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
近年來,我國高校又一次調整院系:綜合大學撤銷師范學院,師范院校撤銷非義務教育專業,切斷了向綜合性大學轉變的后路。大學專業設置的調整顯示,師范院校今后將承擔更多為義務教育培養人才的工作。畢竟,這才是師范院校的本職。
“雙一流”讓師范專業失寵
多年來,通過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15年,教育部提出了“雙一流大學”理念: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隨著“雙一流”大學發展目標的提出,國內綜合大學開始進行院系調整。2015年底,中山大學對校內多個學院進行調整、整合、撤銷,撤銷教育學院、人文科學學院和撤銷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籌),這是中山大學以學科為基礎進行學院調整,整合校內學科資源,推動學校發展。2016年7月,蘭州大學正式宣布撤銷教育學院及內設機構,但此舉并非個案。自2015年4月以來,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等綜合性大學,對其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教育相關機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或撤裁。
綜合性大學齊步走調整教育學院或相關機構的現象,是為了明確自身定位,建立“雙一流”高校。師范教育的職能是為基礎教育提供人才,基礎教育很難在學術上做出尖端突破,科研成果不是師范教育的追求目標,這使得師范教育與綜合性大學的“雙一流”發展方向并不相符。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認為:在這些綜合性大學學科評估過程中,整個教育學科在我國發展不是很平衡,很多綜合性大學新設的教育學科排位并不靠前。
王烽介紹:綜合大學都曾有過“大而全”的發展過程,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很多原來沒有教育學院的綜合性大學開始辦教育學院,以前沒有人文學院的理工科大學也開始辦人文學院。王烽以“高等教育研究所”舉例,上世紀80年代全國范圍內的高校幾乎都建立了這一機構,之后有的轉成戰略研究機構,有的開始招生,有的可能沒太大發展。開始招生的高教所需要接受學科評估,但由于設立得比較晚,學校不夠重視,發展環境不好,基礎也弱,因此,雖然建立了20多年,還是發展得不好。
師范院校應發揮專業性
由于教育部停止“985工程”和“211工程”政策,改為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建設,許多綜合性大學紛紛調整專業和學科,導致綜合大學紛紛裁撤教育學院。這對師范教育有何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指出:當前大學教育學院的衰落主要是由于教育學院過于偏向純理論,而對真正促進教育方法制度的研究相對較少。再加上教育類人才趨向飽和,所以教育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較,不是特別有競爭力,在院校改革中自然首當其沖。
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指出,部分高校裁撤教育學院,反映出師范教育亟待轉型。為了提高教師質量,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國家提倡讓一些高水平的綜合性大學也來培養師資,同時師范院校也向綜合大學轉變。改革十多年來,并未達到預期的結果。許多綜合性大學成立教育學院,但缺乏辦師范的條件,教育學院大多處在大學的邊緣,沒有真正建設起來。同時,不少師范院校綜合化,熱衷于擴大非師范專業,忙于升格,反而削弱了師范專業。
顧明遠建議:幼兒園、小學師資,可以由師范院校教育學院本科或師范??茖W校來培養,中學教師由師范學院本科培養,逐漸做到本碩連讀的模式。教育學院要做到科研與教學結合、理論和實際結合,著重培養師范生教書育人的能力。這樣,有層次、有步驟地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師范教育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認為,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浪潮中,教育學科及其組織形態都得到了發展與創新。師范院校的教育系、教育研究所升格為教育學院,少數重點師范大學成立了教育學部;綜合大學成立教育學院或教育研究院,教育學科的組織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所有大學開設教育專業和師范大學開設所有專業,成為綜合大學的趨勢,反而弱化了師范教育的專業性。
教師教育應成為教育學院的主要任務,培養師資是教育學院的首要人才培養目標。教育部發文規定:中小學教師入職不再局限于師范院校,即師范院校高校畢業生不能自然擁有教師資格證,他們必須和其他學校畢業生一起去考取這一證書,給予了所有大學畢業生同等競爭機會,師范院校畢業生不再具備“特權”。這一政策使得師范院校驚呼“自己先天的優勢不在了”。反觀綜合大學教育學科對此卻無動于衷,認為培養教師是師范院校的責任,培養基礎教育教師不符合學校使命,致使綜合大學教育學科沒有轉型,體現了其對培養教育專業人才責任感的缺失。
2015年,北京師范大學撤銷了該校的小語種專業,顯示了讓師范教育回歸基礎教育的決心。在基礎教育的教學中,基本不會用到非洲語等小語種,師范大學開設這種專業毫無必要,也一點都不專業。這個工作應該留給外國語大學。
素質是硬道理
2016年教師節前夕,教育部公布了一組數據: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49萬人,而其中,全國普通院校師范類畢業生總計70萬人,而在2014年,這個數字是61.78萬人。目前,全國普通院校師范類在校生279萬人,其中本科221萬人、專科58萬人。近300萬的在校生規模,構成當前中國師范教育的主體。
