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輯
摘要: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時期的文化發展都別具特色。周朝的《詩經》、秦漢的樂府,南北朝時期的民歌、唐朝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明清時期的古典小說,無一不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在所有的詩詞歌賦當中,也體現著深刻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中和;意境;意象
一、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屬于與“崇高”相對應的審美范疇,是處于優美與壯美兩極之間剛柔相濟的綜合美。其意蘊剛柔兼備,情感力度適中,雜多或對立的審美因素和諧統一,具有含蓄、典雅、靜穆等特性。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注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情感抒發是人的本性的正常流露,但又必須“中節”,受到一定節制,符合理性規范。這就是說,中和之情不能過分劇烈,不能憤激狂放。《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的第一篇。這首詩描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欲雖滿卻止乎禮,沒有絲毫淫亂之心,更沒有過分的舉動,對淑女的追求也僅限于“鼓琴瑟”“敲鐘鼓”。這樣的追求方式限定于禮儀的范疇之內,這樣的戀愛,既有深厚的感情基礎,又表現得平和而有分寸,因而成為儒家典范。《關雎》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藝術精神,正代表著典禮用樂的“中和”標準。
二、感受之美
感受之美體現在人通過感官所產生的心靈觸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中,只有視覺和聽覺是審美的器官,因為視覺和聽覺可以接收符號,他們具有精神性,而其他器官如味覺和觸覺等只有生理功能,不能接受符號,不具有精神性。它們可以產生生理上的快感而不能產生精神上的美感。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所描寫的“雁過也,正傷心”“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南去的大雁、梧桐細雨,這些皆是作者帶給我們的視覺沖擊,讓我們隨著作者的詞看到了包括線條、色彩、形狀等構成的表現美和生活意象構成的再現美。
視覺美與聽覺美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互相融通、轉換。從根本上說,這是由于審美意象中之間的相通性,不同的審美意象可以打破感官的差異,互相融通、轉換。這就是聯覺和通感。如杜甫的《后出塞》中“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早晨到軍營報到,傍晚就隨隊向邊關開拔了。一“朝”一“暮”,顯示出軍旅生活中特有的緊張多變的氣氛。落日西照,將旗獵獵,戰馬長鳴,朔風蕭蕭。夕陽與戰旗相輝映,風聲與馬嘶相交織,這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暮野行軍圖。 視覺與聽覺的結合,讓我們感受到這首詩所產生的審美效果就像是一部電影,表現出一種凜然莊嚴的行軍場面,讓人情真意切。
三、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國文藝理論和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代表著一種重要的審美形態。
意境這一名稱最早見于王昌齡的《詩格》。其詩有三境說。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中唐劉禹錫的《詩論》開始提到意境,劉禹錫在《董氏武陵集紀》中說:“詩者其文章之蘊耶?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意境說的創始。劉禹錫的“境生象外”最合于意境的理論。 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實際講的都是各種境界,即如何創作出“雄渾”、“高古”等境界。明清至近代是意境理論的深入發展時期,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上。”他又將有無意境作為衡量詩歌藝術高下的一個標準,這一標準具有合理性。
“意境”所涉及到的領域或范圍是很廣泛的,音樂、戲劇、美術、體育、繪畫、文學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詩歌作為文學中的一種獨特的樣式而存在著,它以語言文字的物化形態荷載著詩人的心靈世界。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無論是詩人意境、詩歌意境、讀者意境,都會有天地無窮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的生命情調和宇宙意識;正基于此《登幽州臺歌》才成為千古名篇。
四、詩歌中的意境與意象
說到詩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談到詩歌的意象,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條件。但意境與意象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二者從嚴格意義上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意象”是經過詩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與處理過的感覺,它是感覺材料的主觀處理,是詩篇中最具體、最細小的形象單位。毛翰教授認為,意境與意象的區別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藝術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發出來的藝術氛圍。
他還把意境與意象的關系作這樣的表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鐵絲網、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聽起來似乎有點渲染和夸張,但在一定意義上卻很形象地說明了意境與意象的關系。詩歌意境的產生是離不開意象的,沒有了意象的支持,那么意境也就變得空洞而無味了。
因此,無論是中和之美,還是視覺聽覺美,或是意境之美,在這些詩詞歌賦中都有美學映像,這不僅反映了各個時期人們對美的追求,也反映出人們的思想越來越趨于自由。在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也存在著悠久的審美歷史,我們不固守傳統,要創造現代的新審美傳統,才能使中華民族審美文化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M].商務出版社,1979.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