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的大熊:小米線下的故事其實遠不會那么樂觀,這和蘇寧當時搞網上網下同價是一個邏輯的。那時候并不是蘇寧易購賣得好,而是線下的客戶去了線上采購。小米門店也不是賣得好,而是線上買的用戶去了線下。沒有用戶新增的情況下,運營成本反而翻倍了。想要在線下走出量來,自己努力還不夠,還要對手昏過去才行。
@觸電報微博:【宗慶后:很多電商買流量把實體經濟價格體系搞亂了】“花一塊錢把產品買來,貼八毛錢賣出去,把市場全部占領以后再抬價,這就對實體經濟就有沖擊了。”
@跟著蔣暉學電商:馬可波羅瓷磚的老板說實體經濟不好,有馬云的“功勞”。這個論調有點像當年沃爾瑪超市崛起的時候,傳統商場生意下滑。傳統商場的老板認為:我們之所以下滑就是因為有超市。其實社會一直在發展,高效率新事物推倒舊事物,是社會規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張賓講京東運營:許多做運營的,光會做事,天天分析數據,希望知道首頁同行的銷量數據,絞盡腦汁,到頭來也是預估個大概。如果你真那么想知道,我告訴你一個100%準確知道的方法:咚咚瞎侃一番,然后找個理由要求客服加你的微信,下班以后再侃侃,最后一步,發個感謝紅包,準確的數據就有了。客服肯定知道銷量,客服即使不知道,發了紅包也會幫你問的。成為朋友以后,不發紅包也會告訴你的,做人是不是有時比做事更管用一些。
@豐年V:一個長期穩定運營高利潤的淘寶店鋪:產品的構成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約占10%~20%,稱之為特價流量款,也就是爆款,但是爆款不一定利潤大;第二類是主推的利潤款,約占60%~70%,一般還有一些大規模的店鋪(例如服裝等時尚類店鋪)會放置10%左右的形象款或者叫戰略款,類似于車企每年推出的概念車。
@吃軟還是吃硬:互聯網電視最重要的是要看電視本身的內容,好的內容加上版權支撐,而不會看著看著隨時被下架。喜歡的內容突然播不了了,用戶反彈比電視壞了要激烈得多。如果沒強大的內容后盾做支撐,就算硬件配置再頂級,也是白搭。內容就是決定互聯網電視屬性最重要的因素,硬件配置其實大家都差不多。
@黃剛-物流與供應鏈:【為什么社區生鮮店靠賣貨做不起來?】1.線下生鮮店,能吸引的客流都是大爺大媽,高品質的品類根本賣不出。2.只是線下店,沒有黏度,釣魚模式,根本起不來規模效應。3.運營成本:人力和租金會吃掉的僅有的利潤空間。4.差異化:直接跟菜場競爭,你根本搞不過。5.供應鏈損耗,不科學的需求預測導致。未來社區新零售一定是:線上社群+線下物流提貨+用戶精準營銷+社交體驗+快速的供應鏈服務為一體。
@新張利:#天天原產地# 有人問:流量是啥?答:流量就是人!流量不是閱讀量!你的閱讀量是5.1億,其實沒太大意思,但是有1500個UID(活人)購買了產品,通過微博櫥窗跳轉到淘寶,二次跳轉,客單大于100元的成交額大于130萬元,全網成交大于500萬元!這個成績我很滿意!
@胡大明白:#草根學院# 為啥這幾年做原產地產品但不看好原產地賣家抱團,這是個用腳丫子都能想明白的問題:原產地做得好的首要因素是看做的人是誰而不是方法。做原產地產品就像當藝術家,人對了生意就對了,方法對絕大多數人毫無用處。一個產品稀缺性就擋住絕大多數人,一個品控問題又擋住一大批人,剩下的又被不會玩網絡上來就刷廣告想賣貨的人一掃而光。
@蚊子會電商俱樂部:【淘寶運營,每日必做的行業競品分析】1.查看手淘各流量入口競品的轉化和銷量,對適合我們自己的產品進行優化后提報;2.無線端按銷量排名查看第一屏的產品轉化和銷量分析;3.按生意參謀里的入店搜索關鍵詞,對手淘商品進行比較,找到競品商品的優點,記錄下來,改進我們自己的產品內頁和賣點;4.按不同的價格帶進行搜索找到新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跟進轉化數據。
@魯振旺:現在電商真沒有新聞了,讓編輯們去找點熱點素材,真的找不到,僅僅找來的就是劉強東關心配送員工,任正非說35歲的員工在床上數錢玩,還有ofo如何融了大錢。電商世界穩定了,科技也穩定了,格局沒什么變化了,我們這些自媒體人都要干點實業了,不然可能面臨失業了……
@龔文祥:微商賺錢既不是靠你身邊的親戚朋友,即強關系的人,他們不會成為你的代理;也不是靠弱關系的人,即你的視頻直播微博及公眾號及今日頭條的關注粉絲,他們也不會直接成為你的代理。只有將這些粉絲導入你的私人號,即中關系的粉絲,才會買你的貨。理解了這個,就理解了新媒體與微商關系的本質:媒體社交弱粉絲圍觀,私人號社交中關系粉絲成交,熟人社交粉絲推薦。也理解了微商社交的本質:弱關系圍觀,強關系推薦,中關系成交。
@互聯網信徒王冠雄:【告訴大家一個血淚經驗】企業轉型、創業往往招人心切,要特別警惕互聯網公司的邊緣人。Ta們利用信息不對稱(互聯網也分很多崗位,隔崗也隔山)開高價+要股份。做成了他啥都有,沒做成(高概率)他啥也沒虧。這種聰明人堅決不能要!要么花錢找到一個頂五個的真牛人,要么從頭培養踏實努力的年輕人!
@電商報:【3塊錢的麻婆豆腐,外婆家能靠它賺什么錢?】餐飲界的“網紅”外婆家有一道比較傳奇的菜品——麻婆豆腐。它傳奇在于自第一家店開業至今十幾年,全國幾十家店它的價格始終是3元錢不變。就像沃爾瑪超市里賣的可口可樂這類商品一樣,麻婆豆腐其實是外婆家的“比價商品”,它就是用來讓顧客比較價格的。
@隔壁大叔有胡子:做實業的看到更多是渠道、產業鏈里的具體問題,電商、微電商創業者關注的主要是數據和趨勢(風口)。年輕創業者會嫌棄實業家們太保守、固執、不會審時度勢,實業家們則覺得年輕創業者們太浮躁甚至狂妄。所謂“代溝”大抵是指這個吧。兩者有機結合會是品牌的新崛起或者新×商模式,還早,機會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