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美茹
(西安科技大學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西安 710054)
“互聯網+”背景下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究
童美茹
(西安科技大學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西安 710054)
從西部地區的生源基礎、教學設施硬件配備狀況及課堂教學模式三方面入手,對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育現狀的分析,列舉了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棘手問題,探討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育的新出路。將外語教學與高校專業特色課程相整合,建立區域性校際高校外語學習資源共享平臺、立足質量,構建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師“自救”式發展模式和英語學習者依托多民族文化資源優勢開啟的大學英語自主型學習模式。
“互聯網+”;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自救”式發展模式;自主型學習模式
由于受到各種歷史、地理、文化及經濟因素的制約, 近年來,國家相繼大力推行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思想和“一帶一路”的建設規劃,結合對西部民族地區所推行的教育政策,目前,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育資源和環境已得到了諸多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教學條件仍然處于落后的狀態。總的說來,西部地區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具體表現:薄弱的生源基礎與應用型語言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落后的教學硬件配備與信息時代學習資源獲取途徑之間的矛盾;陳舊的教學模式與新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實施之間的矛盾。
1.1 薄弱的生源基礎與應用型語言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
西部地區的大學較之東南沿海地區,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教學硬件設施比較落后。基于語言教學的特點,英語在教學和學習環境上對于直觀的個別化、交互式的程度要求較高。尤其是針對來自于西部民族地區的學生來說,每年的招生生源和中西部地區都有著很大的差距,學生的語言自主學習意識和動機明顯不足。但另一方面,21世紀,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教學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1]這一要求特別強調的是從實踐角度出發,對于語言應用技能的切實掌握和跨文化交際實踐需求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全球信息共享化的時代,英語必須借助著日新月異的信息高速公路從過去“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書本時代走向注重應用于交流的有聲時代。“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2]我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受眾群體是直接參與今后西部建設的后備軍,也是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部地區44個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資源是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因為其顯著的民族特色,在我國的經濟資源和對外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些中堅力量的英語掌握程度與跨文化交際的水平直接決定著西部地區對外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能否將這些區域的學生培養成為促成西部地區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人才紐帶,是決定西部發展成敗的關鍵一筆,教育的責任重大不容忽視。
1.2 落后的教學硬件配備與信息時代學習資源獲取途徑之間的矛盾
近年來由于國家傾斜性的資金扶持,西部地區的教學設施和硬件配比較之以往已經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和提高,但距離信息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建立還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學環境的局限性遠不能滿足語言課堂應該具備的參與度和實踐演練的需要,加上自始至終大課堂填鴨式的教學環境,因人而異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根本無法得到滿足。網絡時代的到來更使得各種信息資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通過各種媒介渠道進入并影響著我們的學習生活,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信息時代的語言教育,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在有限的課堂空間和教學實踐范圍內使得學生獲取到更多的語言學習資源,在新的教學模式下使得學生掌握到因人而異的個性化語言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已經成為網絡時代下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1.3 陳舊的教學模式與新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實施之間的矛盾
由于受到多年來應試教育的影響,西部地區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大多仍然停留在“以教師為主”(teacher-centered)的階段。在課堂教學中,依然以傳統的填鴨式語言知識灌輸為主,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很難有機會得到鍛煉,長此以往,學生在語言學習方面的惰性得以滋長,西部地區的大學生尤其是四川及云貴地區,由于地理及歷史的原因,受方言和本民族的語言影響較大,英語基礎本就薄弱,再加上在英語發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學生大多習慣于被動的知識接收,課堂參與度極其低下。長此以來,在本該由師生共創的課堂交流活動卻成了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的惡性循環局面,交互式的語言學習課堂向來只是老師的“一言堂”。因為四、六級考試成績在學業評價和就業市場的強大影響,西部地區的諸多高校都將大學英語的實際教學目標與四、六級的通過率相結合,造成了不少學生“輕聽說,重閱讀”的英語學習局面,英語學習處于“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啞巴英語狀態中。這種局面的形成,表面上看體現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手段上,實質上還是因為在教學理念上沒有實現徹底的轉變。西部地區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依然圍繞著“課堂學習教材,課下攻克四、六級”的應試學習模式。而根據最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僅是教學活動或教學手段的轉變,而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是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更加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3]教學模式中,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的轉變將成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西部地區的高校推行過程中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1)在教學模式上將外語教學與各個高校的專業特色課程相整合,建立區域性高校外語學習資源共享平臺。當網絡技術發展到日新月異的今天,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也應該隨之進行大的調整和改進,進入 到21 世紀,云計算、MOOCs、微課、翻轉課堂等智能化技術在全球教育中正產生著廣泛的影響。《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指出,教育資源共享,實質上就是將獨立的學校系統、教育系統與社會系統彼此有機地聯系起來,最合理地相互利用教育資源,使其發揮更大效用[4]。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不僅包括服務于課程建設與教育教學過程的數字化資源,也包括優秀教學經驗的網絡傳播和教師遠程授課等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的教師資源共享,以及特殊教育教學儀器設備的遠程共享等物質資源共享。在資源共享的信息時代,結合自身院校的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把大學英語的教學以各種學生易于且樂于接受的方式創建成互助共享的教育信息平臺將是網絡環境下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轉變的出路之一。在大學英語的教育上,西部地區可借鑒中小學教育模式中“大學區教育信息交流平臺”的經驗將大學英語的教學信息資源以可共享的方式放置于局域網中。區域盟校的學生可自行選擇相應課程獲取資源進行學習。在蘭州高校中有如安寧區的“空中連廊”、西安高校中的“邊家村聯盟”以及四川省高校組織成立的“四川省外語課程聯盟”即是此類聯盟。共享平臺可通過MOOCs、微課、精品課資源及翻轉課堂和基于語音識別技術的一些APP應用軟件等信息技術手段朝著簡短性、趣味性、即時性及應用性的方向發展。在課程內容的設計與規劃上,可將本校的專業特色課程與外語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大學區”的范圍內為平臺的服務對象提供可選擇的信息資源,學生可在網絡環境下結合自身興趣和就業方向自主選擇有專門用途目的的英語課程內容進行學習。此類教學模式由于其隨時隨地的泛在性優勢、潛移默化如影相隨的伴隨性特點和妙趣橫生的有聲化模練手段,將成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必要有益補充。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多解決的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統一性問題,而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有助于解決學生個別化問題,是學生從傳統課堂上的客體地位中轉變過來,在新型的資源共享平臺區域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使得教師從原有的主體地位轉變為主導地位。區域聯盟間的校際語言學習資源平臺將針對不同學生的英語基礎和興趣所在將英語學習的內容進行分類分層的整合,實現學習資源共享,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實現優質課程資源效益的最大化;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化發展,實現“資源聚合、協同創新”,使之成為今后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有益必要補充。
