成為創新的重要內容。
農村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失衡……可讓人欣喜的是,湖南省一項堅持10年的“戰略性工程”,正在破解這些難題。2006年,湖南省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農村小學教師定向培養專項計劃。目前,這項計劃已招生4萬余人,畢業1.05萬人,99%已補充到農村學校任教。
早在2005年3月,湖南省教育廳對全省中小學教師培養工作,進行了大規模的調研,不僅查找出農村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還溯源查找出其職前培養存在的問題。他們發現的問題主要是師范生生源質量普遍下降,特別是專科,因小學教師待遇低,吸引不了優秀生源,培養小學教師的師專,錄取線有的低至200多分。對此,調研組提出10條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改革師范教育招生錄取辦法,實行新的定向培養模式,市州報計劃推薦生源,省里定培養學校單獨招生并面試,學生就讀期間學雜費全免并補助一定的生活費,但畢業后需到農村學校工作5年以上。
2005年6月17日,湖南省《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師培養工作的意見》下發。按照這個文件,從2006年起,啟動農村小學教師專項培養計劃,省財政按每生每年4000元的標準設立專項資金。這是全國首例。由于沒有經驗,剛開始小心翼翼嘗試:初中畢業的??茖哟危W教師,限貧困縣,招生人數也不多。2006年,湖南在全省38個國貧、省貧縣首批定向招生1006人。2011年7月,其中的981人順利畢業,并如約到鄉村小學任教。
隨著畢業生陸續到崗,這批師范生“上手快”“素質高”“留得住”,計劃獲得了超出預期的成功。因此,湖南進一步擴大了招生。2016年,湖南省專向招生計劃達6789人,比2014年增加1263人,增長率22.86%;各級財政安排的專項經費已達7.76億元。
江西省上栗縣實施鄉鎮學校掛點結對幫扶制度,促進鄉村教育均衡發展獲得成效。從2013年開始,上栗縣推行縣級領導掛點鄉鎮學校制度,每個縣領導聯系一個片區或一所學校,為學校解決實際困難。在推行縣級領導掛點鄉鎮學校的同時,上栗縣還實行縣直部門結對幫扶鄉鎮學校和鄉鎮黨政領導聯系鄉村學校制度。同時,上栗縣進行管理體制創新??h教育局在每個鄉鎮成立一個校務委員會,小的鄉鎮7人,大的鄉鎮9人,統一管理本鄉鎮的中小學一切事務,暢通鄉鎮內教師流動機制。所有校務委員會成員均在教學一線兼主課。
上栗縣從建設農村教師周轉房、發放山區教師補貼等方面入手,健全農村教師激勵機制,讓廣大教師安心扎根農村任教。在為農村教師建周轉房的同時,縣政府還按農村學校所在地艱苦程度,每年從財政中撥款140多萬元,為全縣1000名邊遠山區農村教師,每月發放300元至500元不等的特殊津貼。此外,還從教師培訓、績效工資改革、職務職稱晉升等方面向農村學校教師傾斜,讓他們在農村學校留得住、教得好。
主動創新增加
根據相關數據,多年來,縣市區政府是教育制度創新的主體(占58.8%);省級層面的制度創新也占據一定比例(占20.6%)。自2014年以來,省級教育創新主題開始增加,顯示政府部門對教育創新的重視程度在提高。
目前,東部地區的“教育制度創新”最多,西部其次,中部最后。與2014年相比,中部、東部、西部差距在縮小。
在現行行政和教育體制下,教育制度創新往往是現實情況倒逼的結果。但是,隨著各級政府認識到教育創新的價值,開始嘗試主動創新。根據創新的推動來源,創新動因可劃分為為 “上級壓力”“組織發展需要”“家長、學生需要”“管理對象觸動”“非政府組織觸動”等類別。
對最近兩年來引起社會關注的創新案例動因分布的統計情況可以看出:創新首先是倒逼的結果?!肮芾韺ο笥|動”高居所有創新動因之首,占47.2%。不少地方多教育部門下轄學校面臨各種問題和挑戰,如教育資源匱乏、管理自主權不足和辦學活力欠缺、師資困局、管理困局等,不得不以制度創新拓展局面。創新的動力來源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這些問題和挑戰的回應。各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形成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這種創新類型,是“倒逼型改革”,具有被動型改革的特征。
源自上級壓力的教育創新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創新類型。各地為響應上級試點改革要求、國家規劃要求而被動開展的創新在近兩年顯著增加:2014年有4%的地方創新屬于這種情況,而2016年則有20%的地方創新是在上級推動下展開。這表明政府對教育創新開始了積極推動。湖北省鄖西縣應對義務教育均衡驗收,在地方財力薄弱的情況下,倒逼出吸納社會力量捐資助學,進而創新出名譽校長管理機制。山東省壽光市創新中職教師招聘管理機制是落實山東省開展“雙師型”師資建設項目下實施的地方創新實踐。中西部省份,如貴州、青海、甘肅在國家提出實施學前教育3年行動后,紛紛加大省級統籌,創新師資招聘培訓機制,加大普惠性學前資源覆蓋率。這些都說明了地方政府創新地開展教育工作以回應上級的政策要求,也傳遞出教育工作在一級政府全盤工作中地位不斷上升的積極信號。
社會參與增多
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也是促進教育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關注主要來自家長群體的關注——他們的推動,教育部門把創新提上日程。
