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
摘要:上市是許多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上市申報條件為企業提出了高要求。本文基于擬上市企業財務管理要求及原則總結,主要著重于其財務問題分析和財務規劃方案擬定。期望本研究為擬上市企業財務規范有所啟示。
關鍵詞:擬上市企業;財務信息;財務規范
上市已經是民營企業解決持續發展融資難題的有效手段之一,據中國證券報2016年12月30日報道,截止12月9日我國A股上市企業已經突破3000家,其中廣東省、浙江省企業占比最大,西藏與青海省企業占比最少。我國擬上市企業在上市申報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財務問題,例如票據與業務規范問題、財務分工問題、日常財務核算問題。但目前企業實踐與理論研究就這一問題的探討仍未形成成熟的理論方案和實踐指導條例。本文試圖通過總結擬上市企業財務管理的要求及原則,著重歸納幾方面擬上市企業上市申報過程中的財務規范性問題,并提出財務規范方案。
一、擬上市企業財務管理要求及原則
由于上市審核相關機構對擬上市企業財務規范性要求較高,因此其企業的財務要求也較一般性企業多。根據企業實踐和文獻分析,可以具體歸納為三個方面,分別是財務規范性、財務獨立性和主體資格。首先,財務規范性主要是指運行規范性,即財務人員的財務核算、股票發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規范性;其次,財務獨立性是指在復雜環境中可以保持財務運行獨立,例如監事會和董事會保證不在關聯企業參與決策;最后,主體資格是指擬上市企業必須為3年以上的合法經營企業,一切行政審批和驗資結果均符合國家規定,且在申報期間不能具有較嚴重的利益糾紛或較大的人事變動。
擬上市企業在上市申報過程中需要明確四方面財務管理原則。一是財務活動規范性原則,一切財務活動均在合法經營范圍內,且不能逾越企業的財務管控制度;二是財務責任性原則,實現責權利對等,明確企業管理者責任,每一項風險均具有對應的承擔者;三是收益合理性原則,一切財務活動均要在企業可持續經營基礎上完成;四是財務獨立性原則,企業財務核算及財務決策不依據或共享于外部任何企業。
二、企業上市前的財務問題分析
(一)業務與票據規范性問題
中小型企業與上市企業的財務規范性差別的重要體現就是票據處理方面。第一,企業在上市前的票據管理意識淡薄,業務開展過程中時常會出現業務與財務(票據)不交叉的現象,業務人員為了省事或不自覺的忽略了發票索取等環節,導致進項稅額不能抵扣。實際上,稅務管理對擬上市企業順利上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在上市前需要獲取稅務部門的合規證明,而此證明的開取主要聚焦于企業稅票繳納方面。第二,票據規范性同時也對企業的產品供貨商選擇方面具有重要影響,例如根據供貨商是否能開具增值稅發票、稅負能否抵扣等事項確定企業納稅籌劃方案。第三,擬上市企業必須轉化“票據=發票”的思想,在財務規范的上市企業中,票據不僅僅包含發票,而且還包含了對賬記錄、情況說明書、制單憑證等。第四,票據規范只是財務規范的一部分,并不是財務規范性的全部,其中資金管理規范性和涉及業務層面的財務規范性均是擬上市企業財務規范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財務內部分工問題
擬上市企業中財務分工明確是實現其財務規范性的重要條件。第一,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財務職能的定位也不同。擬上市企業通常以資金管理和稅務情況作為財務職能,卻鮮有考慮財務的綜合性、協同性及合理性,財務人員分工通常是按照因人設崗的原則,進而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甚至出現“錢賬”不分離的現象,進而造成企業財務規范性欠缺。第二,財務分工需要與業務活動相聯系,就產供銷而言,主要涉及應收付賬款、成本核算、分配及歸集等財務類別;就總賬報表而言,主要涉及結轉憑證、固定資產、費用及收入核算類別;就資金管理方面而言,主要涉及出納、資金計劃及單據審核等類別;就納稅管理而言,稅務專員的工作范圍不僅僅包含納稅申報和票據認證,而且還包含企業資產評估及國家稅務政策變化等事項。第三,擬上市企業若具有多個子公司時,集團財務共享分工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集團總部與子公司的費用預決算難以分離。
(三)財務日常核算問題
