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聰 周紅軍 卓金鎮 王素麗
摘要:基于“酒文化”素材為乙醇性質知識教學整體設計組織線索的構想。將相應情境科學有序整合,依據情境提出不同層次問題,串聯追問、過渡銜接、質疑探究,發揮了“酒文化”情境作為乙醇性質知識建構與認識的載體作用,實現了“酒文化”中品味化學設計特色。
關鍵詞:乙醇;酒文化;情境教學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3-0066-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22
一、問題提出
高中化學必修《化學2》“乙醇”是一節經典的有機化合物性質教學課。很多一線教師以不同的視角,通過實踐和反思的方式,詮釋了他們對模塊、課時教學的理解,形成了許多精彩的教學案例。筆者對近幾年發表于期刊的部分乙醇教學設計進行梳理,發現不同教師在教學內容處理、策略選擇上各顯特色外,有一個共性之處就是:教學中或多或少引入了“酒文化”內容。如高欣漫等老師“酒文化詩歌朗誦”引課(化學教與學,2013年第2期);陳加柱老師“酒的精美圖片及為什么釀造的酒越放越香?”問題思考開始(化學教學,2011年第9期);姜麗紅老師“說說有關酒的詩歌和常見酒的度數”開篇(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年第7期);還有一些教師從“酒是怎么釀造的?酒駕的危害及如何檢測酒駕?”等情境進入主題等。
乙醇教學引入“酒文化”究其原因有以下:(1)從研究主體看,酒是乙醇教學最好的載體,且社會生活化顯著;(2)從學習的主題看,蘇教版教材將乙醇學習安排在“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背景中,引入“酒文化”非常契合;(3)“酒文化”(如詩歌、釀造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中學生來說是耳濡目染,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有豐富知識基礎。因此,將貼近生活的“酒文化”作為乙醇性質教學的素材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得到師生廣泛認同的。但筆者也發現,大多數作者只是汲取部分“酒文化”內容,作為引課、激趣、提問、環節過渡的局部情境使用,很少將其整合作為課時學習的線索來設計,資源的功能、價值并未得到最大優化。基于上述梳理,筆者以蘇教版《化學2》乙醇為對象,嘗試“酒文化”為構架的乙醇性質教學。
二、教學分析
1. 教材分析
“乙醇”是蘇教版《化學2》專題3第2單元“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第1課時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化石燃料為背景”烴類性質知識后,接觸的第一種烴的衍生物。教材將乙醇內容置于“食品中的有機物”視角下,讓學生從“聯系社會生活的實際背景下認識乙醇的組成、結構、性質及應用”,凸顯教材設計者的STS教學理念意圖。同時,本課時乙醇性質學習后形成的基本化學觀念,為后繼“有機化學基礎”模塊醇類等知識學習奠定了基礎。
2. 學情分析
本課時學習前,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對乙醇的化學式、俗稱、物理性質、可燃性以及簡單用途有所了解,但初中并未涉及乙醇的微觀結構、官能團和除燃燒以外的其他化學性質,學生對乙醇的認識總體上停留在較膚淺的表觀層面,因此本課時對乙醇分子結構、化學性質的認識是學生知識經驗的進一步拓展。之前的原子結構及烴類知識學習,學生對碳、氧原子價鍵有了一定的微觀認識基礎,因此乙醇結構、性質學習總體難度不大。但以官能團為核心分類思想的“官能團決定一類有機化合物性質”的內隱認識方法,作為新知識背后的化學基本觀念,在本課時學習中需教師引導、學生感悟。
三、設計思路
如何將“酒文化”貫穿于整節課的學習之中?從生活切入,提出“傳統工藝是如何生產酒的?(釀酒工業蘊含化學原理)”;飲食聯系,認識“有關酒的民諺中包含著乙醇怎樣性質?(酒作為調味劑所包含的化學道理)”;拓展應用,了解“乙醇具有哪些新的用途?(酒精溶劑、固體酒精、乙醇汽油等)”;健康飲酒;了解“酒是如何被人體代謝的?(酒的保存,乙醇、乙醛、乙酸間轉化知識)”;將有關生活事實、現象、應用合理串聯,融乙醇結構、性質于生活化問題之中,通過情境創設——問題提出——實驗探究——符號表征——微觀解釋——問題解決等教學環節整合,環環相扣,構建乙醇教學的實效與藝術。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認識乙醇的分子結構特點,了解乙醇的主要化學性質。(與鈉的反應、氧化反應)。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揭示問題,討論釋疑,學習對比,分析推斷等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2)通過探究實驗,規范操作,全面培養和提高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情感價值觀]
(1)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2)通過新舊知識聯系,培養知識遷移、擴展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實驗,培養求實、嚴謹的優良品質。
[重點、難點]
重點:乙醇的結構和化學性質。
難點:乙醇結構與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五、教學過程
1. 釀造工藝,結構認識
[問題提出]展示浙江名酒——“女兒紅(手工釀米酒)”。釀酒是中國一門古老的傳統工藝,你們知道米酒是如何制備的嗎?米酒的釀制中又包含哪些化學知識呢?
