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林春麗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沿革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隨后在國務院、教育部等發布的系列政策如《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等的指導下,經過短短三十年的快速成長,我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從萌芽期、探索期、過渡期走入全面發展期。
但是由于現代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為短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對匱乏,尚未形成固定的教育體系和成熟的教育理念,以至于大多數中小學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會出現以下一些不足:偏重對個體學生的心理咨詢,忽視對團體學生的心理輔導;重視對心理問題的矯治性心理咨詢,忽視對心理困惑的發展性心理輔導;關注少數學生的問題,忽視全體學生的發展等。這樣的培養目標使得很多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心理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課,光顧學校心理咨詢室的都是心理有問題的人層面,因而看輕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輔導室望而生畏。這樣的培養目標最終會導致存在心理偏差的一部分中小學生礙于他人的眼光和言論,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而想要尋求自我發展的學生又沒有很好的方向指引。
那么,有沒有一種心理學理念可以運用到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過重新定位教育各要素的內涵,使教育包含著“積極”的意蘊,充滿生機與活力,面向全體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積極力量,實現每個學生主觀幸福的發展呢?
二、積極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創新運用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Seligman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屬于當代心理學最新進展之一。該理論利用心理學有效的實驗方法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詮釋心理學,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的積極力量,開發人類優秀的內在品質,并利用這些力量和品質來幫助人們獲得良好的生活。
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已經擴展到了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等多個領域。實踐證明,積極心理學同樣可以運用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形式等與積極心理學研究相結合,拓展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道路。
(一)目標上的創新
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導向”模式是在傳統心理學基礎上形成的工作方式,這是由其理論基礎的性質決定的。而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類積極力量與美德的科學,注重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向尊重學生的個人發展,培養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有效地、富有建設性地發展和完善個人生活,比較重視學生將來的發展,而非只關注現在,并且關注的是人而非問題本身。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積極的血液,從消極走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現了目標上的創新。心靈伙伴也正是在對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深刻認識上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融多種平臺于一體,將大數據、在線課程、實時交流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軟硬件整合,為學校提供豐富多樣的、科學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二)內容上的創新
積極心理學強調研究人性中積極的一面,具體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積極的情感體驗,主要研究各種積極情感體驗的作用及其產生的機制;第二是積極人格,主要研究各種積極人格特質的作用及形成過程;第三是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研究各種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的建立及其影響作用。
傳統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味地向學生進行心理學知識的灌輸,如什么是應激等書本知識,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心理知識的解讀、心理問題的闡釋上,這種做法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幫助效果不佳,而積極心理學在強調研究各種心理問題的同時,還要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并且采用積極的指標去衡量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在內容上豐富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扭轉了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有病”的觀念。
(三)形式上的創新
傳統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以課堂授課為主,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課堂上聽,即滿堂灌的形式。而積極心理學提倡用多種多樣豐富的形式,比如音樂冥想、藝術涂鴉與創作、沙盤、房樹人、宣泄、傾訴等,去挖掘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從而使其更好地應對生活、學習中的困惑,獲得自我成長,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家、校、生三者關系上的創新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帶領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主動,學生被動,家長則完全以局外人、旁觀者的姿態存在。而積極心理學取向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則讓教師的角色從“領路人”變成了“陪伴者”,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積極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自助式教育,包括自助式心理探討、自助式心理輔導、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訓練、自助式心理激勵、自助式心理社團等。認知行為訓練系統就是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心理測評,發現學生需要調整的認知,學生自主訓練來完成對錯誤行為的認知調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
同時,積極心理學取向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創立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使得家庭、學校、學生三者緊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拓寬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切實而有效地落實。
三、積極心理學取向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從以上積極心理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創新運用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貢獻。隨著積極心理學理論體系的不斷成熟、實踐的不斷深入,未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將會擁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一)突出積極心理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導價值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已進行了二三十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說是在沒有相對確定的理論基礎的情形下進行的。它一會兒以精神分析為主導,一會兒又采用人本主義理論學說;一段時間是行為主義大行其道,一段時間又是以認知心理學引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游走在各種理論之間,沒有統一的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雖然“百家爭鳴”,但終究顯得零散且隨波逐流。
積極心理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創新運用表明,該理論可以將散落在心理學領域中的有關積極內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科學的方法來探索人類的積極品質和力量,建立自己的研究體系,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治療技術。在未來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積極心理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導價值是很有必要的。
(二)完善積極心理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覆蓋領域
目前,積極心理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并未全面鋪開,顯得比較局限和拘謹。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的學科課程,它不主張直接向學生傳授系統的學科知識,而是以相關心理學理論基礎為背景知識,把經過處理了的比較通俗化、生活化的,具有心理教育內涵的場景提供給學生。積極心理學很好地滿足了該學科的特點,激勵學生自我體驗,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看重學生的參與和感悟。積極心理學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未來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更加廣泛地將積極心理學以網絡一體化的形式全方位地覆蓋運用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
相信隨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開展和不斷深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也必將日漸豐富,在積極心理學全面覆蓋的指導下,形成固定的教育體系和成熟的教育理念,為全中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發展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