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市是由湖北省荊門市代管的縣級市。全市有義務教育學校 113 所,其中初中 27 所,小學 75 所,九年一貫制學校 10 所,特殊教育學校 1 所,另有教學點 50 個。這些學校中,有80%以上的分布在農村,因此,農村教育如果不能實現有效提升,均衡目標肯定無法實現。對此,鐘祥市以“資源均衡,特色發展”為目標,大力推行均衡教育,全面實施“典型帶動、扶持拉動、區域聯動”均衡發展模式,堅持走特色發展、內涵發展之路。
典型帶動,重點培植
2011年8月,鐘祥市政府明確提出“學校布局合理化”“教育質量一體化”“師資配備均衡化”“基礎設施標準化”四大工作目標。通過科學編制義務教育學校硬件裝備達標升級整體規劃,將發展條件好的鄉鎮作為培植重點;并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步推進、適當集中”的原則,科學制定重點培植鄉鎮區域教育發展規劃,統籌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同時,將東橋中學和鐘祥二中作為全市教育干部培訓基地,每年分批組織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及部分副校長進駐兩校進行實地封閉考察培訓,尤其是新任校長必須參加,現場學習學校教學管理、后勤管理、民主決策、校務公開等內部管理經驗,提高校長管理水平,規范學校辦學行為。
扶持拉動,結對幫帶
在實施薄弱學校改造上,鐘祥市堅持把資金向農村薄弱學校傾斜,扶持他們硬件裝備達標升級,從而改善校園環境和配套設施;組建校園文化建設專家團隊,挖掘本地文化底蘊,幫助沒有形成校園文化特色的鄉鎮學校,總結提煉和規劃實施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打造校園文化特色。同時,以鐘祥市教育局名義制訂了《建立教育發展協作體,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方案》和《鐘祥市義務教育學校結對幫扶工作方案》等綱領性文件,將城區 9 所義務教育學校分別與 1 所農村薄弱學校結對,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在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學科教學等方面進行幫扶。比如:在張集小學校園改造時,市機關幼兒園不僅捐贈了部分幼兒床鋪,還定期開展幫扶支教;應白沙小學的要求,新堤小學安排部分骨干教師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并邀請白沙小學教師到校觀摩“生命課堂”課改活動。此外,鐘祥市教育局還確立了10個特色教研試點學校,并對鐘祥五中、柴湖小學等教研特色鮮明、成果突出的學校各獎勵5萬元特色發展幫扶資金,有力推動了特色教研活動;還接連召開全市特色學校現場會,先后推廣鐘祥一中集體備課、五中微點作文、柴湖小學藝術教育、實驗小學“三性三成”教學模式、新堤小學生命教育等經驗,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特色教研工作深入開展。
區域聯動,統籌管理
對于硬件裝備配置不均衡的鄉鎮,鐘祥市采取區域聯動升級的辦法,堅持資金集中投放原則,確保投放一處,改變一處、合格一處、均衡一處,使各學校教育裝備實現了均衡升級。針對農村學校特別是部分村級小學師資不足的實際,在雙河、文集、胡集、九里等10多個鄉鎮安排鎮直中小學優秀教師到村級小學“走教”,促進了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按照相對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則,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劃分為6個區域協作體,各協作體由一個鄉鎮辦事處或市直學校牽頭,統一教學進度,統一調配師資,統一評估質量。鄉鎮學校干部在本鎮內實行輪崗交流任職,教育局實行局黨組成員包片蹲點負責制,不定期帶隊深入學校進行檢查,調閱輪崗交流干部工作日志,對發現的正反典型及時通報,并納入其年度考核和績效分配,促進了學校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
2013年9月,鐘祥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順利通過國家評估認定。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建立完善了目標責任制、市長辦公會定期議事決策制、工作問責制、各級政府向同級黨委人大報告制等四項工作制度,創新實施了“典型帶動、扶持拉動、區域聯動”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模式。實踐證明:縣域義務教育要實現均衡發展,必然要求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積極作為。2016年,《深化聯合辦學或托管辦學改革》《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三動”模式》等4個教育改革項目獲荊門市“十佳創新項目”,鐘祥市還榮膺“筑夢‘十三五2016全國教育百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