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方
小學生剛接觸信息技術課時,充滿好奇,在他們的眼中,信息技術課不就是一門好“玩”的課嗎?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的增加、難度的加深,新鮮感頓減,畏難情緒增長,特別是反復的練習與專業的計算機詞匯,更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如果在課堂上能加入一些時間短、操作簡便,又能改變課堂氣氛的“微活動”,那么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隨之調動起來。
信息技術智慧課堂“微活動”的開展,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引領下,以自主探研的方式,完成知識點的掌握。活動可以是學生單人進行,或是同桌互動,或是分組開展,也可以全班師生互動進行等;活動可以在課堂上臨時加入,也可以提前設計,或是有一定的延續性。如果能對活動進行巧妙設計,把握細節,研究深入,并充分利用各類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及相關輔助工具,將活動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切身體驗“微活動”,就能使課堂效率顯著提高,學生“慧”玩熱情高漲。對于“微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筆者從以下幾方面來做簡要探討。
一、提升個人能力,“微活動”需要創新
首先,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在當前“黑科技”爆發的時代,我們要將各類可利用的硬件資源有機融合到課堂中,要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課堂不能只有單一的電腦,要在“微時代”時刻刷新自己的知識量,了解各類資源對課堂教學帶來的幫助,如各類觸摸式設備、VR體驗,物聯網等,為“微活動”的開展累積經驗。例如,在三年級“駕馭鍵盤”指法教學中,定位鍵、基準鍵以及手指的擺放位置、手指擊鍵分工是本課的重點,有些軟件提供了相關的圖片,但三年級學生對分解指示圖并沒有太大興趣。為了讓學生能快速認識鍵盤,掌握擊鍵分工,筆者進行了一次指法直播,在課堂上使用Android手機和電腦同屏,利用手機攝像功能,結合電子教室,把自己在鍵盤上的指法演示直播到每個學生的電腦上,學生看完印象深刻。接著,立即開展“微活動”—指法直播秀,讓學生對著手機攝像頭進行指法演示,另一個學生說字母,演示的學生用對應的手指擊鍵,對錯一目了然。學生演示結束后,還為其拍下一張演示的操作圖片,作為小獎勵。這一活動使得演示的學生和觀看的學生印象都十分深刻,許多學生都躍躍欲試,想要表現自己。短短幾分鐘時間,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重點、難點迅速化解。
其次,教師應當時刻保持相關的軟件應用不落后,并能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熟練掌握相關軟件的應用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小學信息技術材料,從簡單知識點闡述,到軟硬件基礎,再到各類應用軟件、程序設計、物聯網、機器人,所包含的知識點很多,不能局限于教這個內容就只用這個軟件,可把其他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部分應用到當前教學中。Scratch軟件作為高年級編程軟件,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它可以快速設計出很多有趣的小程序。例如,在《計算機歷史》一課中,因為本課內容以介紹性知識為主,即了解計算機的過去、現在,以及信息技術未來應用展望,除了觀看視頻、講解描述外,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人工智能”“物聯網”“巨型計算機”等相關知識點,筆者使用Scratch軟件設計了一個翻牌程序。該程序是將8張圖片進行遮蓋,學生可以隨機點擊其中兩張,如果內容不同,則自動翻回,如果相似,則圖片消失,出現相關文字解釋。再利用電子教室發布到每個學生的電腦上,讓學生自行運行程序,自主研究。通過這個活動設計,學生對相關專業名詞有了更為直觀的理解,并且能進一步擴展自己的解釋與觀點。
另外,還可以利用VB、ASP、flash ActionScript等比較容易上手的軟件,編寫一些小程序,供課堂開展活動使用,也能帶來很大收獲。在信息技術課上,上機操作是學生反饋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有些教學內容除了會操作,也需要學生記憶要點,鞏固課堂知識。為此,筆者設計了一個“微活動”—“今天我學會了……”,并以此制作了一個隨堂測試網頁,每次5道題,可根據每節課不同的知識點進行編輯修改,最后發布到服務器上,供學生當堂評測。雖然測試時間短,題目少,但是學生每次都有不小的收獲。學生通過答題,加深了本課知識點的印象,教師也能通過后臺程序直接看到每一個學生的答題情況,了解自己的教學情況與教學效果。
二、營造課堂環境,微活動中體驗生活
任何教學過程都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在設計“微活動”時,要緊扣學科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的“慧”玩、“慧”學營造一個平等、和諧、融洽的課堂環境,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這有助于“微活動”的順利開展,是營造信息技術智慧課堂的前提。如果教師設計的“微活動”不能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起來,那么這些活動對學生而言是無效的,是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的。
例如,小學信息技術《初識物聯網》,這是一節物聯網入門課,教材中列舉了很多例子,但對于學生來說,這些或只見于書本,或太科幻,離現實生活太遙遠,如果教師只是憑空講解,學生更是覺得索然無味、紙上談兵。為了能更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物聯網”就在身邊,在本節課中,筆者加入了多個“微活動”,讓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在教室門口,筆者安了一個紅外感應門鈴,當學生進教室時,每走過一名學生,門鈴就響一次,讓學生在進教室時就感到很好奇。隨后筆者向學生提問:今天進教室和以往比有什么不同之處?你還在哪里有過同樣的體驗?學生反應活躍,都認真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在生活中接觸到的相似情況,如商場自動門、家門口聲控感應燈等。再如,利用智能手機的“健康”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運動體驗,拿上手機在教室中走一圈,看看自己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熱量;或利用音樂軟件,請學生唱上一句,測一測音準。學生通過各類“微活動”的親身體驗,很自然就理解了課本上介紹的物聯網其實離自己并不遙遠,也不是那么神秘。
三、理清切實需求,微活動意義深遠
活動不應該只存在于一些特定的公開課、展示課中信息技術課本身就是一門需要學生活動的課。在平時的隨堂課上,很多信息技術教師怕開展活動,這是因為學生往往會表現得太熱情而很難收回,或衍生出更多其他問題。但是,小學信息技術智慧課堂應當是教師“智”教與學生“慧”玩的有效結合。智慧的課堂需要智慧的教師,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變化教學手段,彰顯智慧教學的優勢,才能使學生充分領會“慧”玩的意義。
因此,我們要清醒地認識信息技術智慧課堂中的“微活動”。第一,“微活動”并不等同于游戲,游戲只是活動的形式之一,“微活動”可以有多種形式,其活動范圍可大可小,活動程度可強可弱;第二,“微活動”的開展除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提升學生能力;第三,信息技術智慧課堂下的“微活動”不應只局限于信息技術學科范圍,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把多種知識有機融合到信息技術課堂中;第四,“微活動”不應只局限于使用電腦這一單一工具,還可以利用身邊各種可利用的軟硬件設備,信息技術課堂更應當借助更多的信息技術來展現智慧課堂。
“微活動”作為信息技術智慧課堂的催化劑,向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更遠、更智慧的要求。在智慧教育的天地中,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演變永遠奔跑在最前沿。未來,信息技術智慧課堂將越來越充滿生機,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必將成為智慧教育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