(2)立足質量,開啟網絡環境下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師“自救”式發展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5]由此可見,當今社會,人才和人的素質的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內容。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民族地區的深層推進,目前,我們急需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規則、對相關外語精通掌握的國際化人才力量。而這一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在了高等院校英語教師的頭上。西部地區的大英教師在這極具挑戰的信息化時代必須開啟“自救”式的發展模式,積極提高自身內涵。第一,明確網絡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定位,積極掌握先進的技術手段以構建與時俱進的大學英語學習平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要一改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成為課程學習的組織者、學生網絡課程學習的建構者和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西部地區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的基礎上,樹立起終生學習的堅定信念,隨時更新和補充知識儲備,靈活熟練地掌握多媒體技術,采用MOOCs、微課、翻轉課堂等多種智能化技術來豐富教學。第二,針對西部地區的地方需求,將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由通識課程(EGP)向專門用途課程(ESP)轉換。ESP課程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實用價值高的課程特點。在大二及高年級階段開始ESP課程可以滿足學習者在不同領域的需求,大學英語的教學與課程設置如能與本校的特色專業、學生的畢業需求有機結合起來,英語教學便朝著實用性的目標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面對西部地區“一帶一路”的發展需要和民族地區的外交需求,像“中阿經貿論壇”、“西洽會”及“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等,都有來自于阿盟諸國、東南亞地區及世界各國的參會代表,急需一些既通曉英語或阿語又具備經貿和法律常識的復合型人才來服務社會,為西部地區的地方經濟、文化發展貢獻力量。第三,面對龐大的網絡信息資源,西部地區的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樹立起崇高的職業道德感,成為指導學生進行網絡學習的掌控者,對于內容豐富但質量層次不齊的網絡教學資源的內容進行認真細致的甄別和篩選,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貯備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切實為學生推薦和使用集趣味性、人文性、實用性和專業性于一身的語言學習平臺,收放自如且有的放矢地在網絡環境下對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進行指導。
(3)立足自身,開啟“互聯網 +”時代下西部地區大學英語學習的自主型模式。學習者的內部動機是自主學習的重要特征之一,其特點是主動和自律[6]。只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成為自發自覺行為,才能真正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作為語言學習者,能自愿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學習之中,語言學習的效果會大大提高。對于廣大的西部地區的大學生來說,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起堅實的自主學習能力,使用正確的學習策略,采取有效的學習手段,從而在龐雜的英語信息資源庫中以自身的知識儲備能力通過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的資源篩選來挑選出既適合自身專業需求又符合自身語言能力的網絡學習資源,這將至關重要。西部地區的高校應通過加強對學生的訓練來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必須提高自主學習的意識,訓練自己的網絡技能,培養自己運用網絡自主學習的能力。“生而知之者不如學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不如樂而知之者。”語言學習的背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只有真正培養起了學生自身對語言學習的內在興趣,當他們將探索語言文字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變成自身熱切的學習渴望時,語言學習過程才具備了勢不可擋的內驅力。接受語言的過程也因此從消極被動的填鴨式被灌輸轉化為積極主動的內化吸收行為。西部地區幅員遼闊,擁有著璀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新格局中,在新世紀國家“一帶一路”的建設規劃下,西部地區的學生更應該依托本民族本地區豐富的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開拓視野,放大格局,胸懷與世界各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對話交流的積極心態,確立本民族本區域在世界格局中的新坐標。
綜上所述,基于目前對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育在師資、生源、教學模式上的現狀分析,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筆者認為,切實建立區域性高等院校校際外語資源共享平臺,尋求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師“自救”式發展模式和開啟“互聯網 +”時代下西部地區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自主型學習模式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未來,在日益密切的國際間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中,西部地區的民族文化將借助英語這一交流工具與文化載體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并發揚光大,從而實現西部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S].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第一條.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S].第十六章第四十八條.
[3] 羅杰斯.學習的自由[M].北京: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45-48.
[4] 童美茹.大學英語教學的傳統模式與多媒體模式比較[J].新西部, 2014(307):118.
[5] 王麗江,李玉紅.西部地區大學英語教師“自救式”內涵學習與發展的思考與研究[J].校園英語,2014(22):2-3.
責任編輯:劉 琳
An Exploration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ONG Meiru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 an 710054,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hrough the present status analysis in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By expounding the existing thorny problem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enrollment students, hardware equipment and teaching mode, it presents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regional intercollegiate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the self-rescue developmental mode for teachers in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autonomy learning mode based on multina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Internet+; western region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self-rescue developmental mode; autonomy learning mode
2016-07-09
陜西省社科聯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 (2015Z072)
童美茹(1978-),女,甘肅平涼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
G642
A
1009-3907(2017)02-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