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貴陽550018)
小春灣隧道工程地質條件的相關分析
李劍
(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貴陽550018)
當今,基礎建筑工程建設數量及規模逐漸增加,山區隧道工程修建數量也越來越多,為了保證隧道工程施工質量,必須進行地質勘查,為工程設計和建設提供參考依據。對此,首先介紹了地質條件分析的重要性,然后以小春灣隧道工程為研究對象,對隧道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詳細分析。
小春灣隧道工程;地質條件;建議
很多隧道工程施工區域為多山地區,斷裂發育較為常見,巖漿巖的分布也十分廣泛,由于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較大。在工程建設開始前,首先需要進行地質勘查,并根據勘查所得結果進行地質分析,優化工程設計方案及施工方案,這樣才能保證隧道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
在進行隧道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確保項目隧道工程能夠高質高效的完成至關重要。很多隧道工程建設項目的隱蔽性比較強,而且所在區域的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地質條件具有不可預見性。如果隧道工程設計方案不符合實際情況,或者施工技術選擇不符合工程建設需要,則容易造成隧道工程施工中出現各類災害問題,包括山體開裂、涌水或者塌方等,導致隧道工程施工無法順利進行。由此可見,如果隧道工程所在區域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則在施工過程中容易發生各類地質災害問題。對此,在進行隧道工程施工前,首先需要對以往的地質信息進行分析,并對地質情況進行實地勘查,包括水文勘查、地質勘查等,并對勘查所得地質條件進行詳細分析,從而為隧道工程項目設計方案的制定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避免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出現地質災害問題。
擬建小春灣隧道為分幅隧道:左幅起訖樁號為Z K56+385.00~Z K57+005.00,全長620.00 m,隧道最大埋深80.3m,設計進口底板高程1 298.91m,出口底板高程1 312.56 m。右幅起訖樁號為Y K56+385.00~Y K57+015.00,全長630.00 m,隧道最大埋深77.9 m,設計進口底板高程1 299.57 m,出口底板高程1 313.43 m。
3.1 地形、地貌
該隧道為分幅式隧道,場區位于黔西縣協和鄉,進出口均有鄉村公路通過,交通一般。隧道穿越地段海拔1 258.80~1 434.80 m,相對高差176.0 m,隧道軸線通過段地勢較高,基巖大部出露,地貌類型屬低中山侵蝕-溶蝕地貌。
3.2 水文、氣候
隧區屬長江流域之烏江水系,隧道進出口地表水均不發育。場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季涼爽,冬無嚴寒。據黔西縣氣象站1961—1990年氣象資料統計,年總日照1 285 h,無霜期239 d;年平均氣溫13.9℃,極端最高氣溫35.2℃,極端最低氣溫-10.4℃;年平均降水量978.4mm,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于5~9月,最大日降雨量165.5 mm;年蒸發量1 288.4 mm,多集中于4~9月;年平均相對濕度82%;年平均風速1.60 m/s,最多風向東北向。災害性天氣有凝凍、冰雹、倒春寒、伏旱等。
3.3 地質構造
場區位于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遵義斷拱貴陽復雜構造變形區。地層呈單斜產出,產狀300°∠27°。巖體節理發育,主要節理有163°∠76°、79°∠82°兩組,節理間距300~400 mm,中風化層內節理面較為平滑,多呈閉合狀,強風化層中節理裂隙多呈張開狀,局部見黏土及碎石充填,無膠結,結合差,巖體被節理裂隙、切割成碎塊、碎石狀。
3.4 地層巖性
隧道區上覆第四系殘破積層(Qel+dl)含碎石粉質黏土、人工回填土(Qme),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下統夜郎組(T1y)中厚層狀灰巖夾泥巖、泥質粉砂巖、二疊系上統長興大隆組(P2c+d)中厚層狀灰巖、二疊系上統長興龍潭組(P2l)薄至中厚層狀泥質粉砂巖夾炭質泥巖及煤層。
3.5 水文地質
3.5.1 地表水
隧道區地表水不發育。隧道區山脊內溝谷多為季節性沖溝,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水量小,受季節影響明顯,地表水不發育。
3.5.2 地下水
(1)地下水類型及埋藏條件。場地地層為煤系、灰巖,地下水類型為巖溶裂隙水及煤系地層強風化帶基巖裂隙水。
(2)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場區地下水主要以大氣降水為補給源。降水少部分經地表滲入基巖風化裂隙或巖溶裂隙從高向低徑流,在低洼處的溝谷部位排泄;大多以坡面流形式向四周低洼處徑流、排泄。
(3)水質分析。據煤系地區地表水水質分析結果,場區煤系地層水質類型為[S]C aⅡ型,即為硫酸鹽鈣質水。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 T G C20—2011)天然水對混凝土腐蝕的評價標準,其對混凝土結構物具弱腐蝕性。據貴州省多地經驗,煤系地層區地下水應判定為對混凝土結構物具弱腐蝕性,其余地層區為微腐蝕性。
3.6 地震及區域穩定性
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 B 18306—2015),隧道區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 g,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勘查資料綜合分析,擬建隧道場地未發現斷層通過,區域地質整體穩定性較好。
3.7 不良地質
經現場調查,本隧道區不良地質主要為采空區、危巖體、煤層瓦斯。
(1)隧道在Z K56+385~Z K56+517(Y K56+385~Y K56+527)段為煤系地層。由于隧道進口段巖體破碎,考慮到巖體的風氧化帶及煤層瓦斯氣體的揮發性,建議隧道Z K56+385~Z K56+695(Y K56+385~Y K56+700)段按高瓦斯隧道設計。
(2)高瓦斯隧道段應認真做好超前地質預報,以確保施工安全。由于瓦斯的不均勻性和突發性,隧道施工中必須加強瓦斯監測,加強通風,因此必須做好隧道瓦斯段專項施工方案,防止瓦斯事故的發生。
(3)隧道進口段開采的煤層為④、⑤,且開采的煤層巷道局部已貫通,對隧道影響較大,需對其進行注漿處理。注漿處理范圍為左幅Z K56+385~Z K56+415段、右幅Y K56+385~Y K56+420段。
(4)在灰巖分布區,地表巖溶發育,洞身開挖到隱伏巖溶的可能性較大,建議該段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和隧道底板地質雷達探測工作,防止突水、突泥及坍塌的危害。同時碳酸鹽巖分布段隧道涌水量預測計算,該段隧道洞內涌水量較大,建議加強該段隧道防排水措施設計。
(5)由于地質情況的復雜性,施工中如發現新的地質問題,應及時反饋,以便及時會同有關部門協商解決。
綜上所述,地質條件勘查及分析對于隧道工程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為了確保隧道工程施工能夠順利、安全地實施,必須對施工區域進行實地勘查,對所得勘查結果進行分析,明確建設區域的地質條件及水文條件,然后以此為依據,優化隧道工程設計方案,合理選擇施工技術,保證工程順利進行。
CJJ:
[1]劉智,鄧輝,黃潤秋,等.巖溶地區隧道施工綜合預報技術案例分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22(4):74-80.
[2]張健儒.山嶺隧道軟弱圍巖工程地質特性及施工對策[J].隧道建設,2014,34(8):749-753.
[3]向曉輝,王俐,李春光.復雜地質條件下水底礦山法隧道的圍巖位移分析[J].鐵道工程學報,2011,28(2):103-108.
U455
B
1009-7716(2017)06-0294-02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6.086
2017-03-07
李劍(1985-),男,貴州貴陽人,助理工程師,從事高速公路地質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