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
也許是源于互聯網自身的屬性,產生于互聯網之中的事物天生就帶有“革命”的性質。
經過多年交戰,百盛、華堂、瑪莎百貨、尚泰百貨這些昔日風光無限的百貨商店紛紛撤店,支撐實體賣場的半壁江山即將淪陷。與之對應的,則是電商一年又一年雙十一之際不斷刷新的銷售新高。一邊門庭若市,一邊門庭冷落,電商的革命大旗仿佛馬上就要插在實體賣場的“總統府”上,革命就在眼前!
那么,馬云提出的“新零售”,是實體賣場與電商的一次和解嗎?
中國的電商與實體賣場還真能寫成一本壯烈的《中國零售業革命史》。可人們卻沒有想過,電商與實體賣場之間,只是銷售形式的不同,從不是階級之間的對立關系。明確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和解”二字自然就無從談起。
實體店的窘境歷歷在目,而電商真的就如表面上一路高歌嗎?
經歷了早前的粗放式增長,流量電商的紅利期早已過去。數據顯示,PC端與移動端網購增速均顯著放緩,預計2018年PC端、移動端增速將從2012年48%、43%的超高速增長降至23%、17%。
除了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步消退外,純電商競爭日趨激烈,開店、運營、物流、推廣等多項費用,使得電商成本優勢不再,線上成本與線下成本幾近相同,價格優勢不再明顯。純電商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伴隨消費升級,商品和服務深入融合,消費者除購買優質商品,對于體驗式消費需求也逐漸凸顯。單純依賴流量增長的線上模式和僅靠開店的線下模式增長已經見頂,線上線下的融合將是零售行業的新突破。
馬云眼中的“新零售”到底是什么樣子也許我們一時還捉摸不清,但電商與實體賣場之間的融合其實早已存在。
2015年8月,京東43億元持有永輝超市10%的股份,雙方在聯合采購、整合供應鏈管理能力、線上線下O2O業務模式上進行合作探索。
緊隨其后,阿里283億元戰略投資蘇寧云商,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雙方打通了電商、物流、售后服務、營銷、金融、大數據等。
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巨頭瞄準了新零售這一藍海,布局線下,通過股權合作,深化與線下實體零售的合作,克服輕度合作難以協調的問題,從流量、系統到供應鏈、物流全面推進。
自誕生以來,中國的互聯網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歷程,經歷過天真爛漫,對萬物充滿好奇的懵懂期;也經歷過不可一世,革盡一切的叛逆期。直到電商們開始冷靜下來重新思考,主動尋求實體賣場的合作,結合二者之間的優勢。
“新零售”也好,“和解”也罷,這是從舊的商業思維模式到新模式的轉變,而這種轉變也標志著以電商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逐漸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