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紀東
過去十年,中國電商在歷經平臺、微商、社群、網紅、直播、IP的喧囂狂熱之后,多數企業依然在低迷中尋求轉型前行的方向,面對瞬息萬變的互聯網商業環境,路在何方?
春節前后與很多企業進行交流,感受最深的是多數企業對于電商認知還停留在原始片面的概念階段,能結合企業自身情況進行電商實操突破的少之又少。
告別野蠻,從單點突破進化到社交互聯
從最早百度的關鍵詞搜索,到阿里、京東系電商平臺迅速發展,從早期依托微博、微信快速崛起的微商,到融合紅人、直播等多種方式的電商新形態,雖然形式看起來千差萬別,但這不過是電子商務渠道表現出的多元化嬗變。
隨著競爭加劇、流量分散、時間碎化、用戶分化,單一封閉的電商形態已經很難突破,更多企業從單一依托產品、資本、平臺的野蠻單點爆破形態,演變為依托以品牌內容社交為主體的多點式形態互聯互通。
這種方式不僅成交而且沉淀,不僅互動而且忠誠,不再是單一而是多元,不再是封閉而是生態,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伴隨人口紅利的消失,當下電商作業已經進化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以企業品牌產品為IP的內容社交將成為未來營銷新常態、電商進化的必然,線上線下融通也就自然開啟了未來新零售。在電商中社交,在社交中電商,形成企業與互聯網相融合的新營銷通路!
回歸本質,樸素純真的產品與用戶是根本
為什么電商、微商、社群、網紅、直播這么火?
火的背后是互聯網已經猶如空氣、水一樣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但工具取代不了本質。
商業本質一定是基于需求而產生的人與物之間的溝通、信任、滿足。在各種概念滿天飛的商業環境下,我們更應從商業、從營銷的角度來理性看待電商,否則即便是風把豬刮上天,豬最后也會摔得很重。很多過幾億的微商、網紅瞬間崛起,隨后消失,是表面躁動后趨于平實的本質回歸。
在營銷進化中,變化的不僅是市場環境與工具,更是消費群體的升級。對于企業而言,更應將重點放在熱潮中探尋互聯網營銷的本質,依然圍繞用戶需求創新升級打造產品。融入內容的產品,才能真正借助社交互聯網形成信任、信賴的自驅動與品牌IP。
通過社交電商的方式實現產品和用戶的匹配鏈接,在用戶端呈現涵蓋興趣、價值、文化的內容輸出,以內容為入口,通過產品零售和互聯網傳播來驅動市場增量拓展與企業轉型升級。
三只松鼠、江小白、良品鋪子、樂純這樣的互聯網品牌,它們所匹配鏈接的無論是中產階層、90后、00后,還是細分的、輕奢的、獨特的、二次元、返璞歸真的細分群體,都在踐行基于需求的產品內容和創新的互聯網化,才是真正社交電商的根本。
社交破局,系統的模式規劃操作已成為必需
伴隨互聯網技術一次又一次的升級,確實將很多企業涌到了風口浪尖,靠快速的反應與超強的執行賺得盆滿缽滿。在每一次營銷變革中,能支撐企業走到最后的必然是系統能力,而絕非單點突破。面對即將迎來春天的社交電商,企業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去擁抱社交電商,如何系統謀局、扎實執行。
現在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在實踐社交電商,只是效果差異很大。有的快速起量,有的不溫不火,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對產品與需求的理解不到位,讓社交電商開槍就啞炮
互聯網環境下的用戶需求已經完全碎片化、個性化、極致化,要想通過社交讓用戶“敗家”,還是要抓住用戶需求中的細分需求,哪怕是小需求,哪怕是輔助功能,將需求做硬做精致做差異,才能與用戶進行鏈接溝通。
2.對爆品的追求過度,導致爆品流量貶值
爆品是要做,但絕不是做爆品打爆品一招爆天下,更需要在做爆品的基礎上做好產品架構的規劃設計。只有形成好的產品體系、產品群,才能讓社交互聯產生更大更持久的爆發力,讓流量更有價值,逐步形成具有品牌影響力的IP。
3.渠道模式的架構過于粗放,社交動能沒有充分釋放
渠道架構設計將是社交電商裂變產生力量的關鍵驅動點,只有鏈接更多自發的用戶去代理產品,才能發揮社交電商的威力。
現在很多渠道基本是按貨量定資格,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渠道架構模式及政策,這也是社交電商操作中很大的一個誤區。只有終端動起來,才能帶來更好的流量和用戶。
4.社交內容的傳播過于形式,沒有起到自驅動效果
在社交電商的推廣運營中,內容將成為最具有能量、最有銷售力的入口,同時也是用戶購買的依據。而很多企業在自媒體、微博及推廣內容上基本是流于形式的常規動作,缺少因為需求、興趣、價值而產生的具有共鳴的原創文章或創意類傳播。
這需要企業組建專業團隊來運作社交內容,才能讓社交有想象的空間,才能讓電商吸引沉淀更多用戶。
社交電商是十幾年互聯網發展的一次進化融合,也是未來品牌營銷的一個方向,對于正在互聯網環境下營銷變革的企業來講,應該不忘初心、融入電商、擁抱社交,不管是不是風口,扎實地將社交電商做好,相信會為企業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