[小組匯報]研究性學習小組匯報“米酒釀制”工藝及工作過程。
(研究性學習小組2周前任務,并且展示產品甜酒釀)。
[師生總結]米酒釀制中的物質轉化知識:淀粉→葡萄糖→乙醇。
(學生書寫相應物質轉化的方程式)
[科學史話]①據記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學會釀酒和蒸餾技術的國家,釀酒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酒中精華是什么?——酒精,化學名稱為乙醇。
②杜康發明酒的故事。
[提出問題]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結構又是怎樣的?
[學生實驗]乙醇分子模型的搭建。
[提出問題]乙醇結構究竟是哪一種(CH3CH2OH、CH3OCH3)?有無簡單實驗驗證我們的模型假設?請說說你的想法及理由。
[討論匯報] 乙醇與鈉反應;乙醇結構中存在羥基,應該有類似水的性質;另一種結構(CH3OCH3)是兩個相同的甲基,應該不與鈉反應,因為前面學過鈉儲存在煤油中,煤油主要成分烷烴(烷基),所以不反應。
[教師質疑](對學生給予肯定)質疑:中間連接了氧的甲基也許性質變了呢?
[師生總結] 可以通過定量測定氫氣的方式分析乙醇的結構。
[學生實驗]無水乙醇與鈉反應實驗。
學生書寫反應方程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設計意圖:從生活情境出發,切入研究主題,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初中已了解淀粉轉化為酒精知識)的聯系;通過問題引導,師生共同探討認識乙醇微觀結構,初步建立物質認識一般思路。)
2. 飲食視角,實驗驗證
[提出問題]民諺:①“酒是故鄉的醇”;②“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兩句話包含著乙醇什么樣的性質?
[學生總結]①乙醇易溶于水;②乙醇沸點低,易揮發,有特殊的芳香味。
[學生實驗]聞乙醇氣味實驗;乙醇溶解性實驗;皮膚酒精擦拭實驗。
[知識拓展]①常見酒的度數枚舉:啤酒含酒精3~5%,葡萄酒含酒精6~20%,黃酒含酒精8~15%,白酒含酒精50~70%。(以上均為體積分數)
②醫學上通過局部皮膚擦拭酒精降溫(高燒病人)。
[提出問題]如何將低度酒轉化為高度酒(方言:“酒汗”)?(蒸餾)
[問題提出]在烹飪中式菜肴(如海鮮)時,為什么往往添加少量料酒和醋?
[學生回答]增加口感(香味),去除腥味等。
[學生實驗]乙醇與乙酸制備乙酸乙酯實驗;聞乙酸乙酯氣味。
(此處不做反應原理解釋)
[提出問題]醉蝦(泥螺)、嗆海鮮為何在制作中要加白酒,你知道其中道理嗎?
[學生總結]酒精具有消毒作用,能夠殺死一些有害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
[知識拓展]藥用酒精的制備及其作用原理。
(設計意圖:從酒文化中諺語說起,聯系思考生活實際中“酒作為飲食調味品”廣泛應用,通過動手實驗、邏輯推理等方式完善乙醇物理性質認識。)
3. 拓展視野,問題解釋
[提出問題]生活常識:①在餐桌上撒些米酒可幫助去除油脂;②可以用少量白酒去除家中墻面上粘膠劑留下的痕跡;
你們知道上述兩個事實的化學道理嗎?
