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增收
特約評論員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舉措。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開放型農業和創意休閑農業,著力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有效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按照保障糧食供需平衡、口糧自給的要求,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加大優質稻米推廣力度。積極發展特糧特經作物,因地制宜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突出綠色蔬菜、應時鮮果、花卉苗木、名優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重點擴大淮北沿隴海線日光溫室茄果類蔬菜、長江沿線精細蔬菜生產,培育壯大一批出口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和宜業宜居宜游的農業特色小鎮。加快推廣新型農業設施,重點推廣“兩網一灌”與水肥一體化設備應用。突出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打造一批肉羊、肉兔和毛皮動物等產值超10億元的縣域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優養殖品種結構,深入實施水產良種和科技入戶工程,加快新品種示范推廣。
著力發展綠色品牌農業。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積極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積極推廣農藥零差率集中配供。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三品一標”農產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行業協會等提高品牌化發展意識,培育發展自主品牌。支持各類農產品品牌創建主體加強聯合與協作,運用原產地保護、地理標志保護等打造農產品“地域名片”。
加快發展創意休閑農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發展一批鄉村旅游集聚區、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臺農藝、休閑體驗、健康養生等創意農業。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和傳承利用,推薦申報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加快發展以森林公園、海洋牧場、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依托的生態旅游產業。探索鄉村旅游用地新模式,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林地、濕地、水面等資源,鼓勵農民參與發展鄉村旅游,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與其他單位或個人共同興辦旅游服務企業。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以縣級行政區為基礎,以建制鎮為支點,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引領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實現更高層次的聯合與合作,壯大農業行業協會,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創新發展訂單農業,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工商資本投資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p>