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文++劉艷坤
摘 要:當前大學生思政工作面臨著復雜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高校出現的相關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也為大學生思政工作帶來嚴峻挑戰。要從加強隊伍協同、工作內容統合、方式方法融合出發;以實踐平臺為支撐,注重深度融入,加強學生行為實踐養成,著力培養信念堅定、人格健全、德學雙馨的青年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機制;實踐平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重要論述為新時期思政工作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為高校深化創新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
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
當前大學生思政工作面臨著復雜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特別是西方文化沖擊和各種思潮風起云涌、競爭激烈,各類社會熱點容易在大學生中激起波瀾。同時,高校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容易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在這種新形勢和新挑戰下,高校大學生思政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
1.對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充分。有些高校對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意義和面臨的嚴峻形勢缺乏深刻認識,“立德樹人”停留在表面;有的認為教學科研是大學的中心,思政工作“拿不上臺面、理不清頭緒、看不到效果”,責任意識不強,存在對思政工作“不想抓、不敢抓、不會抓”等問題。中央對思政課的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但高校落實不均衡,教學效果不佳。相比第一課堂,對大學生德育第二課堂重視程度不夠,缺少針對性設計和指導。
2.大學生思政工作體制機制不健全、運行效果不佳。有些高校雖然總體上建立了思政工作體制,但實際運行中仍然存在著職責不清、分工不明的問題。一是學校各部門和院系的協調配合不夠,學工、教學、后勤等多系統協同育人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專業課教師整體育人責任不強。二是由于高校工作導向,大家對教學科研等工作關注度高,思政工作顯示度不強,效果不易顯現,投入的精力少,而學工隊伍成為基層院系工作的“勤雜工”。三是思政第一課堂與德育第二課堂存在“兩張皮”現象,思政第一課堂偏重理論研究和灌輸,教育針對性不強;德育第二課堂泛事務性工作偏多,缺少科學系統的理論作為指導。
3.大學生思政的針對性不強、實效性不佳。一是缺少有效的載體。大學生思政工作缺乏新思路、新觀點,方式方法單一,內容不鮮活。二是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注意研究受眾的特點,運用網絡和新媒體能力不足,簡單說教多、深度引導少,存在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問題,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顯。三是輔導員隊伍專業能力不強,存在“泛事務化”和“本領恐慌”的窘境。
以課堂為關鍵,強化精準引領,實現學生教育全員覆蓋
北京科技大學結合“95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習慣,從加強隊伍協同、工作內容統合、方式方法融合出發,形成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闡釋與實踐感知、課堂教學與網絡引導相互支撐的線上、線下,互動、互促的學生日常思想引領體系,著力培養信念堅定、人格健全、德學雙馨的青年人才。
1.強化教輔結合,夯實第一課堂主陣地作用。一是強化思政理論課的主渠道地位。加強以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建設研究,形成完善的思想理論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并根據社會轉型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心理結構、價值觀念等造成的影響,在教材、課程設置上充分考慮大學生的情感需要、接受能力和個體差異,適應大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二是切實將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納入必修環節。系統構建了2學分、32學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任教師主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級指導與院級組織相結合、“慕課(MOOCs)”為主的線上教學與線下教育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每年除課堂教學外,定期舉行高水平專題報告會50余場,實現學生全覆蓋、不斷線。三是建立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協同的“教輔結合”機制。成立思修課和“形勢與政策”課程協同小組,協同制定每年教學計劃,分工承擔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任務,并定期組織課程教學研討,有效解決了思政課堂和德育工作兩張皮的現象,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課程協同小組成立以來,已出版《形勢與政策》教材7本,獲批教育部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入選首批北京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示范點。