[演示實驗]酒精除透明膠帶黏貼留下黏膠痕跡。
[學生歸納]酒精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劑,可以溶解大多數有機化合物等。
[學生枚舉]中藥酒、碘酒、藿香正氣水、用無水乙醇清洗維護電子產品等。
[提出問題]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固體酒精”作為燃料,加熱我們的菜肴,這又體現酒精怎樣性質?固體酒精是怎么回事?(學生竊語:干鍋包菜)
[知識拓展]固體酒精制備:將工業酒精(乙醇)中加入凝固劑使之成為膠凍狀。
[演示實驗]“固體酒精燃燒”。(學生書寫酒精燃燒方程式)
[拓展視野]①變廢為寶:植物秸稈的利用——制備乙醇(2003年投產的吉林6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是國內燃料乙醇生產規模之最)。
②乙醇汽油與環保知識。
③乙烯水化法工業制備乙醇方法。
(設計意圖:從“酒作溶劑的生活小竅門”為聯系生活起點,關注“固體酒精生活應用”,拓展“乙醇汽油與環境保護及資源綜合利用”等知識,建立、滲透研究物質的社會應用價值。)
4. 健康飲食,實驗探究
[情境過渡]“飲酒文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頗具人文情懷。你知道飲酒與健康的關系嗎?
[知識拓展]①飲酒與人體健康小知識;
②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知識:乙醇通過血液流到肝臟后,首先被ADH(乙醇脫氫酶)氧化為乙醛,然后在其他酶的作用下,乙醛轉化為乙酸,并最終被分解為CO2和H2O。
[動手書寫]乙醇代謝相關化學方程式:2CH3CH2OH+O2→2CH3CHO+2H2O,2CH3CHO+O2→2CH3COOH
[實驗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銅做催化劑)。
[符號表征]2Cu+O2■2CuO;CH3CH2OH+CuO→CH3CHO+Cu+H2O,
[問題思考]①銅在反應中作用?氧化劑是誰?乙醇在反應中體現什么性質?
②生活問題:料酒保存不當容易變酸,你知道其中原因嗎?
[聯系生活] 飲酒后駕車容易引起嚴重的交通事故,交警可用快速酒精檢測儀判斷是否酒駕。(展示檢測儀實物,介紹原理:乙醇在酸性下被CrO3氧化,引發試劑顏色變化。)
[提出問題]酸性高錳酸鉀是一種強氧化劑,能否氧化乙醇?
[拓展實驗]乙醇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
(設計意圖:從“酒作溶劑的生活小竅門”為聯系生活起點,關注“固體酒精生活應用”,拓展“乙醇汽油與環境保護及資源綜合利用”等知識,建立、滲透研究物質的社會應用價值。)
5. 學以致用,歸納總結
[問題解決]請解釋諺語:“陳年老酒格外香”的化學原理,并用方程式表示。
[歸納總結]學生歸納乙醇(CH3CH2OH)性質與結構的關系,滲透官能團決定物質性質認識思想。
六、教后反思
1. 情境問題,凸顯價值
教學情境作為經過教師加工的,與教學內容相適切的、包含問題的特殊的教學事件,其價值在于為學生的化學學習提供素材和知識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發現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化學學習行為——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化學知識、形成化學學科能力。
在乙醇教學中,教師選擇引用“酒文化”內容作為問題情境,引發了學生對乙醇結構與性質這一核心知識開展探究,同時情境中蘊含的學科問題能引起學生意義學習的心向,凸顯了情境教學的應有價值。在具體情境引領下,教師通過設計不同層次問題,以串聯追問,過渡銜接,質疑探究等策略,讓學生經歷了問題產生、解決、應用的完整過程,教學情境真正發揮了作為知識產生、建構的載體的作用。
2. 情境串聯,巧妙設計
教學情境并非只是給知識教學加點“味精”,也并非只是在新課教學之前利用有關的實驗、故事、問題等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情境是能夠體現學科知識發現的過程、應用的條件以及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的事物或場景。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從學生的認知邏輯和知識的教學序列,科學地組織情境素材,適合時機有序地、及時地將情境呈現于課堂,讓情境成為學生學習內容的組織線索,引導學生構建知識,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乙醇教學中,教師將“酒的釀制原理,酒作為調味劑,生活應用小竅門,飲酒與健康等”情境內容串聯,將“乙醇的制備、結構、性質、應用與轉化”知識融合于情境之中,為學生搭建了認識乙醇性質的腳手架,設計流暢巧妙。
參考文獻
[1] 孫紅霞,張雨強.“乙醇”的教學情境設計[J].化學教育,2011(11):85-86
[2] 楊玉琴,王祖浩.教學情境的本真意蘊——基于化學課堂教學案例的分析與思考[J].化學教育,2011(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