2016年年初,教育部直屬的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5所師范類高校幾乎百分百的畢業生都去了中小學校,不過這僅是各校的本科免費師范生,按國家政策,本科免費師范生畢業后須到中小學任教??傮w上看,師范院校畢業生去往教育行業的比例是這樣的:
從當前教師培養規模來看,每年幾十萬的師范畢業生,看起來數量充足,但真正到一線做老師,特別是成為有編有崗的老師的比例很小,有不少院校甚至低于10%,有觀點認為,教師培養存在“虛假繁榮”。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研究所所長李瓊認為:“當前,社會對教師的總體需求數量在減少,對教師的高質量要求在提高,而教師編制趨于飽和,教師隊伍存在突出的供求結構性矛盾?!?/p>
也就是說,普通院校培養教師的數量超過了師范院校。
清華大學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北京大學無機化學、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2016年5月,人大附中公布的一份教師招聘公示名單上,16名擬聘用者的來源無一是師范類專業和高校。近兩年北京另一所中學招聘的76人當中,有50多人為非師范專業畢業。非師范畢業生與師范畢業生“搶飯碗”的情況逐漸增多。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下,擁有法學、經濟學、物理學等專業背景的畢業生有著獨特優勢,他們具有更為開闊的專業思維,更吸引用人單位。近期的一項全國性教師培養機構的調研顯示:近幾年,師范院校和綜合大學對教師的供給量基本持平,綜合院校的培養量甚至有逐漸超過師范院校的趨勢。
“對于我們教育局直屬的高中學校來說,并不在意招聘的老師是來自綜合類院校還是師范類院校,我們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山東省青島市一位教育局人事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教育局直屬學校招聘中,是否師范類畢業生已無關緊要。
但是,綜合大學的師范專業畢業生主要在城市就業。尤其是以建設“雙一流”為目標的綜合大學,其師范畢業生的名校背景,使得他們或者去了大城市的中小學名校,或者去了非教育行業的就業熱點行業,而城市中的普通學校和農村地區中小學,并不是綜合大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目標。
師范院校面臨新任務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要靠師范院校對教育起到支撐作用,這在偏遠地區更為明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每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人。在甘孜州首府康定市回族小學擔任英語教師的周艷表示:她的同學們大都走上了教師崗位,留在了甘孜州。4年前,她從四川民族學院英語專業畢業,這所由原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升格改建的二本院校,為中國最貧困地區之一的甘孜州輸送了大量教師。
在城市學校里實習的齊魯師范學院英語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在實習的同時,也在為公務員考試做準備。她表示:“現在教師可是個熱門職業,很多非師范類學生都在考教師資格證,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了,我得為自己多選條出路。”青島大學師范學院的一名女生覺得:師范專業和非師范類專業也沒多大區別,在就業時并無優勢。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4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總體上,我國小學教師隊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層次占41.6%,初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層次達到了70.6%,高中教師已經實現了本科化,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達97.3%。
具體分析這些數據發現:鄉村教師群體主要來自師范院校畢業生。綜合大學師范畢業生則很少到鄉村學校從教。在一些山區學校,鄉村教師流失現象越來越嚴重。很多教師在這里干不久就走了,而通過特崗計劃招過來的大學畢業生也留不住、待不久,剩下的多半還是當年的中師畢業生。
目前,我國教師教育院校參差不齊,特別是一些高職高專,報考師范專業的生源質量偏低,被認為是托底性生源。這些因成績不好無奈選擇師范中職的學生,畢業后很可能要到基層,尤其是到農村任教,他們的自身素養本身就是問題。一方面是教師的托底性生源質量問題;另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碩士以上的高學歷教師數量差距更大。2015年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美國小學和初中教師中,擁有碩士學位的比例為47.7%,而我國僅為0.8%,美國超過半數高中教師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我國僅為6.4%。
教師的托底性生源質量差、高學歷教師占比小,是目前我國教師結構的兩個明顯短板。面對高質量教師奇缺的現象,全面提高基層教師水平,成為師范院校今后的重要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