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的學習,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方式觀察、分析社會,解決其他學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強化數學意識。”它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定為重要目標,所以教師必須設置合理的教學問題,營造相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數學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對教師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對教師把握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闡述了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心得。
—、激情入境,發現問題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弱,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經驗入手,創設有趣、直觀且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如在教學“高矮”時,筆者以《駱駝和羊》的故事為導入,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情境中,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學生不僅明確了高矮的概念,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充分發揮了文本的工具性。
二、自主實踐,分析問題
為了能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師應要給學生提供自主分析和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展開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圖形或物體,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實踐,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畫圖、實驗等方法分析問題,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數學知識。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由于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于是筆者讓學生準備不同的三角形,然后通過小組合作,運用拼擺、割補等方法,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
三、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要深刻地認知課堂教學形式的變革,找準自己在課堂中的定位。教師不再是課堂的領導者,而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學生的學習顧問,教師的作用已經由直接傳授知識逐步轉變為激勵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現實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思考、分析、交流。對于討論結果,教師要積極評價,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分析、交流的興趣。
在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每組學生的數量要適當。每組學生的人數不宜過多,這樣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其次,小組之間要統籌兼顧,既要消除小組間的差異,又要保證每個小組內學生的層次性和差異性。這樣才能讓小組之間進行公平競爭,才能讓學生在小組內取長補短;最后,在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走進學生,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了解任務的完成情況,并適當地指導和糾正學生的想法和結論,及時回答學生的疑問,評價學生的回答。
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其中。對于收集的結論或正確的結論,教師要予以肯定;對于錯誤的結論,教師要及時糾正;對于學生沒有發現的知識點,教師要給予學生一些暗示,讓學生逐漸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激勵拓展,創新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的基礎上,向學困生適當傾斜,設法消除學生緊張、畏難的心理。對于學困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要多采用正面評價,適當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學生敢想敢問,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這樣的課堂才能熱火朝天、充滿活力,不同的思想才能百花齊放。除了用“好”“非常棒”“分析得真好”“見解獨特”等語言來表揚學生之外,教師還可以用肢體語言,如鼓掌、點頭,或投給學生一個微笑、肯定的眼光,給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提供強大的動力。
科學合理的課后作業對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促進學生發散思維都有積極作用。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不同難度和層次的作業,或者根據知識點的多少、思維的難易程度、知識交叉聯系的程度等,把作業進行分層,引導各層次學生取得進步。如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在高難度作業中進一步開拓思維,能力中等的學生可以在普通難度的作業中牢固掌握所學知識,能力不強的學生可以在適當難度的作業中理解課堂知識,增強學習信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創設新鮮、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師生一起動手,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樹立信心,得到收獲和成長。
(作者單位:江西省安遠縣孔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