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常名
摘要:在學習水的凈化的基礎上,將課外實驗中簡易凈水器進行拆分,設計出能直觀觀察凈水效果、速度的階梯式凈水裝置。學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自制階梯式凈水裝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
關鍵詞:凈水效果;凈水速度;階梯式;自制裝置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3-0096-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35
一、設計理念
新課標賦予化學實驗更多的內涵和教學功能,教材中除了課堂上探究實驗活動外,還增加了課外實驗,課外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是學習化學的第二課堂。它對激發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能力、拓展思維起到了一定作用。這需要我們轉變傳統的實驗教學理念: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轉變角色,做學生實驗的示范者、合作者;實驗的過程要注重自主探究,增強學生的參與性、探究性;實驗內容的選擇與呈現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盡可能趣味化、生活化。
二、設計方法
生活中參加結婚典禮,其中有這樣一個環節:一對新人打開香檳,將香檳酒緩緩倒入擺好的杯塔內,香檳從一支酒杯慢慢流淌到另一支酒杯,讓我聯想到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水的凈化”的課外實驗:自制簡易凈水器,見圖1。取一個空塑料瓶,剪去底部,瓶口用帶導管的單孔橡膠塞塞緊,將瓶子倒置,瓶內由下向上分層放置洗凈的蓬松棉、紗布、活性炭等,就得到一簡易凈水器。
學生按照操作步驟,只能觀察到整套裝置的凈水效果,無法直觀觀察小卵石、石英砂和活性炭的凈水的效果,從而無法理解合理放置它們的原因。
因此,在設計該實驗時,將整個裝置拆分成三個凈化器,見圖2,分別用小卵石、石英砂和活性炭對污水進行凈化,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比較,領悟它們在凈化水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從而探討出最合理的凈化順序,設計科學的凈水裝置。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能夠區分小卵石、石英砂和活性炭凈化水的效果與速度,確定凈水的最佳順序。
2. 過程與方法:
能夠用對比的學習方法,設計凈水裝置。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組實驗及分析研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實驗過程
1. 各顯其能——比較凈水效果和速度
分別用小卵石、石英砂和活性炭凈化污水,首先觀察它們凈化水的效果:小卵石僅能過濾較大的固體顆粒,水仍然渾濁;細沙凈化后的水較澄清,但有顏色;活性炭凈化后的水無色透明,見圖3。接著比較它們凈化水的速度:小卵石凈化速度快;細沙凈化速度較慢;活性炭凈化速度很慢,見圖4。
2. 改曲易調——改變進出水口的位置
活性炭凈水時進、出水口的位置對凈化效果有沒有影響呢?將一定質量的活性炭放入漏斗內部,將水從漏斗中注入,形成水從上往下進入活性炭的凈化裝置,見圖5。在漏斗的下端固定有孔隔板,將等質量的活性炭放在漏斗和收集裝置之間,將水從漏斗中注入到收集裝置的底端。水浸泡過活性炭后從支管口流出,形成水從下往上浸沒活性炭的凈化裝置,見圖6。一起完成這組對比實驗:分別將水從上、下入水口進入凈化裝置,比較活性炭的凈化效果。通過實驗發現:水從下入水口進入活性炭的凈水效果好于從上入水口進入活性炭。
3. 相得益彰——設計階梯式凈水裝置
學生自主確定三個凈化裝置的順序,通過比較最終的凈化效果,探討出凈水的最佳方案,從上向下依次是:小卵石、細沙、活性炭。把它們連接起來,就設計成階梯式凈水裝置。將水從最上方注入凈水裝置,收集裝置中水滿后從支管口溢入下一個凈水裝置,這樣便于觀察、對比它們的凈水效果,領悟它們在凈水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4. 奇思妙想——自制階梯式凈水裝置
學生是怎樣用生活用品來自制階梯式凈水裝置的呢?同學們有很多創新:用注射器做過濾器、將輸液器的一端粘在注射器上,見圖8,這樣可從輸液器觀察到凈化水的效果;將有孔活塞壓入注射器一半位置,在活塞上方裝滿活性炭,用乳膠管將兩個注射器對接在一起,見圖9,這樣就自制出能改變進水口,比較上、下進水后活性炭凈水的效果的裝置。把自制裝置連接起來,分別填入小卵石、細沙和活性炭,形成自制階梯式凈水器,見圖10。
五、實驗反思
本節課學生通過交流合作設計的階梯式凈水裝置,實驗效果好,生動形象的演繹了凈水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不同物質凈水效果。學生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經過簡單加工自制有創意階梯式凈水裝置,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讓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