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小葉
筆者有幸聽到了李麗萍教師關于學生寫作指導課的匯報展示課,李麗萍教師的陳述井井有條、抑揚頓挫,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已盡專家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謀篇之道。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文命題專家們的教學模式是有規律可循的。筆者細細思忖:“教材幾番更改,手段幾度升級,課程標準幾輪調整,唯獨作文指導之法因循守舊,何也?不二法門?非也。”
2016年5月,筆者在浙江省杭州市參加了“千課萬人”作文教學活動,專家、名師、大腕云集的課堂活力四射、精彩紛呈,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界人士,他們探索并呈現了多元化的作文教學新模式,對一線教師有所啟迪。年逾古稀的語文界泰斗賈志敏老先生也前來獻課,與眾多教師分享了自己的寫作教學經驗。賈志敏老先生的課堂精彩絕倫,他對教學追求的不遺余力也令人敬佩。之后,孫雙金、薛法根、王崧舟等教育界翹楚也悉數登場,他們均從各自的研究中推陳出新,探索出來的教學方法也發人深省,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其他教師——作文的指導方法是無限的,不用拘泥于一種。
在參加完“千課萬人”作文教學活動后,筆者深有感觸。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自己的作文教學還是存在諸多問題,如作文教學過于平淡,這令筆者生出了隱痛和憂傷。此外,不愿意教學寫作的語文教師比比皆是,不會寫作的語文教師也屢見不鮮。教師是學生寫作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的不重視或者有心無力導致學生寫作水平普遍不高,甚至衍生出“語文拉不開距離,數理化才是撒手锏”的教學論斷。如此的“現實環境”,堂而皇之地重理輕文,作文教學的前景實在令人擔憂。那么,有沒有一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作文指導絕招呢?
錢學森先生曾經感慨地說:“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當下為什么誕生不出名副其實的大師呢?各種各樣的特級教師憑借深厚的文學素養、高超的教學手段,怎么就培養不出一個曹雪芹呢?
翻開中外文學史,研究者大體上都把文學主流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流派(從根本上說,抽象派、印象派、后印象派、意識流等也納入這兩大主流派系)。簡而言之,現實主義強調生活體驗,以寫真實生活為主調,“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品的是陶然生活;浪漫主義以超凡的想象為翅膀,以虛擬真實為主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曬的是神來想象。這兩大流派只是手法有異而已,本質并無差異,因為它們均以現實生活為本源,只是藝術處理方法不同而已。四大名著、唐宋詩詞經久不衰,這都得力于文人騷客對生活高度而精準的提煉。可以說,高度專注、持久觀察、精細體察,才是他們名垂青史的決定性因素。
王崧舟教師說:“不是學生沒有生活,而是他們沒有充分感知自己的生活。”換而言之,倘若學生能感知生活,他們就可以達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儼然,在信息化時代,學生眼中的生活是一板一眼、毫無激情的,他們不想也不愿意去感知生活。即便是做游戲,他們也不是和同伴一起玩耍,而是在電腦上玩虛擬游戲,他們對生活缺乏真實的感悟,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只是依靠想象得來的。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學生怎么能寫出感悟深刻、打動人心的作文呢?
作文教學之路在何方?筆者以為,語文源于生活,也應回歸生活。因此,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挖掘語文中的生活味,做好學生的引領者,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積淀生活,而不是教授學生寫作的章法和技法,讓學生淪為考試的機器。筆者相信,只有生活真實,才能情感真實;只有情感真實,學生的作文才會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成為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
參考文獻:
[1]王棟.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2015,(10).
[2]常曉麗.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學周刊,2014,(14).
[3]陳濤.探析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J].求知導刊,2013,(4).
[4]由蘭俊.讓寫作課活起來——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2013,(10).
(作者單位:江西省豐城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