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同一母文孳乳分化出來的一族字,讀音總是相同或者相近,并且和母文的意義有相通之處,形體間也有密切的關系。本文根據“母文表義”說,以“危”族字為例,把“危”族字分為“不正”義,“毀壞”義, “好”義等幾組字,認為它們在字形上有共同的發生源,進而論證其與母文“危”的引申關系。
關鍵詞:母文;“危”族字;引申關系
周祖謨先生認為:“‘族是族類的意思,漢字在歷史發展的增衍繁多主要是形聲字,同從一個聲符的字可以有很多。其中有的只起表音作用,有的不僅表音,還兼表義。表音兼表義的,可以歸在一起,稱之為‘字族。”關于字族,古人已經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宋代王圣美首創“右文說”,是字族學說的雛形。后世學者孜孜不倦的研究,使“右文說”的理論研究邁向新的臺階。傳統上人們囿于形聲字,難以打破形聲字的思維局限,認為左旁表義,右旁表聲,而對于這種右旁有義的字,則認為是“右文聲符表義”。蔡永貴先生力求打破這種思維慣性,另辟蹊徑,為字族理論研究開辟新的天地。他提出:“右文不應是指形聲字的聲符,而是一個形音義兼備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在“母文”上加注表示具體事類的偏旁為外部標志,而孳乳、分化出來的字,也即將“母文”之義具體化的字。”這就是“母文表義”說。本文以此為根據,將“危”作為母文,加注類屬符號所構成的17個字,探討母文與孳乳字之間的血緣關系。
一、母文“危”字分析
危,籀文由(人)和(山,山巔、崖際)構成,造字本義:人在山巔或高崖。篆文 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人),(廠,山崖),(人),表示人在崖頂或崖澗。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人”寫成。人在崖下為“厄”,人在崖上為“危”。《說文·危部》:“在高而懼也。”注云:“從厃。人在厓上。自卪止之。人在厓上四字依韻會補。”《喪大記》注:“危,棟上也。”“棟”是指屋子正中最高處的東西方向的橫木,支撐椽子的上端,在此突出其高,并起支撐作用。《文選·左思<吳都賦>》:“危冠,高冠也。”《韓非子·守道》:“則危于伯夷,不妄取。”王先慎集解:“危有高義。”《鬼谷子·決篇》:“危而美名者。”陶弘景注:“危,由高也。”《孟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于孔子。”李白《蜀道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此,都是“危”的本義“高,高俊”。
二、以母文本義“高”為義核的“危”族字
觤:《說文·角部》:“觤,羊角不齊也。從角,危聲。”《爾雅·釋畜》:“角不齊,觤。”郭璞注:“觤,羊角一長一短。”《玉篇》:“觤,角不齊也。”按:指羊角一長一短,從另一角度講,羊角是一高一低。加“角”作為類屬偏旁,表示與動物的角相關,以示區別。
桅:《玉篇·木部》:“桅,舩上檣桿。”《廣韻·灰韻》:“桅,小船上檣桿也。”《釋名·釋船》:“船,前立柱曰桅,桅,巍也,巍巍高貌也。”《淮南子·說林訓》:“譬猶客之乘舟,中流遺其劍,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按:“桅”是由木頭制造而成的,在船上起支撐作用的長桿,豎立起來用于懸掛船帆和旗幟,因此,掛帆的桿子也會很高。
峗:《后漢書·馬融傳》:“山禺峗錯崔。”李賢注:“峗,高俊貌。”《文選》:“峗巍?”李善注:“峗,巍,皆高俊之貌。”《玉篇》:“峗,高皃。”加類屬偏旁“山”表示山具有的高偉雄壯之貌。
三、具有“毀壞”義的“危”族字
由于所處的位置相對比較高,失去了平地固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容易使人處于危險中,“危”由本義“高”引申為“危險”之義,危險不會無故發生,往往與周圍的事物有密切的關系,人為的破壞會使事物處于危險之中,除此之外,也會遭到自然界的毀壞,比如由于時代久遠,風化作用也會導致城墻等發生倒塌。因此“危”進而引申為“損害,毀壞”義。
祪:《說文·示部》:“祪,祔祪祖也。”注云:“祔謂新廟,祪謂毀廟,皆祖也。”《說文通訓定聲》:“將毀而祭曰祪,新廟曰祔。”郭璞曰:“祪,毀也,祔新廟毀舊朝也。”“祪”有“毀壞”義。加“示”作為類屬偏旁,表示與祖先宗廟祭祀密切相關,意為“毀壞遠祖的宗廟”。
垝:《詩經·衛風·氓》:“乘彼垝垣。”毛傳:“垝,毀也。”《說文·土部》:“垝,毀垣也。”《廣韻·紙韻》:“垝,垝垣,毀垣也。桂馥《說文義證》:“毛居正曰:‘凡垣墉圮壞皆曰垝,猶毀也,圮也。”按:古代的圍墻多是用土坯壘筑而成,“垝”指遭到毀壞,墻隨之倒塌。
陒:《玉篇·阜部》:“陒,毀也。”《漢書·杜周傅贊》:“業因勢而抵陒,稱朱博,毀師丹,愛憎之議可不畏矣哉!”顏師古注:“陒,毀也。”抵陒:乘人之危而抨擊之。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四:“元以視學涖止斯土,展省祠墓,坍陒實甚。”“坍陒”,猶“坍毀”。“危”加類屬偏旁“阝”表示山遭到毀壞,倒塌。
