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摘要:“互聯網+”時代改變了傳統產業發展方式,作為社會文化信息中心的公共圖書館受到了嚴峻挑戰。本文以“互聯網+”環境下的公共圖書館為研究對象,在總結分析“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探索現狀、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后,重點探討了“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應對之策,提出了在保持現有優勢的前提下,樹立“互聯網+”思維觀、引進并培養“互聯網+”相關人才、與關聯行業深度融合和參與行業政策制定四大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 公共圖書館 轉型之路
一、“互聯網+”的產生
物聯網、云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創新2.0(即以人為本,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共同參與式創新方式)的發展,而在知識社會創新2.0的反作用下,互聯網發展演化出了它的新形態——“互聯網+”。
二、“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及特征
1.“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2012年,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首次提到“互聯網+”的概念;2015年3月,騰訊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作為人大代表,將“互聯網+”這一概念寫進了人民代表大會提案,隨后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各級各部門也相應制定并出臺了許多關于“互聯網+”的發展規劃,“互聯網+”成為當下各界研究的熱門對象。
2.“互聯網+”的特征
不同領域的不同群體對于“互聯網+”這一概念的理解不盡相同,但解讀的交集匯聚在“互聯網+”的六大特征上,即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
筆者認為,“互聯網+”是以人為本,融合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讓傳統產業產生結構、資源等配置的優化與集成,最終提升公共資源利用率的一種新業態,它為傳統產業帶來了新的轉變與創新契機。
三、“互聯網+”與圖書館融合現狀
圖書館行業也關注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創新與實踐的影響,積極地投身如何將“互聯網+”與圖書館有效融合的探索道路上。
從理論研究來看,研究人員立足實際,研究深入,對“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的發展問題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內容涵蓋思維認知、資源建設、閱讀推廣、人力資源配置等方面,為“互聯網+圖書館”的發展實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保障。
從實踐角度來看,部分圖書館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到了圖書館的工作中。如河南工業大學圖書館運用戴爾“任意云”客戶端,將圖書館的傳統工作變得“互聯網+”范兒十足;濟南市圖書館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開設了24小時自助圖書館、數字閱讀平臺、手機圖書館等,打破了時空限制,讓全民閱讀在更大范圍上得以延伸;上海圖書館通過與支付寶合作,讓圖書館服務進入支付寶的下屬城市服務中,當用戶在使用支付寶時,就可以獲取相關圖書信息服務,成為首家“掌上圖書館”;國家圖書館通過互聯網平臺,推出了國圖公開課、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掌上國圖等服務。
此外,圖書館之間關于“互聯網+”的火熱探討也在不斷進行。如2015年7月,浙江圖書館聯合全省市級圖書館發布《開放融合,連接一切——浙江省公共圖書館“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9月,黑龍江省圖書館學會聯合其他科研機構舉辦“互聯網+環境下的黑龍江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創新研討會”;2015年10月,江西省圖書館學會舉辦“互聯網+時代下圖書館資源建設學術研討會”;2015年12月,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年會開設“互聯網+環境下公共特色資源數字化建設與服務”“圖書采訪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模式”分會場。
這些學術研究與實踐探索讓圖書館界的從業人員看到了“互聯網+圖書館”發展的廣闊空間,也發現了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障礙,進而對“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的轉型發展進行了更深入地思考。
四、“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傳統的閱讀方式和獲取信息的途徑,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傳播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戰,數字化成為傳統圖書館轉型發展的必然途徑,但“互聯網+”與公眾圖書館融合的現狀,讓從業人員既看到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又看到了各種挑戰。
1.“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機遇
(1)“互聯網+”思維轉變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方式
“互聯網+”的用戶思維和平臺思維讓公共圖書館認識到滿足用戶需求的重要性,所以公共圖書館轉變了傳統的被動式服務,依托互聯網平臺,積極主動地與讀者進行互動溝通,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也產生了網絡的規模效應。
(2)“互聯網+”為公共圖書館提供技術支持
