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平均美”把美作為一種實體對象,容易引起“美”與“審美”的混淆,對“美學意義上的美”界定的模糊,對審美感悟力被扼殺分析的簡單化,無法真正實現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美學批判。
關鍵詞:日常生活審美化;平均美;審美感悟力
“日常生活審美化”作為新世紀中國美學的熱點之一,引起了學者的積極參與,尤為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美學批判里,有學者是從核心概念“平均美”展開的,但這個概念能否成立,是否嚴謹,能否真正實現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的美學意義的批判,卻是有待于進一步討論的。
一
在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批判中,有一種意見認為“平均美”本身是不美的,但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三個問題是值得探討的:其一是美的標準能否獲得?其二是什么是美學意義上的真正的美?這種美是否包括日常生活語言中的漂亮、甜美?其三是美感悟力的被扼殺是否在于審美對象“不需要投入任何積極的努力,只需要完全放松就可以消費”?
二
首先探討問題一,即“美的標準能否獲得,設計師們所獲得的標準是一種什么標準”?
古今中外,數不盡的哲人、美學家對“美是什么”進行了冥思苦索,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卻發現終究無法說清道明“美之為美”的問題。面對種種解釋困境,學者們又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雖仍無法解釋美的本質問題,但終于發現意識到了“美是什么”的問題是個假問題,美的本體根本不存在。
當美的本體不存在時,用一種類似于“美在客觀”的方式去尋求所謂的美的標準,結果也只能是再一次陷入“美是什么”的誤區而不自知,所謂的“美的標準”也只能是一個虛構的設想。
與之相關,“平均美”的命名是把美當做一種實體對象來對待的,而所謂的“平均美”在意義指向上也是否定的,是不美的,這不禁會使人進一步追問,平均美是不是一種美?如果是一種美,這種美為何是否定的,無法給人帶來愉悅享受的?如果不是一種美,又為何非要使用“平均美”這樣一種概念?難道這個世界上還存在一種不能給人帶來審美愉悅的美?“平均美”難道就不是“美學意義上的美”,與“美學意義上的美”毫無關聯?設計師所理解的“美”與美學家、學者眼中的“美”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
三
對于問題二,即什么是美學意義上的美?這種美是否包括日常生活語言中的漂亮、甜美?
就漂亮、甜美的意義指向而言,“漂亮”、“甜美”之類的日常生活中的美就必然要被排除在美學范疇之外,就必然處于所謂的“真正美學意義上的美”的反面嗎?也就說,“漂亮”、“甜美”之類的“美”應至少滿足以下一個條件才能被排除在外,即:第一,漂亮、甜美之類的“優美”不是處于一種活潑的狀態,不是一種正在生成的狀態;第二,漂亮、甜美之類的“美”是概念完全解釋得了的。事實上,對年輕特別惹人喜愛的女性尤其是小女孩長相“甜美”,聲音“甜美”的評價,對小河流水,炊煙裊裊的“美”、“漂亮”的贊嘆哪一個不是處于一種活潑的狀態里,哪一個概念又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解釋清楚呢?對蒙娜麗莎的微笑,也有人從漂亮、甜美、優美來解釋,可這種解釋是否就使得蒙娜麗莎的魅力概念化了,自動化了呢?
在美學意義上,我們所說的美的狹義指向的不也正是能夠使我們感到輕松愉悅的為代表的那種美嗎?
四
其三是審美感悟力的扼殺是否在于審美對象的“不需要投入任何積極的努力,只需要完全放松就可以消費”?[1](P269)
眾所周知,度假的人們,往往選擇去風景優美而不是陰森恐怖的地域,恐怕在很多時候也是出于不需要過多的積極努力,身心放松,體驗自然之美的考量。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不需要投入任何積極的努力,只需要完全放松就消費”的審美對象導致我們審美感悟力的扼殺的推論恐怕也是很難成立的。
反過來說,當我們說“審美感悟力”時,我們更多的談及的是審美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欣賞藝術和創作藝術,審美的敏感與個性。與之相關,當我們說“審美感悟力”扼殺或低下時,我們更需要反思的也應該是審美感知力如何培養,想象能力如何開發,情感能力如何豐富。“審美感悟力”固然與審美對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審美對象的不完滿,會對我們的審美感悟力產生影響,但就此說審美感悟力的被扼殺在于審美對象的不完滿,則是言之過重,因果倒置了。
換句話說,“平均美”對于我們審美能力的扼殺,其實質不過不是美當做實體存在,把審美現象的泛化、重復化歸結到被操縱、被平均化,把美感視為對實體對象的反映思路“美產生美感”、“平均美不美,審美感悟能力被扼殺”的進一步延伸。
參考文獻:
[1] 彭鋒.回歸——當代美學的11個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高爾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3] 楊守森.藝術境界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周均平.美學探索[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