四、具有“不正”義的危族字
“危”表示人處在高崖,四處高低不平,很難站穩腳跟,身體也無法擺正,“危”引申為“不正”。
詭:《后漢書·仲長統傳》:“何其詭邪。”李賢注:“詭,猶違也。”《漢書·昌邑王髆傳》:“愿詭禍為福,皆放逐之。”顏師古注:“詭,猶反。”《漢書·董仲舒傳》:“有所詭于天之理與。”顏師古注:“詭,違也。”《管子·重令》:“動靜詭于時變。”按:“詭”與言行息息相關,將與正道或者與實際相悖的事物作為真實或實際的事物提出,最終導致相反的結果,相反即為不正,常指與正道相違背的言論。
恑:《廣雅·釋言》:“恑,反也。”《經義述聞》:“《莊子·齊物論》:‘恢恑憰怪王引之按:恑,與詭同。”《廣雅·釋言》:“譎,恑也。”王念孫疏證:“恑,與詭通。”《說文·心部》:“恑,或通作詭。” “恑”同屬“危”族字,并且與“詭”同屬見母支韻,讀音相同,意義相關。
佹:《楚辭·佹詩》:“請陳佹詩。”朱熹集注:“佹,與詭同。”《別雅·卷三》:“佹辭,詭辭也。”《春秋左傳異文釋》卷三:“僖九年輕:晉侯佹諸卒。公穀作詭諸,十二諸侯年表、晉世家、竹書紀年同。”隸釋鄭固碑:造膝佹辭。洪適云:“碑以佹為詭。”
?:《說文·危部》:“??也。從危、支聲。”注云:“?為不正,故箸之訓曰飯?,言?袤之以入飯于口也。《廣韻》:‘?者,不正也。?者,?隅不安皃。俗用崎嶇字。?為不正。”《玉篇·危部》:“?,傾低不正。”《說文句讀·危部》:“?,??,傾側不安,不能久立也。”劉商《袁德師求畫松》詩:“柏偃松?勢自分,森悄古意出浮云。”陸龜蒙《秋日遣懷十六韻寄道侶》:“冠?玄發少,書健紫毫尖。”按:“?”,崎嶇,不正,難以久立。
跪:《釋名·釋姿容》:“跪,危也,兩膝隱地,體危皃也。”《禮記·曲禮上》:“授立不危”陸德明釋文:“本又作危。”《陔餘叢考》卷三十一:“葢以膝隱地,伸腰及股,危而不安者,跪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田蚡)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侄。”《后漢書·張步傳》:“步嘿然,良久,離席跪謝。”“跪”要雙膝著地,身體擺正,伸直腰股,在中國傳統習慣中,作為臣服、崇拜或者高度恭敬的表達方式。按:在此,“跪”為“不正”的反訓,“端正的樣子。”
五、具有“好”義的“危”族字
由“不正”的反訓是“端正”,因此可以用來形容女子步履輕柔,折纖腰以微步,恰似柳搖花笑潤新顏, 呈現出清麗貌美的形象。
姽:《說文·女部》:“姽,閑體,行姽姽也。從女,危聲。”《廣雅·釋詁一》:“姽,好也。”《文選》:“既姽婳于幽靜兮。”劉良注:“姽,閑。”宋玉《神女賦》:“既姽婳于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按:“危”引申為“端正”,女子走路端正,行為得體,禮儀舉止有度,頗顯端莊秀美,嫻靜美好,這樣看來,女子體態輕盈,面容姣好。
頠:《說·文頁部》:“頠,閑習。”《廣韻·紙韻》:“頠,閑習容止。”《爾雅·釋詁上》:“頠,靜也。”《廣雅·釋詁一》:“頠,好也。”王念孫疏證:“頠,義與姽同。”
此外,還有一些字是只作為聲符的,如:
蛫:《說文·蟲部》:“蛫,蟹也。從蟲,危聲。”桂馥《說文義證》:“《本草圖經》:‘蟹之類甚多,六足者名蛫,有大事,不可食。《集韻·紙韻》:“蛫,蟹屬。”《山海經·中山經》:“有獸焉,其狀如龜,而白身赤首,名曰蛫。”在此,“蛫”只是一個名物詞,是一種動物的名稱,與“危”族字沒有任何血緣關系。
洈:《說文·水部》:“洈,水。出南郡高城洈山,東入縣。從水,危聲。”《山海經·中山經》:“(宜諸之山)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郭璞注:“洈水,出南郡東洈山,至華容縣入江也。”《廣韻·支韻》:“洈,水名,在南郡。”
?:《玉篇·邑部》:“?,《山海經》云,綸山東陸?山。”《廣韻·旨韻》:“?,山名。”《集韻·紙韻》:“?,陸?,山名。”
?:《說文·金部》:“?,謂臿頭金也。”注云:“臿金也。從金危聲。一曰?、瑩鐵也。瑩當作鎣。猶明也。”《玉篇·阜部》:“?,臿屬。”桂馥《說文義證》:“?,字或作鍏。”
綜上所述,以“危”為母文,除“蛫”、“洈”、“?”、“?”等4字只將“危”作為聲符之外,其他字加上一系列外化符號形成了具有“高”、“毀壞”、“不正”、“好”等意義密切相關的同族字。
參考文獻:
[1]周祖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
[2]宗福邦,陳世饒,蕭海波.故訓匯纂[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
[3]蔡永貴,李巖.右文說新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88.10(1).
[4]蔡永貴.漢字字族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5).
作者簡介:陳亞茹(1991-),女,漢族,山西晉城人,碩士研究生,寧夏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