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結兵
(南京郵電大學 學生工作處,南京 210023)
基于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講座體系構建研究
范結兵
(南京郵電大學 學生工作處,南京 210023)
當今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程度不斷提升,因此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也需要不斷優化。講座相比傳統教學具有諸多優勢,因此構建科學的講座體系是當下高校人才培養亟待加強的補缺工程。本文從創新型人才的內涵出發,闡述了講座體系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優勢,爾后結合高校講座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講座體系構建策略。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講座體系
創新被認為是建構知識經濟社會的關鍵驅動力量,創新也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所在。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也提出了創新發展的戰略,由此創新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動力。2015年,國務院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也作了重要指示,即創新驅動的本質就是人才的驅動[1],創新型人才的育人問題由此應運而生。大眾創業,教育先行;萬眾創新,文化先行。當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方式,主要集中在課堂和實踐教學環節,講座這一傳統的知識傳播形式卻未能得到科學地應用。
在現代社會中,對人才的定義主要是指不僅僅在德行方面有突出表現的人,并且還具有一定的特長。那么創新型人才就是無論在專業上還是在德行上的佼佼者,是具有超凡能力的人才,這樣的人才還具有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綜合來講,創新人才并不是創新和人才的簡單合并,其有更深層次的內涵[2]。
(1)品質內涵。人格就像一個多面的立體,每一面雖均為人格的一部分,但并不各自獨立,心理學家們稱這種特質為人的品質。由于創新活動是一個產生新觀念、新事物的特殊性活動,是思前人未思、做前人未做之事,因此,創新型人才應具有無畏無私的品質。無畏即無畏艱難、勇于求索,是進行創新實踐活動的必備素質。無私是建立在人才創新實踐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創新的主要品質和目的就是要將個人的一己私利排除在外,這樣的人才能夠對社會起到積極性的作用,更是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由此可見,創新型人才不僅僅要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還需要有一定的民族使命感。
(2)知識內涵。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是依靠知識的創新帶來財富的創造,擁有豐富的知識并不代表擁有同等的創造能力,但是一個人專業知識不足,則面對問題時,便無法從事思考,更別提創新。專業內的各點懂一切,即為專識素養;專業外的一切懂一點,即為通識素養。科學技術的發展伴隨著各分支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而創新問題的解決亦離不開多種學科領域的方法論,因此,廣博的知識和多角度交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創新型人才是至關重要的。
(3)思維內涵。創新即為具有突破性的改造,而思維能力可以影響改造的結構和內容。思維并不限于眼前事物,是對客觀事物的比較、分析和綜合之后,超越當前事物限制的想象。探明事物本質、破解各種疑難等等創新實踐,需要創新型人才能夠逾越傳統思維枷鎖,使思維活動具有敏銳性、前瞻性和獨創性。創新型人才只有具備超常的思維能力,才能在偏見和成見的揚棄中,對事物進行去偽存真、由表及里,逐漸認識事物的本質之所在,從而實現對現存事物的改造和創新,產生巨大的創造力。
(4)道德內涵。創新實踐的價值在于取得社會認可的創新成果,以更好地為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服務,這是衡量創新型人才的最終標準。這就要求創新型人才進行創新實踐時,要恪守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如果脫離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為所欲為,他們不僅無法創造出對社會具有推進作用的成果,反而會成為破壞社會安寧的邪惡勢力。實際上,這里講的是創新型人才需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向善”的道德品質和職業操守。
簡而言之,創新型人才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維度:無畏無私的品質;扎實廣博的專識和通識素養;超常的思辨能力;向善的道德品質和職業操守。這四點內涵要求分別從品質、知識、思維和道德等各角度明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
對于講座的理解,詞典中的解釋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對某個專業學科進行講授的內容或形式。概括言之,講座就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講演的方式將本領域的學科內容進行傳授的一種知識傳播形式。講座具有兩個特點,分別是多元性以及靈活性。在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使用講座這種形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當下高校亟待加強的補缺工程[3]。
(1)講座體系的吸引性。在講座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無論是主題還是形式,都會有一定的差異性,并且講座在開放過程中的時間也不相同。一般而言,講座的主講人員都是在相關領域有杰出貢獻或者是獨到研究的專家學者,在行業內部具有較高的知名度。高校中所開展的講座活動是百家學養的集大成者,因此,具有先天的吸引力以及開放性。在高校中,無論是學生的課堂學習還是學生的實踐培養,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積極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從自己的愛好開始,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對學生進行培養,從學生的自我安排開始創建不同形式、不同主題以及不同演講風格的講座。
(2)講座體系的多元性。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有廣博的專識、通識素養作基礎,內容豐富且內涵多元的講座體系是夯實創新素養基礎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傳統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無可避免地在教學內容上表現出一定的枯燥感和僵化感。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全球創新腳步的加快,知識的內容、知識的結構以及知識的體系也在發生變化,這樣多元性的講座體系可以和傳統的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有機結合,極大地發揮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時效性[4]。