“互聯網+”的核心是創新2.0的發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社會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公共圖書館的信息管理與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豐富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手段,提高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水平。
(3)“互聯網+”擴大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范圍
“互聯網+”的零距離與全連接顛覆了傳統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陣地模式,讓公共圖書館讀者打破了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地獲得了公共圖書館提供的咨詢與服務。
2.“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挑戰
(1)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弱化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功能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改變了讀者的閱讀方式,多樣化的信息渠道和獲取方式削弱了公共圖書館文獻服務的基礎功能,鑒于終端的閱讀形式正逐步取代紙質閱讀,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引領功能正在逐步喪失。
(2)個性化的服務要求挑戰了圖書館的服務水平
當前,大眾追求更加個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服務,對于文化消費期待與文化體驗也具有更高的要求,而公共圖書館的傳統服務無法滿足這些要求。
(3)公共圖書館不具備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基本條件
首先,意識層面的缺失。公共圖書館領域未能深入認識“互聯網+”,因而從思想上抵觸或不重視這一契機;其次,公共圖書館的基礎設施不完備。如軟硬件條件、接口系統、服務標準等不完善,進一步制約了公共圖書館與“互聯網+”的融合;最后,國家、地方和行業內缺乏相關政策,無法為公共圖書館與“互聯網+”的融合保駕護航。
五、“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應對之策
1.樹立“互聯網+”的思維觀
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互聯網+”建設的發展,為“互聯網+”時代提供社會服務成為公共圖書館發展事業的機遇,也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這一社會潮流下,公共圖書館必須樹立“互聯網+”的思維觀。首先,公共圖書館要將業務重心從以資源建設為中心轉變為以讀者需求為中心,充分研究與挖掘讀者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讓圖書館的技術、人力等資源滿足讀者的需求;其次,公共圖書館要充分汲取“互聯網+”思維下的平等、共享思維,將豐富的館藏資源數字化,借助互聯網平臺,建立便捷的傳播渠道,實現館藏資源人人共享;最后,公共圖書館的創新發展需要有全局觀念,在與“互聯網+”的融合進程中,要循序漸進、互利共贏,同時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要對社會群體文化起到正面的引領作用。
2.引進與培養“互聯網+”相關人才
“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轉型就是人才的轉型,在推進“互聯網+”融合的進程中,公共圖書館要引進具有“互聯網+”思維與技術的人才。在人才選擇上,公共圖書館館員在具備分析運用圖書館現有資源能力的基礎上,還應在對象研究、數據分析、行業合作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敏銳性和創新性;在業務培訓上,公共圖書館既要對人才進行基礎業務的培訓,又要對人才進行互聯網應用與創新能力的培訓;在管理機制上,公共圖書館應建立起符合“互聯網 + 圖書館”要求的人才選用、培養和激勵機制,建立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團隊。
3.與關聯行業深度融合
在“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工作應圍繞資源的可擴展性與信息的免費提供性開展,所以公共圖書館應積極與關聯行業開展深度合作。首先,與數字技術融合。公共圖書館應充分保留并發揮館舍場地、紙本閱讀、文化氛圍的優勢,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將資源與服務進行線上線下的同時推廣,形成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協同服務;其次,公共圖書館應積極與服務型商家融合,如支付寶、微信、微博等,將公共圖書館的信息與服務進行窗口前置,讓更多的市民能夠更便捷地接觸和享受到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最后,開展館際之間的合作。公共圖書館應積極進行總分館與館際之間的共建共享,推行聯合服務,開發全省公共圖書館數據平臺等,同時創新服務形式,打造自身特色,如以慕課形式進行“互聯網+”教育的數字資源開發。
4.參與行業政策制定
“互聯網+”時代雖已到來,但它與各行業融合發展的標準、政策并不完善,眾多行業仍處于探索階段,圖書館行業也是如此。因此,在推進“互聯網+圖書館”的進程中,公共圖書館應積極融入相關政策、標準的制定中,從專業的角度提供諸如知識產權、信用支撐體系、信息非商業借閱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科學數據的收錄存儲權等意見,為“互聯網+圖書館”服務提供一個適宜的政策環境。
六、結語
“互聯網+”以其不可抵擋的勢頭滲入各行各業,顛覆了傳統產業的固有模式。公共圖書館為維護自身社會文化信息中心的地位,必須積極進行發展轉型,借助“互聯網+”的跨界融合、重塑結構、連接一切的優勢,轉變工作重心,擴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手段,積極與其他相關行業深度融合,從而提供更優質與更便捷的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