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華
摘要: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在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極具適用性。然而,在改制工作具體實施中,轉制單位面臨諸多現實問題,尤以財務管理改革最為重要。它作為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其改革和完善需要在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確保財務管理工作滿足事業單位轉企發展的要求。本文主要論述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必要性,明確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中的財務問題,并提出具體改革思路。
關鍵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財務管理;思路
將事業單位改制成企業,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財務管理在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中尤為重要,其包含資產劃轉和重組、財務核算及改制之后經營管理等。改制單位領導和財務部門要依據實際狀況,對財務管理改革思路具備清晰的認識,提高財務管理工作質量和水平,從而有效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為單位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 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必要性
(一)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當前社會環境下,對部分事業單位,尤其是具有經營職能的事業單位進行轉企改制,能夠使其在市場競爭中更具優勢,激發其活力。因此,要依據當前社會、政治、經濟形勢,對事業單位進行改制,推進國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事業進步。
(二)事業單位實施分類改革之后,對經營服務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具有積極意義,也有助于建設現代組織體系。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社會公共服務的基本要求。事業單位要通過轉企改制,參與到市場化進程中,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推動力[1]。
二、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財務管理問題
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改革工作逐漸深入,其傳統財務管理體制中的各類問題也逐漸凸顯。如果不及時進行解決處理,就會對單位的經營效益以及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就必須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有力措施進行解決,保障事業單位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管理方式及財務制度無法滿足企業財務管理需要。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和成本核算與企業會計核算體系、要求以及執行的會計制度不同。例如,事業單位應收賬款不計提壞賬準備,以至于資產負債表中凈資產無法對實際資產狀況進行明確反映。固定資產購買核算時,分別增加固定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余額,直接記入支出,在固定資產核算中對是否計提折舊有決定權。固定資產購買時,將購置金額全部作為支出,使事業成本虛增,不符合會計核算的配比原則。同時因運行成本中不含折舊費用,致使成本核算不完整,出現盈余虛增情況;成本核算中,事業單位以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核算基礎,很難對具體經濟業務進行完全反映,出現會計年度內收支項目不匹配的現象。
(二) 財務報表的信息不完整。事業單位財務報表反映的財務信息有限,它是對事業單位特定時期內資金流動以及盈虧的一種記錄,可以說是對資金使用的一種監督方式。但是,現階段很多事業單位的財務報表所呈現的信息十分有限,對于資金的使用及其產生的效益很難準確反映,而且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采用預算績效考核方法,以預算管理為主,不注重經濟效益,使成本核算過于粗糙,缺少細致性、全面性的考慮,導致報表信息和資金使用效益的內在要求不相一致。此外,事業單位在財務報表的制定上,忽視了對現金流量的合理編制,從而增加了現金管理的難度 [2]。
(三) 缺乏全面有效的預算管理控制。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資金使用缺乏規劃,僅進行事后核算。很多單位對經費開支進行實報實銷,并未依據預算管理來對預算進行有效執行。財務人員沒有在資金使用之前,對其進行科學規劃和預測,也不注重控制資金使用過程,資金收支考核工作又過于單一,使財務監督并未發揮實質性效用,嚴重影響了資金使用效率。
(四) 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工作薄弱。事業單位領導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缺乏內控意識,使內部控制停留在規章制度層面,甚至將內部控制劃歸財務部門。我國事業單位內控規范實施時間不長,對于內控所涉及到的要點也不明確,很難從整體上做到全面性和規范性,使得內部審計工作在具體實施上缺少針對性。除此之外,當期很多事業單位沒有構建內審制度,缺少了制度的支持,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就會有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這樣就會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增加。
(五)核算及管理方式無法適應企業管理目標。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后,原事業單位財務人員核算和管理方式與企業管理目標缺乏銜接性。在稅收管理方面,對財務人員提出了很高的管理要求。因專業水平限制或管理能力不足,難以適應企業財務工作及發展要求。
三、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財務管理改革思路
(一)完善會計核算體系,加強成本觀念。事業單位轉企之前,無論是成本、資產核算方式,還是財務報表的信息反映狀況,都與企業管理要求存在偏差。轉企之后,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建立符合本企業發展的財務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轉制單位也要依據實際要求,將會計銜接工作落實到位,依據具體規章制度,對會計科目和核算方式進行重新設置。核算要求包含以下內容:對應收賬款提取壞賬準備以及對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提取折舊和攤銷等,收支核算時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核算基礎。同時,員工要重視成本核算,實現管理、銷售費用控制,及時收集、整理、分析各種財務會計信息,確保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財務風險 [3]。
(二) 注重財務分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事業單位轉企之后,科學分析日常財務狀況,依據企業化財務管理需要,以會計信息分析為基礎,實現對財務工作的實時化監控,這樣可以保證財務報表所反映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也可以使成本和收入費用在核算上更加細化。構建完善的財務分析制度,選擇科學合理的分析方法,建立規范的指標體系,以提高財務報告質量,為企業和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決策信息。同時,要將現金流量分析作為重點工作內容,使現金流量表更加完整,確保各項資金的合理應用。
(三) 規范預算,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全面預算管理能夠對出資者、經營者與各部門及職工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制約,其是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重要內容。事業單位轉企之后,要明確市場動態,對單位經營收支實施全面預算控制,事前制定預算計劃,事中執行監督控制,事后進行總結分析,使預算管理程序中包含資金收支,并限制無預算支出。對全面預算進行編制和執行,使財務管理關口前移,確保財務管理工作更具前瞻性和預見性,將業績考核與預算指標掛鉤,使員工日常工作更加積極,實現企業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其經濟效益[4]。
(四)健全內控制度。企業管理中離不開財務內部控制。如果內部控制比較完整,能夠使財務報表信息更真實可靠,實現財務風險控制。轉企改制之后,事業單位要建立完善的內控制度。領導層要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確保自身參與性。對內部控制過程進行規范,使各崗位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從而防范違法亂紀的行為,同時要將具體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同時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將事前審核、事中復核和事后監督落實到位,使其具備較好的實施效果,并注重人才培養,使企業財務內部控制水平不斷提高[5]。
(五)強化財務人員管理意識,構建培訓發展機制。根據實際財務管理改革工作需要,對財務人員進行科學管理和培訓,使其具備較強的財務管理意識,不斷提高其專業水平。強化財務人員的企業財務管理意識,使其對投資風險、成本籌集、資金的時間價值和經營收益等具備明確認識,并在實際財務管理工作中加以踐行。與此同時,構建財務人員培訓管理機制,對財務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使其能真正服務于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財務管理改革工作[6]。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轉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事業單位領導和財務管理部門要依據事業單位發展背景及財務管理工作要求,明確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財務管理問題,完善會計核算體系,進行財務分析,使預算過程更加規范,構建有效的財務管理機制,確保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與當前市場經濟環境相適應,充分提高經濟效益,使其在社會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更具可開拓性。
參考文獻:
[1]孫紅梅.淺析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后的財務管理改革思路[J].會計師,2014(07):68-69.
[2]張志強.新時期事業單位強化財務管理的思路[J].現代經濟信息,2013(02):122,124.
[3]曾芳.探析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財務管理改革的思路[J].企業導報,2013(14):30-31.
[4]肖曉霜,史瑩.轉企改制背景下的文化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模式——以陜西省文化事業單位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5(04):205.
[5]潛穎.事業單位轉企過程中財務工作存在的問題與重構[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03):48-49.
[6]郭全中.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研究[J].新聞記者,2012(05):11-16.
(作者單位:遼寧省地質礦產勘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