(3)講座體系的融合性。講座一般是圍繞某個主題展開的,且某個主題還能繼續衍生出更多的次主題,講演者在講座過程中對不同的學科知識進行了交叉整合,并且對某個問題點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進行了分析和研究,這就是講座的融合性。在傳統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受到課堂教學時間和內容的限制,在知識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缺乏融合和交叉,但是講座體系由于其自身的融合性,并不受時間的限制,也能夠進行多種方法論的交叉,對于學生來講,講座會涉及多學科的融合,在一個環節上也有多種方法論的交叉。例如,在一個講座主題上,可以從傳統背景的角度上去分析,也可以從現代化創新的角度去研究。講座的這種多知識融合和多方法論交叉能夠不斷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創新能力。
講座作為高層次的理性活動,其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優勢和作用非常明顯,越來越多的高校逐漸認識到了講座體系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在人才培養的實踐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甚至出現違背創新型人才培養宗旨的不當舉措。
(1)缺乏有效規劃。各高校現行的講座活動開展,多具有臨時性和拼湊性的缺點,缺乏科學的連貫性和學科間的整合性。一個講座的開展是否圍繞一個經過論證的主題、議題、觀點,或是問題而規劃?講座的內容是否提供由簡入繁的學科間整合技巧?很顯然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傳統的講座多遵循類似“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模式,聽眾直接通過講座吸收講授者已經整合好的內容,這個環節缺乏協助聽眾學習知識整合的方法,所以,講座聽眾必須自行從多場講座內容間建立其間的關聯性,以及整合所聽講座的內容[5]。
缺乏規劃而臨時拼湊的講座還會導致另一個問題,就是使講座獨立于專業教育之外,同時破壞了高校教育應有的完整性。這種講座和專業教育的弱結合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完全不顧專業教學的開展,整合拼湊講座的內容;二是開設講座時兼顧了專業教學內容,但是由于缺乏科學擬合,講座往往存在超前或者嚴重滯后的內容呈現。這樣的講座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無疑是災難性的。
(2)缺乏有效宣傳。講座活動的開展,不奢求影響所有人,但求吸引“對的人”、影響“對的人”并對其成長產生積極深遠的促進作用,那么講座的價值和意義就得到了體現。但是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個精心籌備的講座活動,沒有與盡量多的“對的人”分享,其價值和意義也就沒有充分發揮。缺乏體系構建的講座開展,往往會由于宣傳形式的單調,抑或是宣傳時間的緊湊,造成嚴重的“上座率”低下和“抓壯丁”現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講座開展的宣傳信息設計存在問題,缺乏信息的整合和展現,使得講座的內容沒有得到有效傳達,更起不到吸引“對的人”的作用;二是宣傳渠道不暢,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傳遞通道,無法讓“對的人”知曉講座的信息。
(3)缺乏有效評價。沒有評價和反饋,往往無法獲得具體實施的效果和改進建議,講座亦如此。當下各高校講座活動的開展要么忽略了評價,要么評價缺乏科學性,比如只進行了諸如“講座內容是否能聽懂”、“講座內容是否有幫助”、“講座的時間安排是否合適”等等淺顯的調查評價。雖然如此簡單的評價問卷設計能夠基本涵蓋檢驗講座成效的指標,但是,在問題的設計上,似乎多只注重詢問聽眾對講座開展是否滿意的直觀感覺,而缺乏一些較能深入探尋聽眾參與講座活動時受到學科間整合及啟發程度的問題,而這恰恰是創新型人才培養中需要時刻關注的焦點[6]。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這首先要解決的是育人問題,即要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講座育人功能的優勢和不足現已明晰,為了克服存在的誤區,充分發揮講座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構建符合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的講座體系,并進一步豐富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7]。
4.1 講座體系的構建原則
如何利用好講座這一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筆者認為應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匹配原則。講座體系的構建需要與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與不同高校特色、專業特點和行業發展的實際有機結合。第二,協調原則。要強化講座開展和相關主修課程之間的協調關系,必須注重在主修課程的基礎上加以延伸和拓展。第三,創新性原則。講座活動的開展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講座主題的選取、內容的整合、評價問卷的設計都要密切關注創新能力培養的價值取向[8]。
4.2 講座體系的構建策略
(1)講座體系構建要走向制度化。講座制度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德國,無論是在19世紀還是在今天,講座都是一種培養人才的重要模式。高校需要建立起專業的部門和組織,在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的指導下,統籌各類講座的實施和開展,并且可以從學科角度、年級高低角度以及學生的類型角度進行分別性的創建,讓知識的延續和生產能夠在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講座形式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9]。具體的制度化形式有:分科制、習明納制、聘任制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遵循其內涵要求,著重培養其專識、通識、團隊協作以及道德操守等多元素養,此即要求講座必須遵循分科開設的制度,此即講座的分科制。而判斷、批判性思考、溝通等素養培養離不開師生互動、共同研討的方式,講座由于先天的開放性,在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這類素質上具有巨大優勢,此即講座的習明納制。為了講座的體系化運作,優選各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是開展講座的前提,因此需要明確具體的聘任制,此即講座的聘任制。