財務日常核算通常包含非常規核算和常規核算,而在這兩類日常核算中存在諸多問題。第一,財務部只是簡單的職能部門,并未參與到企業戰略決策制定中,并未在指導銷售、并購、籌資和投資活動中起作用。第二,在常規財務核算中未有識別風險的機制,目前只是注重事中和事后風險處理機制,而忽略事前風險防范機制。第三,在非常規財務核算中缺少財務與績效預期相適的評估機制,在企業不同發展階段,開展業務產生的預期績效是不確定的,例如決策者在財務投資收益的確認與計量方面,需要根據不同損益而做出不同的財務決策。
三、擬上市企業財務規范方案探討
(一)規范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
擬上市企業上市前的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合規性是相關機構審核的重點。首先,財務部必須定期審查納稅申報合規性和時間性,以及企業是否存在過度依賴于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等。例如目前國家對一些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力度很大,個別企業稅收優惠凈額占凈利潤比例達到55%,但相關機構在上市前審查時認為這是嚴重依賴于國家優惠條件,未允許過會。這個例子一定程度上說明納稅籌劃的合規性及合理性對擬上市企業上市至關重要。其次,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擬上市企業一旦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壞賬準備計提、追溯調整方法等,不可輕易更改,擬上市企業必須確保會計估計的合理性和會計政策的連貫性。再次,核查成本費用分配基礎,必須按照權責發生制進行核算;關聯交易是否進行核算抵消等。最后,核查擬上市企業財務管理規范性,徹底根除關聯交易異常行為、資金拆借行為、違規擔保行為。
(二)建立健全財務內控制度,實行第一責任人制度
內控制度是保障財務規范性最為有效和強制的手段。鑒于內部財務分工不明確的問題,企業應該實行“第一責任人”制度。首先,制定崗位責任說明書,每一個崗位的工作范圍和職責均需要經過管理者的核查和本崗位負責人達成一致,體現責權利對等,經過雙方簽字生效。其次,第一責任人制度是每一項工作均需要有明確的個人負責,日清日結,工作完成后需要進行簽字確認,或者未完成需要回報當天工作進度。最后,建立企業網絡系統,財務部門相應崗位每天的工作及時發送到崗位責任人對應的賬號平臺上,工作完成確認等事項均在此處操作,這樣增加了工作效率。
(三)強化風險管理,優化應收賬款清理與報表編制
第一,風險管理是每一個企業均需要嚴格把控的區域。擬上市企業涉及到的風險主要包含在途風險、資金風險和資本風險,而風險規避的最好方法就是防范,在實踐中“擔保”和風險預警機制是防范風險較為有效的措施,例如信用證書、商業擔保、貸款擔保等;而當風險發生時,應對風險的及時性與財務人員職業素質、機動性以及企業的責任內控制度等息息相關。此外,資金流動性風險、籌資風險及投資風險是現金流量風險的三大類別,擬上市企業對此必須強化項目實施可行性調查與評判、減少應收賬款壞賬率、提升企業信用等級評價等。第二,應收賬款的對象應該落實到個人,而不是一個公司,財務人員明確自身職責,定期核算應收賬款率,積極追收款項,對形成呆賬或壞賬的款項要及時核銷,同時要結合企業內部政策制定較為合理的計提比例。第三,財務報表具有內外之分,其中外部報表屬于財務會計領域,內部報表屬于管理會計領域,但擬上市企業必須保證內外一致,避免相關機構審計問題。
四、結語
上市是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的有效手段,也是公司走向國際市場的捷徑。但是上市對企業的財務要求較高,必須在一定時期內符合相關機構的財務要求才能獲得上市資格。因此,尋找擬上市企業的財務問題,并提出規范化方案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總結以往文獻與企業實踐,提出了企業票據、內部分工及其日常核算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重視財務基礎核算、健全內控制度與強化風險管理的建議。同時,期望后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各建議細節。
參考文獻:
[1]陳友梅.對擬上市民營企業財務規范問題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2(3):59-60.
[2]王永紅,陳竹,李欣憶.擬上市企業財務信息規范相關問題探析[J].中外企業家,2016(23).
[3]藍粟山.企業上市前財務規范化管理的建議——結合IPO被否相關案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2(26):143-144.
(作者單位:廣州市桂勤器械設備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