2.創新教育模式,提高第二課堂育人效果。學校從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著力打造“近、小、實、親”的思想引領品牌,努力將思想引領工作更接地氣,讓有意義的事變得更有意思。一是科學設計并扎實推進主題班會制度。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階段性特點,以班級為教學單位,以小班教學、互動參與為主要教學形式,運用社會學“小組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系統設計以“思想成長為主體,價值引領和學業引航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型主題班會體系,尤其針對新生創新設計開展了“新生成長對話課”課程;主題班會由輔導員主導開展,并邀請專家教授、優秀校友、優秀學長參加,貫穿學生本科的四年,每學期至少召開主題班會兩次,活動的整體參與率達到95%以上。二是精細化開展日常教育活動。結合 “七一”“國慶”等重大紀念活動和中秋、端午等重要傳統節慶,設計主題鮮明、載體豐富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努力將日常教育落小、落細、落實,做到“每學期有主題,每月度有重點,逢節慶有活動”,如開展“小行為大文明”標準討論及倡導活動、“記錄北科最美瞬間”“我說我的家風家訓”“畢業生母校寄語:我的滿井印記”等學生廣泛參與的主題微行動、微訪談,以生動的內容和鮮活的形式引導學生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3.搭建網絡平臺,強化網絡媒體育人功能。學校將構建網絡思想引領平臺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的重要抓手和關鍵環節,著力打造特色突出、內容豐富的網絡成長空間,形成了網絡新媒體平臺“縱橫矩陣”。一是整合學生工作系統網站,創建學生工作信息化系統,實現對學生的全覆蓋和各類信息的動態管理、統一發布。二是創建集“貝殼學子”“北科大青年”“貝殼畢業生”等微信公眾平臺于一體的 “微媒體”引領體系,通過直接的話題策劃和焦點討論的方式,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思想引領。三是成立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室,緊緊把握社會熱點和學生討論敏感話題,定期刊發具有原創性、針對性的思想引領作品,收到良好效果。例如:2016年7月,《人民日報》以“紅色基因在互聯網生長”為題報道學校輔導員劉冰依托“大冰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進行網絡思想引領的做法和經驗。
以實踐平臺為支撐,注重深度融入,加強學生行為實踐養成
學校歷來高度重視實踐教育,始終站在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著力建設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將“為中國夢奮斗”的時代主題和育人內涵貫穿于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與社團活動的全過程,使之進學生思想、入文化主流、變實踐自覺。
1.以社會實踐認知國情社情,筑牢堅定信念。學校于2005年率先將“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必修課,使社會實踐由一項動手動腦的課外活動轉化為學生入腦、入心的育人平臺。課程實施11年來,共有5.2萬人次參與實踐,該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獲國家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被《求是》雜志譽為“社會實踐的北科大模式”。通過社會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在社會觀察與國情認知中深化價值認同,自發為基層百姓做實事、解難事,涌現出“中國精神”尋訪團尋訪以長征精神為代表的24種中國精神,總行程累計約63,000多公里并繪制出完整的“中國精神地圖”;河南“愛之村”實踐團為淮河水污染村莊募捐建造10座生物凈水站等動人事跡。
2.以志愿服務培養奉獻精神,提升社會責任。學校于2005年將“大學生志愿服務”納入必修環節,要求學生于大學前三年完成志愿服務與公益勞動活動36工時,并圍繞志愿服務育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編寫出版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教材,開通了志愿服務網和信息管理系統,建立起集教材、網站、骨干培訓于一體的培訓體系;設立志愿服務“種子基金”和“發展基金”,培育志愿服務精品項目和長期穩定的志愿服務基地,成為大學生志愿者公益奉獻的樂善之地;每年開展“志愿四季”文化宣傳,評選表彰百優志愿者、十佳志愿者等先進典型,傳承發揚學校的奧運志愿精神。
3.以社團活動繁榮大學文化,營造健康風尚。學校重視社團建設與發展,努力構建“文化修養、體育精神、志愿公益、科技實踐”的四維活動體系,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大學精神、思辨精神和愛校精神。學校每年設立社團發展基金,面向全校社團開展精品育人活動的招標立項,特別是結合學校實際重點支持思政類、科技學術類社團的活動,打造并形成了求是學會、青年讀書會等精品社團和“中國精神宣講大賽”“優秀傳統文化月”等品牌活動,發揮了學生社團在思想引領中的重要作用。
以隊伍建設為保障,突出崗位履職,提升輔導員的專業能力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政的骨干力量。學校著力加強輔導員專業化建設,以標準化、網格化、精品化為導向,探索形成了以隊伍建設為基礎、以創新工作模式為動力、以工作室建設為引領的金字塔式輔導員工作模式,確保輔導員工作“兩個回歸”:一是克服“學院勤雜工”傾向,向輔導員本職工作回歸;二是克服“泛事務化”傾向,向思想引領工作回歸。
1.強化“四位一體”,夯實標準化隊伍建設機制。隊伍素質是決定輔導員工作質量的內在因素。在選配方面,按照1∶200的師生比配置輔導員。2015年起,學校非專任教師進京戶口指標只面向輔導員崗位,進一步增強了崗位的吸引力。在培訓方面,建立基礎培訓、專項培訓、常規培訓和高級研修融通銜接的四級培訓體系,每年組織培訓項目30余個,人均每年3次,并與英國、美國等國外高水平大學建立了輔導員定期互訪和交流制度。在考評方面,細化輔導員工作職責,建立以學生滿意度、同行評價、輔導員履職評議為重點的三維考核辦法,每年對“十佳輔導員”以及獲得校級以上榮譽的單位和個人分別給予1萬元~5萬元的獎勵。在發展方面,建立 “雙線晉升,三向發展”的成長機制,實施輔導員職務與職稱雙向晉升制度,工作一定年限后可按照轉崗、職業化、學位深造三個方向發展,暢通輔導員的發展渠道。
2.搭建業務平臺,形成網格化輔導員工作模式。注重橫向延展,搭建年級組交流平臺,每個年級組每學期至少組織3次小組研討、調查研究或素質拓展活動。注重深度拓展,組建心理素質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5個興趣小組,資助輔導員考專業資質,定期組織集體學習、課題研究等活動。2015年,學校心理興趣小組編寫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公開出版。注重重點培育,將輔導員工作研究專項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引導輔導員結合工作實際開展深入研究。每年立項10余個,支持經費30余萬元,有兩個項目入選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
3.設立旗艦項目,培育輔導員育人品牌。品牌性項目是引領輔導員工作提升的載體和標桿。學校針對在工作中涌現的輔導員先進典型及其創新成果,專項支持設立“輔導員創新工作室”,發揮人才的聚合效應和工作室的引領作用。目前,已成立網絡思政、就業指導等4個工作室,其中網絡思政工作室成功入選北京市首批輔導員工作室建設。近三年,輔導員獲市級以上榮譽40余人次,兩名輔導員分別獲得2015年度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和2015年全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一等獎。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