(2)講座體系構建要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制度的建立需要進行不斷的規范,并且還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學的規章,保障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講座體系能夠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在講座的主題選擇上,以及主講人員的邀請上,場地的申請、講座宣傳方案的制定、講座流程的確定等等方面都需要在創新以及規范的審核下進行,經過初審、審核、再論證才能予以實施。在后期,還要關注講座開展效果的評價,例如,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反饋和跟蹤,這些內容設計都要體現科學性和規范性。
在追蹤評價上,可以從五個方面進行討論:第一,關于講座議題的理解,評價其能否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文字和語義的重構,在講座中詮釋出個人的觀點以及整個講座的重點方面。還包含了要查閱和講座有關的議題、書籍等等,并能依此建構個人觀點。第二,關于講座的實踐應用,主要評價在講座中,學生所獲取的知識能否在創新性學習上以及解決具體問題上發揮出重要的作用。第三,關于學科整合,評價講座中內容和自己所學習的專業知識是否可以有效整合,能否建立起有機聯系,是否能催化出全新的觀念或想法。第四,關于交叉分析,在講座所有的內容中,是否可以對不同的議題進行比較和研究,找出差異性,然后對利弊關系進行衡量。第五,關于再評估,學生在聽完講座以后,能否對現實問題進行有效的評價和更加準確的判斷,讓講座習得成為自己的一個判斷準則。
(3)講座體系構建要走向學分化。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講座體系中來,切實提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時效性,將講座學分化是一條極為有效的構建策略,譬如在培養計劃中明確規定畢業前須修滿相應的講座學分。廣義上講,講座應該隸屬綜合素質類課程,因此將其納入學分體系是符合教育創新實踐的。為了保障講座學分設定的科學性,強化人才的個性化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實踐熱情,需要在培養計劃中設定有梯度分層次的講座學分要求。首先,需要明確各專業學科對創新型人才的差異化要求;其次,科學設定講座課程優秀、良好、中等以及及格的評分等級;最后,在此基礎上對不同年級明確其須完成的學分要求,這樣既可以有效避免盲目聽講座換學分的尷尬情況,又可以分層次引導各年級學生進行有梯度的創新能力提升。
(4)講座體系構建要走向品牌化。講座的品牌決定了講座的層次、水準和社會影響力,品牌效應能夠起到增強吸引力的作用,因此,構建品牌化的講座是講座體系對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用的升華。品牌意識必須貫穿講座體系構建的全過程,運作過程中應嚴格貫徹質量理念。首先,需要在講座實踐中不斷優化講座的聘任制,以名家學者的品牌效應促進講座的品牌化,比如我校的“金陵名人堂”講座體系,邀請過李開復、王蒙等相關領域的名家巨匠,使得“金陵名人堂”的開設在校園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場場爆滿。其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指導下構建講座群,形成一系列針對不同創新能力培養的品牌講座,并予設計貼切且寓意深刻的講座名稱和醒目且內涵豐富的徽標。最后,構建講座的網絡平臺、將講座內容凝練成冊公開發行等,進一步擴充講座品牌化建設的途徑,這可以顯著提升講座體系對名家巨匠的吸引力,吸引這些大家來分享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心得,反哺講座的品牌化提升,此外,這也是校園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
[1] 萬鋼.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全社會支持和參與創新的良好局面[J].中國科技產業,2014(12):8-9.
[2] 范結兵,李曉華,呂薔薔.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通信領域精英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16-119.
[3] 秦昌建.創新人才培養視域下基于多元文化的講座構建探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8):61-63.
[4] 趙海濤.“多元文化教育”探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1):35-38.
[5] 白永生,劉慧敏,張鵬,等.大學生黨員黨課模塊化講座體系的構建[J].高教論壇,2015(6):35-37.
[6] 王亞萍,鄭秋娟.校園講座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影響:基于江蘇理工學院大學生人文素養講座的案例研究[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4(3):100-104.
[7] 皇甫賢昌.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素質建構與實施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2014 (13):219-256.
[8] 李琦,黃淑玲,韓亞芬,等.《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31):100.
[9] 伍醒.從講座制起源看19世紀大學學科制度化的變革意義[J].中國高教研究,2013(8):37-42.
責任編輯:張曉輝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Lecture System Based on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FAN Jiebing
(Students’ Affairs Offi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requires more talented persons, so the practice of training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needs optimizing. Lectures have more advantage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t is urgent to lay more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lecture system.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of the lecture system in specialized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lecture system by combining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ecture activities.
college;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lecture system
2016-06-16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5SJB025)
范結兵(1981-),男,江西彭澤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學生教育管理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7)04-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