近年來,回應公眾需求的教育創新增多。2016年的一項統計顯示,創新動因為“社會公眾需要”的占17.6%,較2014年時的8%有大幅提高。社會公眾需求主要為外來人口入學(入園)需求、關懷留守兒童的社會呼求。如深圳市實施民辦教育學位補貼以分擔家長壓力,上海市浦東新區通過全方位扶持民辦普惠園(包括保育點)發展以解決地段生入園貴的問題。湖北省鶴峰縣、武漢市新洲區等敏銳地回應留守兒童的發展需求,創新性地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機制。然而,也應該認識到,回應社會公眾需求是政府創新的應然動因。
一些地方政府面對家長對教育的積極參與,給予了積極回應。深圳市羅湖區成立區級家委會聯盟,推進家校合作更新升級。過去的家委會雖然一直存在,但是其成員往往由教師、校長確定,形同虛設,被認為“專為學校唱贊歌”。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才以新的措施發揮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和支持教育工作,構建和完善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的教育體系,推進素質教育,促進中小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具體措施是成立家委會聯盟,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化。羅湖區家委會聯盟是由羅湖區所轄中小學校家長委員會,就家委會建設及研究工作而成立的非營利、公益性質的社會聯合體。聯盟工作業務范圍主要包括開展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工作學術研究,為全區中小學家長委員會提供咨詢和服務;組織指導中小學家長委員會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為學校教育提供所需資源;支持并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監督學校做好教育工作等。章程中特別強調,聯盟中的學校家長委員會互通信息,凡是可以共享的資源,可以實行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聯盟首屆理事會成員由300多名家長代表選舉產生,羅湖區教育局制定并公布了《羅湖區中小學校家長委員會工作聯盟議事規則》。主要特色包含羅伯特議事規則中的核心關鍵詞“一事一議”“主持中立”“動議明確”等都被寫進了議事規則中。規則中還提到:家長委員會議事事項的議題可以由學校提交,也可以由家長委員會提交。
家委會身份職能的轉變更新,促進了學校的創新。羅湖區改變了原來家委會從屬學校的關系,兩者之間為平等、合作、互相制約的關系,家委會對事關學生和家長切身利益的事項有權介入,參與決策,至少要知情。家委會的選舉方式必須完全民主,新的家委會不僅支持和參與學校的管理,也對學校有監督力和事務參與權,可參與到軍訓、郊游、食堂準入、課程開發、日常教學等學生發展和學校教育各方面。家委會可參與討論:學校要開設的特色體育課;下午四點半孩子放學,大部分家長還沒下班,有特長的家長就在校內開起了“特長班”;孩子課間餐營養安全很重要,家長公開招標選擇餐飲公司,還不定期到餐飲公司“突襲檢查”;學校組織的春秋游活動的組織策劃全程由家長主導,投訴少了許多;等等。家委會聯盟的做法,對教育現狀的改變起到一定創新作用。
重視社會組織創新建議
教育基金會、委員會等非政府組織一直關注教育,致力于推動教育進步。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重視非政府組織意見,引領這些機構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創新。
2016年統計顯示:新增了不少回應組織發展需要的教育創新案例。因為“組織發展需要”而進行的教育創新占比8.8%,較2014年有大幅提高。有些教育行政部門自身機構臃腫,政出多門,各部門職能定位不清、不合理,履職搖擺不定,越位、錯位、缺位現象頻出,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機構改革及管理服務升級成為其改革的重要內容。如杭州市上城區實行管辦助評服務型機構改革,將管理機構與辦學機構、導助機構、評價部門分離,以提高教育公共服務的質量、效率,是一項基于組織發展需要的主動型改革。
教育創新開始受到NGO觸動。甘肅省宕昌縣以公益組織進入為契機,基于自身教育基礎薄弱的現實,在政府主導下,以開放的姿態積極尋求專業化社會組織的服務,引進了許多關涉區域內涵發展的教育項目,改變了區域教育生態封閉、薄弱的現狀。
湖北省鶴峰縣有留守兒童約1萬人,其中半數住校。2011年,該縣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推廣“免費午餐”計劃,解決了留守兒童的基本溫飽問題。為保障食品安全,鶴峰還專門在學生食堂設置視頻監控設備,通過網絡加強社會監督,還將免費午餐的實施情況作為校長考核的重要指標。該縣率先實施“政府部門+基金會+商業保險”三方合作模式的鄉村兒童大病醫保。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饡磕晖度?67萬元,為2萬余名6周歲至16周兒童購買每人每年75元、最高賠付額20萬元的商業醫療保險。
為了促進留守兒童的父母返鄉創業,縣政府實施了“e農計劃”助力精準扶貧,由社會公益人士出資成立了電商平臺,使得貧苦家庭有優質農產品交易的便捷渠道。鶴峰縣政府主動尋求合作,將民間公益活動納入到地方政策的考慮范圍,創新了社會管理模式,并以民間力量為杠桿,打破了公益事業與政府公共服務的界限,使鄉村兒童真正受益。
(以上數據主要來源于21世紀教育研究院等機構2008年至2016年期間舉辦的地方教育創新評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